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甲一、思总业果分二 16
乙一、正明思总之理分三 16
丙一、略说 16
丙二、广说分四: 17
丁一、业决定之理分三 17
戊一、诸苦乐唯由业所生 17
戊二、总结 19
戊三、于此生定解之功德 24
丁二、业增长广大之理分六 24
戊一、总说 25
戊二、由公案引发定解分二 26
己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所出公案分四 28
庚一、牧人欢喜及其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缘 28
庚二、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之因缘 32
庚三、五百饿鬼之因缘 33
庚四、五百农夫与五百牛之因缘 35
己二、《贤愚经》所出公案分三 37
庚一、宝天因缘 37
庚二、象护因缘 38
庚三、金天因缘 41
戊三、以胜解信成就殊胜之理 44
戊四、由知业与身心关系密切后,当励力断恶行善 47
戊五、以教证说明 50
戊六、摄义 57
丁三、未造业不会遇 58
丁四、已造业不失坏分三 60
戊一、略说 60
戊二、引教证说明 61
戊三、以公案说明 62
丙三、摄义 69
乙二、分别思惟分二 74
丙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分三 74
丁一、经论中宣说十业道 74
丁二、强调十业道取舍之重要 76
丁三、应当断除狡诈 79
丙二、抉择业果分三 82
丁一、显示黑业果分三 82
戊一、正显示黑业道分四 84
己一、身业分三 84
庚一、杀生分三 84
辛一、总说 84
辛二、分说分四 85
壬一、事 85
壬二、意乐 86
壬三、加行 88
壬四、究竟 89
辛三、以公案说明杀生因果分二 90
壬一、残杀动物的因果公案 90
壬二、堕胎杀生的因果公案 105
庚二、不与取分二 112
辛一、何为不与取 112
辛二、以公案说明不与取因果 113
庚三、邪淫分三 133
辛一、何为邪淫分四 133
壬一、事 133
壬二、意乐 136
壬三、加行 137
壬四、究竟 137
辛二、以公案说明邪淫因果 138
辛三、破除性解放之邪见 162
己二、语业分四 167
庚一、妄语分三 167
辛一、何为妄语 167
辛二、引公案说明妄语及其果报 169
辛三、剖析现代社会造妄语业之现象 182
庚二、离间语分二 186
辛一、何为离间语 186
辛二、引公案说明离间语及其果报 187
庚三、粗恶语分二 192
辛一、何为粗恶语 192
辛二、引公案说明粗恶语及其果报 192
庚四、绮语分三 201
辛一、何为绮语 201
辛二、遣除疑惑 203
辛三、引公案说明绮语及其果报 205
己三、意业分三 208
庚一、贪欲分三 208
辛一、何为贪欲 208
辛二、贪欲之究竟分三 209
壬一、真实 209
壬二、圆满之量 209
壬三、非圆满贪欲 210
辛三、以理与公案教诫学人 212
庚二、嗔恚分三 216
辛一、何为嗔恚 217
辛二、嗔恚之究竟分三 217
壬一、真实 217
壬二、圆满之量 217
壬三、非圆满嗔心 220
辛三、以公案教诫学人 221
庚三、邪见分三 223
辛一、略说 223
辛二、何为邪见 224
辛三、邪见之究竟分三 226
壬一、真实 226
壬二、圆满与不圆满之差别 226
壬三、断疑 227
己四、摄义分四 227
庚一、略说 228
庚二、十黑业之根源 228
庚三、能究竟之差别 230
庚四、业与业道之差别 230
戊二、轻重差别分二 231
己一、十业道轻重分四 232
庚一、杀业之轻重分二 232
辛一、杀业之重者分五 232
壬一、由意乐故重 232
壬二、由加行故重 232
壬三、由无治故重 234
壬四、由邪执故重 236
壬五、由事故重 237
辛二、杀业之轻者 237
庚二、其余九业之轻重分二 238
辛一、由意乐等之轻重,同杀生所说 238
辛二、由事之轻重分二 238
壬一、由事故而成重罪分九 238
癸一、由事故而成不与取重罪 238
癸二、由事故而成邪淫重罪 239
癸三、由事故而成妄语重罪 240
癸四、由事故而成离间语重罪 240
癸五、由事故而成粗恶语重罪 241
癸六、由事故而成绮语重罪 241
癸七、由事故而成贪欲重罪 242
癸八、由事故而成嗔恚重罪 242
癸九、由事故而成邪见重罪 242
壬二、由事故而成轻罪 243
庚三、《本地分》所说重业之相分六 243
辛一、由加行故而成重业 244
辛二、由串习故而成重业 244
辛三、由自性故而成重业 245
辛四、由事故而成重业 246
辛五、由所治一类故而成重业 246
辛六、由所治损害故而成重业 246
庚四、《亲友书》所说重业之相 247
己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分四 248
庚一、福田门分三 249
辛一、三宝等田门 249
辛二、僧伽田门 252
辛三、其中菩萨田门 257
庚二、所依门分四: 261
辛一、以智愚而有轻重 261
辛二、以具戒而有轻重 264
辛三、破戒者等之罪业 266
辛四、归纳而说依法之重罪 267
庚三、事物门 268
庚四、意乐门分二 270
辛一、以意乐的大小、强弱、恒促而分析 270
辛二、嗔恚尤为严重 272
戊三、此等之果分三 274
己一、异熟果 274
己二、等流果分二 275
庚一、领受等流果 275
庚二、造作等流果 282
己三、增上果 284
丁二、白业果分二 290
戊一、白业分三 290
己一、略说 290
己二、广说 291
己三、殊胜十善业 294
戊二、果分二 297
己一、三果 297
己二、成就殊胜之理 298
丁三、业余差别分三 300
戊一、引满业差别分四 300
己一、善恶趣之引满业 300
己二、引满四句 301
己三、引满之相 301
己四、引满二业能引几生分二 302
庚一、依《俱舍》说 302
庚二、依《集论》说 303
戊二、定不定受业分二 304
己一、以作与增长宣说分四 304
庚一、总说定不定受业 304
庚二、作与增长之差别 304
庚三、宣说四句 306
庚四、其余依此类推 307
己二、以时间宣说分二 308
庚一、略说 308
庚二、广说分二 308
辛一、现法受业分二 308
壬一、以欲解之故 308
壬二、以事之故 319
辛二、顺生、顺后受业 320
戊三、何果先熟之理 320
甲二、思别业果分二 321
乙一、须成办圆具德相之所依 321
乙二、修学所依之因分三 322
丙一、异熟功德分二 323
丁一、总说 323
丁二、结说 325
丙二、异熟果报分八 326
丁一、寿量具足之果报 326
丁二、形色具足之果报 327
丁三、族姓具足之果报 327
丁四、自在具足之果报 328
丁五、信言具足之果报 328
丁六、大势名称具足之果报 329
丁七、丈夫性具足之果报 329
丁八、大力具足之果报 331
丙三、异熟因缘分二 332
丁一、八因分八 332
戊一、寿量具足之因 332
戊二、形色具足之因 333
戊三、族姓具足之因 333
戊四、自在具足之因 333
戊五、信言具足之因 334
戊六、大势名称具足之因 334
戊七、丈夫性具足之因 334
戊八、大力具足之因 335
丁二、三缘分二 335
戊一、三缘之作用 335
戊二、别释三缘分三 336
己一、心清净 336
己二、加行清净 339
己三、田清净 340
甲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分二 341
乙一、总示分八 341
丙一、日夜恒须观修业果之理 342
丙二、观修业果唯一须按佛所说而获决定之理 344
丙三、从空性中显现业果之理 347
丙四、不思惟业果,仅了知亦无利益 348
丙五、应在自心上观察而认识过失 350
丙六、思已遮止恶行之理 355
丙七、何取何舍 357
丙八、引古德教授说明修行业果之合理 360
乙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分八 361
丙一、罪业不可放置,须励力修忏悔 362
丙二、堕罪还出 365
丙三、以四力忏悔罪业分二 365
丁一、略说 365
丁二、别别广说四力分四 366
戊一、能破坏现行力修持之理 366
戊二、能对治现行力修持之理分六 369
己一、依甚深经 369
己二、依解空性 370
己三、依止密咒分三 373
庚一、未得净罪相前应当念修 373
庚二、净罪相 374
庚三、列举密咒功德 374
己四、依于形象 377
己五、依于供养 377
己六、依于名号 379
戊三、能遮止罪恶力分二 383
己一、正说此力及其利益 383
己二、须诚意防护 383
戊四、依止力 385
丙四、有关恶净之理的难答分八 386
丁一、由修者力之大小、对治圆不圆具等,净障会有上中下种种差别 386
丁二、顺定受亦能完全清净之理 387
丁三、定业可清净与其定义不相违 388
丁四、凡夫以四力亦能遮止受报 389
丁五、教诫须在违品上勤修 391
丁六、定业若能清净,为何经说唯除先业异熟 392
丁七、驳斥以过去公案不决定之理 396
丁八、针对某些不决定亦无过失之理 397
丙五、最初即须精勤防护令不犯 398
丙六、凡所了知的,须以不放逸修行之比喻 400
丙七、凡所了知的须实修之义 401
丙八、赞叹正见、教诫珍惜业果之法 403
甲四、深信业果之总结分八 405
乙一、业决定之理 405
乙二、业的增上广大分六 406
丙一、由意乐的增上广大性 407
丙二、由对境的增上广大性 407
丙三、由所依的增上广大性 408
丙四、造业时间与数量的增上广大性 408
丙五、事的增上广大性 409
丙六、造业范围的增上广大性 409
乙三、善业的特殊规律分四 409
丙一、特殊时期的增上广大 409
丙二、特殊地域的增上广大 409
丙三、特殊助缘的增上广大 410
丙四、特殊行善方法的增上广大 410
乙四、十善业道 410
乙五、等流果的思惟 411
乙六、生活当中的八因三缘 413
乙七、四力忏悔 415
乙八、破斥邪见 417
附:
《因果的奥秘》思考题………………………………… 419
十善楷模…………………………………………………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