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其中,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事而真”的理论,即提倡对具体偶像的相应修行而达到与佛教真理的契合,这一修行旨趣正是影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题材众多、造型各异的根本原因。因为按照密教的观点,若要修行,必先造像,所以大量具形的偶像相应出现;而修行者根机不同,修行又有高下之分,需要象征不同等级、不同修法的偶像予以引导,于是又有千姿百态的偶像应运而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吸收了印度的、西藏的、蒙古的和中原内地的多种地域和民族的信仰内容和神,这些又为藏传佛教偶像崇拜和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源泉。藏传佛教造像题材众多,数量十分惊人。据《清内务府各作成活计档》记载,清乾隆时宫廷造办处曾按照藏密“六品”(事部、行部、瑜伽部、父续、母续、般若部)的分类要求,为皇宫内苑多处佛堂分别铸造了数以千计的佛像,而且每堂佛像种类、名称都不重复。但我们一般常见的种类约为300至500种。如乾隆时三世章嘉国师主编的《三百佛像集》、二世土观呼图克图撰写的《五百佛像考》所收藏佛就分别是300和500尊。这些造像各有自己的宗教履历、宗教功用和象征其身份和宗教功用的艺术形象。下面笔者将藏传佛教造像归纳为7大类,并对各类造像的宗教内涵、功用及其形象特征分别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