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名相通释
熊十力
撰叙大意
序
卷上
卷下
撰叙大意
本书略分二卷。卷上,依据《五蕴论》,综述法相体系。卷下,依据《百法》等论,综述唯识体系。
疏释名相,只取唯识法相,何耶?佛家宗派虽多,总其大别,不外空有两轮。诸小宗谈空者纷然矣,至龙树、提婆,谈空究竟,是为大乘空宗。诸小宗谈有者纷然矣,至无着、世亲,谈有善巧,是为大乘有宗。大乘有宗,虽亦未尽善巧,然比较小乘,则不能不谓之善巧。如以赖耶代替外道神我说,又破实极微,而仍不妨假说极微,皆较小乘为善巧,此例不胜举也 若严核之,法相是无着学,唯识是世亲学,疏释名相,何故取此二师学耶?二师成立大有,对小宗执有者而曰大有 资于小有,小乘诸部执有者曰小有 鉴于小空,小乘诸部执空者曰小空 又对大空,龙树谈空,超过小师,始称大乘,是谓大空 而成大有破人法二我故,不同小有,人法二我,解见下卷 遮恶取空故,即救大空末流之弊。恶取空者,谓执一切皆空,于俗谛中,不施设有,于真谛中,真理亦无,如此沉空,便为恶取 故唯识法相,渊源广远,资藉博厚,而其为书也,又条件分明,如法相书 统系严整,如唯识书 佛家哲学方面名词,盖亦大备于唯识法相诸要典,撮要而释之,则可以读其书而通其学。大有之学既通,而诸小有小空,爰及大空,一切经论,无不可读。筑室有基,操舟有楫,治斯学者,讵可无依。
大乘有宗学,为佛学发展至最后阶段之产物。今疏释名相,不先小宗,而遽首大乘,是将令研究佛学者不循次第,其故何欤?余向主张由小入大,《十力语要》卷一,第四十八至五十四页《答薛生书》,言之备矣。但今日学子,于科学、哲学,若有相当素养,其思考力曾受训练,则径治法相唯识诸书,自无不可。若已见得法相唯识意思,而欲详其渊源所自与演变之序,则溯洄释迦本旨,迄小乘、大乘诸派,顺序切实理会一番,便见端的。如治儒学者,先读阳明或朱子书,然后上追孔孟,中逮群儒,以次分别研究,自然有得。大氏学者用功,只从某一大派精心结撰之著作,苦心探索,由此,养出自家见地,再进而寻求此派来源,与其他各种有关的思想,则不至茫然无所抉择矣。余今昔主张,未尝抵牾也。
坊间故有《唯识开蒙》与《相宗纲要》一类书籍,皆为初学津梁而出。然尝闻学者持此等书,反复览观,卒无一径可通。甚矣,其劳而无功也。缘此等书,全无意匠经营,只是粗列若干条目,而卤莽灭裂,杂取经论疏记等陈语分缀之。夫经论本文,自有条贯,而学者犹不能通。况割裂其词,缀为单条,既非释辞之编,又异成章之论。将欲始学之徒阶此而究圣言,是何异教孺子学步,而务絷其足耶!
然则佛学,自昔已无门径书欤?是事不然,如《五蕴论》则法相门径书也,如《百法论》具云《百法明门》 则唯识门径书也。既有门径,应由之而得矣。然虽综举众名,根极理要,顾其名相辞义,略无训释,绝不可通。初学开卷,茫然面墙,其将奈何!教学以来,极感此困。顷乃就《五蕴》、《百法》等论,抉择旨归,搜寻义蕴,分条析理,而为叙述。名相为经,众义为纬,纯本哲学之观点,力避空想之浮辞,佛家自释迦《阿含》以后,大小乘师皆好为悬空与繁琐的分析,而有宗尤甚。即如《唯识述记》一书,本佛家哲学方面之巨典,然每闻治西洋哲学者读之,总觉满纸是废话。盖其玄微深远之旨,辄为繁琐浮词所掩,非精鉴者则莫能有得 根柢无易其故,治古学,不可变乱其本旨 裁断必出于己,治古学者,贵其能得古人之精神,与其思想脉络,而于其持说,可加以裁断。故于稽古之中,而自成其学。否则记诵而已,抄胥而已,无关学问 品节既详,统系斯整,虽尔释辞之书,何殊专著之绩。规矩固踵乎《五蕴》、《百法》,义恉实通于群经诸论。后有达者,览而鉴诸。
上来略明撰述意思,更有诚言,为读者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