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侯 序
好友陈教授柏达兄最近即将出版皇皇钜著:《净土的见证》一书,共分六册。笔者以为这是佛教界的一件盛事,尤其是净土宗的一大喜事,值得大大庆贺宣扬一番。阅读本书,可以使不信佛的人归信于佛,使信佛而不想往生净土的人也跃然心动,使想往生净土却信心不够的人信心大增,使确信已可往生净土的人掌握丰富的证据,以劝勉别人往生。此书对全台湾、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学佛风气,势必兴起很大的带动鼓舞作用。希望佛教界人士大力赞助本书出版,使它能普及世间各角落,以发挥佛教普渡众生的宏效。
此书从搜集资料到写作完成,历时四年半!耗费不少心血。其资料来自于古代佛教典藉、当今杂志报刊以及作者个人之见闻。举凡有关念佛之精彩感应故事,靡不包罗。故事之多,恐怕自古以来,无出其右者。更难得的是:这些念佛的故事已经过详细分类。从分类中,吾人对于念佛之功能妙用,自然有条理分明的清楚认识,这一点也是前人所不及的。再者,古书皆以文言文记叙,为了顺应潮流,作者皆一一改写成白话,且翻译时皆字斟句酌,务求精当明白,因此对于不习惯看文言文的人,的确是莫大的方便。
佛教法门号称八万四千,各宗各派之理论与方法,可谓琳琅满目,各显奇特。虽说条条道路皆可通达涅P城,但以实际的表现观之,各宗各派的成就者,仍以净土门为最多。自古以来,中国即有"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的感叹,可见修行本非易事。当今社会风气大坏,人心浮动,物欲横流,修行成道,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没有一特殊有效、简便易行的法门,那众生就非常可怜了。幸好我们有这样一个念佛法门,易修易得,人人有份,岂不妙哉?奈何净土法门却是一门易行难信之法。信心障碍非同小可,为了培养对净土的信心,面对证据是个最有力的办法。有许多证据摆在眼前,就由不得人不信了。本书提供了如山的铁证,这就是它最宝贵的地方。
佛门内外,颇有人批评求生西方净土,是一种逃避现实或心性怯弱的做法。在此,笔者不能不有所说明。佛弟子在有生之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慈悲济世,行善救人乃为本份内事;这与发愿于死后往生西方净土,不但不冲突,反而可以相辅相成。众生之根机性向不同,故佛陀乃设立各种法门以接引之。想生生世世留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这种伟大悲愿无疑是可敬可佩的。五浊恶世未尝不可视为一所社会大学,释迦牟尼佛就是生生世世在此修行成佛;所以只要自信得过,志愿留在五浊恶世修行并无不对。但若有人自感业障太重,担心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或纵得人身,面对滚滚红尘,心难自持,怕迷失自己,同流合污,欲改造恶劣环境,反被恶劣环境所改造,因此他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我们对他何必口诛笔伐?个人认为,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那一个法门,都是值得鼓励赞叹的,只要他自觉那个法门很适合自己,能认真修行,有了成就,我们都该向他五体投地,行最敬礼。法门与法门之间,宗派与宗派之间,最好不要互相分别高下,互相攻击排斥,伤害和气。西方净土乃是阿弥陀佛凭其兆载永劫之愿力、智力、神力所缔造成就的一个国土,它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修行场所,好比一座面积广大、环境清雅、师资优秀、设施精良的学府一般。它非常欢迎我们进去就读,不必附带什么条件。我们命终后往生去那里,修行有成后,随时可以回来娑婆世界广渡有缘。因此往生只是暂时脱离这娑婆世界,并非永远舍弃它。正如同一个人出国留学一样,一段时间后,仍可回国服务。所以说求生净土并非是逃避社会责任,反而是为了将来能善尽社会责任。再者,一个人进大学读书,是明智的做法,谈不上是怯弱或不怯弱,所以批评往生净土的人心性怯弱,值得商榷。
另有一事特别在此提出。本书搜罗了许多念佛感应的例证,但作者陈兄自己最近发生的感应事迹,却未见列入书中。为了增进莲友念佛的信心,本人在此略加叙述。事情发生于民国七十七年年底,陈兄之高堂(以下称陈伯母),因急性大肠肿瘤阻塞,大便不通,进高雄长庚医院开刀切除,手术后半个多月,伤口仍发炎流脓不止;因此医师不敢加以缝合,每天用夹子夹棉花、纱布探入腹腔吸拭脓汁。因发炎的关系,陈伯母每天发高烧,烧退了又烧,反复不已,人越来越虚弱,饮食不思,几乎只靠打点滴度日。住院二十多天已经花去三十多万元,医院方面束手无策,只好嘱咐等待料理后事,陈兄眼看不行,另请高雄某中医师去长庚医院为陈伯母看诊。吃了中药粉以后,陈伯母的烧居然暂时退了,又过了两天便办理出院手续,回到屏东住进一家小规模的医院打点滴。我曾去医院看了一次,觉得陈伯母本已憔悴瘦弱的脸,笼罩着一层乌黑之气,额头尚有微黄,好象生机殆尽的样子。那时距离农历新年已没有几天,我心想陈伯母可能拖不到过年。回家后,我便打电话给陈兄,告诉他陈伯母的气色很差,最好要有心理准备,到时若须助念佛号,务必通知一声,当往助念。但事情出乎意料之外,陈伯母的发烧一天比一天轻微,以至于完全不发烧,伤口的脓也越来越少,且慢慢愈合,过年前居然出院回家。后来陈伯母又患咳嗽,请我去看了两趟,眼看她气色已经好转不少。好多天前,听陈兄说陈伯母的咳嗽已完全好了,且能自己洗头发。近两天又听说已能煮饭,我内心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奇迹。农历过年前,陈伯母病重时,陈兄曾说:"我妈妈以前对往生净土缺乏信心,最近好不容易给她听了一些录音带,建立了少许信心,却又遇到这一场大病。"言下颇为担心。其无奈之情溢于言表,我也颇为他惋惜。如今我百分之百确信,这一定是阿弥陀佛的神力护佑,使陈家安度这一场危难。陈兄最近很高兴地告诉我说:"我妈妈最近听净土法门的演说录音带,听得津津有味,法喜充满。"我回答说:"令堂这次得以转危为安,愈病延年,安心修行,这完全是您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功德所招感,可谓果报不虚"。
净土法门,其法易修,其果易得,惟其妙难信,其理难解,有缘遇此书者,对于书中故事,幸勿等闲视之,是所至祷。
侯秋东序于上善书斋。
自 序
陈柏达
从数千则念佛的感应事迹中,笔者撷取将近一千则精彩的实例,经过翻译、采访、整理和编写,费时长达四年之久,其间的辛苦,更不是外人所能体会或想像,往往为了翻译一句较深涩的古文或决定一篇文章的标题,便再三斟酌,甚至苦思多日。
如今写完了这部书,心血总算没有白费。因为从这么多的感应事迹中,我确信:念佛感应是中国,甚至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奇迹。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涉及了许多历史、民俗、地理和宗教的典故及术语,笔者都尽量以浅湿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但愿这些感应事迹能给世人带来实际的利益及潜移默化的功能,进而在世界文化和宗教中大放异彩。
这部书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念佛得益",它尝试解释:念佛是否能延长寿命?寿命长短可以随自己的愿望吗?念佛能消除病苦吗?能消灾免难吗?为什么念佛可以超拔亲属解救冤鬼超生?念佛的人会受阴间和阎王的尊敬吗?念佛可以驱除邪魔和感化恶鬼吗?念佛也可以证得神通和道果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利益?
第二部分"香光庄严",尝试说明藉物显瑞的各种奇迹:为什么念佛的人会放出光明,闻到天乐或奇特的香味?甚至死后尸体还会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佛像有那些灵异的事迹?您可知道:念佛的人临终时,也能立化、肉身不坏、流出玉箸吗?念佛的人火化后,曾留下那些各式各样的舍利子?骨灰能出现莲花、佛像或双龙等图案吗?
第三部分"念佛传奇",尝试说明:有哪些念佛人行谊特别?或者风范与众不同?他们在有生之年显现哪些特殊的瑞相?往生时又有什么神奇的现象?哪些人活着的时候曾经浏览极乐净土,或者听到、看到一些奇妙的境界?为什么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耳根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临终见佛来接引,突然有事,可以请佛稍候吗?哪些人逝世后,又回来禀告亲友们说他们已经投生净土?大势至菩萨有哪些感应事迹或灵异现象?
第四部分"终极关怀",尝试探讨临终一刻和死亡教育的智慧与技巧。一般人临命终时,会遇到哪些疑惑和障碍?如何建立正确的知识与心理准备?如何从临终的样子去判定他投生的境界?死后应如何处理后事?越怕死的人,死时是否越不容易安详?能带业往生净土吗?如何超度中阴身或死后的阴魂?横死的人也能往生净土吗?横死超生是否有经典依据?
第五部分"普同接引",尝试说明:为什么念佛可以感化恶人往生净土?除了人类以外,有哪些动物往生净土?您可相信:夫妻、亲子、知心的朋友能同时往生净土吗?甚至连小孩子也能去极乐净土?有哪些表现非凡的神童念佛往生净土?我们应该潜修专念,或随缘念佛呢?能一边工作,一边念佛吗?念佛的人是否应诵经或修其他善行?为什么人在逆境不如意时,最适合修行念佛?显教的念佛与密教的持咒可否同时兼修?念往生咒有哪些功德和感应事迹?
第六部分"万法归净",尝试解答:为什么要选择净土法门?哪些人放弃天界和冥界的福报,而选择净土法门?哪些人不求生兜率天而求生极乐净土?为什么许多菩萨、神仙,甚至阎王都劝人修行念佛法门?有哪些大德研究经教和阅完大藏经以后,回修净土法门?哪些研究华严、法华、唯识的古德,最后又归向净土?许多人修学禅宗、密宗、天台宗、律宗、儒学、仙道、神教、天主教或基督教,为什么最后都回归净土?
读完这一部书,不但可以明白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且使我们了解到念佛的好处多得不可胜数。只要我们凭着信心,欢欢喜喜,轻轻松松地念佛,就可以达到往生净土、解脱生死,速证菩提的目的,这岂不是益众生最简便的方法吗?而且,当我们往生净土有把握后,除了对死亡没有恐惧以外,更可以将所有的生命和心力用来弘法和利益众生。这又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我要特别感谢慧净法师提供宝贵的原文资料,林艳丽和另一位隐名的居士帮忙翻译,侯秋东教授慷慨赐序,陈慧剑老居士及慈济文化中心的同仁协助出版事宜,没有他们,这部书那能顺利完成?
感谢佛陀让我领受弥陀的悲愿,而对净土法门产生无比的安心和喜悦,也感谢每一位读者和众生激励,使我有为他们服务的机会。
南无阿弥陀佛!
最后,我顺便要向诸位大德致歉的是--由于影印的资料非常繁多,在翻译和编写时,有少数几则实例遗失原文出处,我找了又找,宛如大海捞针一样困难,始终还是没有找着。我不忍心删掉这些内容精彩的案例,在权衡利弊轻重后,我还是纳入书中。如果读者能发现这些实例的出处,请您来函告知,我们再版时当一一补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