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址大全 | 佛教音乐大全 | 佛教电影大全 | 讲经法师大全 | 佛教专题 | 佛教导航首页
重读释迦牟尼—自净其心
::下载地址::
::图书简介::

  重读释迦牟尼—自净其心
  陈兵著

  序论 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
  在最有影响的世界性思想大家中,释迦牟尼在生前身后所受到的尊崇敬仰,可以说是举世瞩目。近三千年以来无数佛教徒把他奉为圣哲、导师和楷模,甚至看成是一位超人或神明。尤其是在大乘佛教界,释迦牟尼被普遍看作法力无边、无所不知、永恒存在的超级神仙,有“大觉金仙”之称。人们用金银玉石精心为释迦牟尼造像,以表达对这位心中偶像的虔诚敬仰,从而创造出许多国宝文物、高级艺术品。这一工作直到今天尚在继续进行,新近造成的香港天坛大佛和无锡马山青铜大佛,其高大与精美,乃前所未见。释迦牟尼的遗骨舍利,成为佛教圣物,被用镶满宝石的金玉棺龛层层包装,供人礼拜供养,其出巡展示时万众瞻拜哀感的盛况,令人叹为观感。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庙里,香烟燎绕中或香花簇拥中,无数善男信女向释迦牟尼像顶礼膜拜。多数中国老百姓,大概主要从《西游记》塑造的如来佛形象去认识释迦牟尼,将他视为神祗,殊不知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尽管古印度人的历史观念极为淡薄,没能留下多少史料,但释迦牟尼的生平,还是有不少文字记载,他“有力的人格在印度文学中留下了比任何其他导师或君王更鲜明的形象”。在众多佛经和记述佛教戒律制定原委的“律藏”中,有多处关于释迦牟尼身世的自述和释迦言行的记录,佛典中还有一类专门记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被称为“佛传文学”的经典,如《太子瑞应本起经》《本生经》、《修行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经》等。这些文字写成于释迦牟尼逝世后几百年间,难免经过后人修饰,但源于佛世的传述,其中叙述的释迦牟尼事迹虽互有出入,而大体轮廓基本上是一致的。
  释迦牟尼诞生在古印度喜玛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小国——迦毗罗卫(kapila—Vastu),地处今尼泊尔南境的毕拍罗婆(pipra^va),已由发掘到的古迹所证实。“释迦”(s/akya)是族名,“牟尼”(muni)意译“寂默”,是当时人对在山林中修道而获得成就者的通称,释迦牟尼,意谓出身于释迦族的圣人或仙人。他姓乔答摩(Gotama),一译“瞿昙”,名悉达多(Siddhattha),意译“一切义成”(一切功德成就)。据佛典记载,当时社会人士和其他宗教教徒,一般称释迦牟尼为“沙门瞿昙”,意谓姓瞿昙的出家修道者。(“沙门”是当时婆罗门以外的出家修道者的通称)佛教徒则多尊称释迦牟尼为“世尊”、“释尊”,此外还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等尊号。
  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南北传佛教界共有70多种传说,前后相差数百年。中国佛教界过去多用公元前1027一公元前954年说,南传佛教界用公元前623一公元前544年说。晚近各国学者利用有限的史料考证,结果也不一致,有七八种说法。中国学者主要依据“众圣点记”之说,参合其他史料,考定释迦生卒年为公元前565一公元前486年,这一说法已被中国佛教协会所通用。但这种说法,也还是一种盖然性的结论。
  释迦牟尼降生的古印度,尤其被称为“中国”的恒河流域,是当时世界上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铁器被普遍使用,商贸相当发达,有了规划整然、有良好的地下排水道和公众浴池,住人达数十万之众的城市,富贵人过着奢侈豪华的物质生活。政治形势与中国的战国时代甚为相像,有摩揭陀、拘萨罗、跋耆、伐蹉、阿槃提等16大国争雄,此外还有众多小邦国。随着刹帝利(武士)阶层的勃兴,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为婆罗门种姓的尊贵地位提供神学论证的婆罗门教一度衰落,各种以反婆罗门教传统观念为教义实质的沙门集团纷纷涌现,各自树宗立教,招罗徒众,互相辩论。其中影响最大者为佛典中常说的“六师外道”——不兰迦叶、末伽梨瞿舍利、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婆浮陀伽旃那、散若夷毗罗梨沸、尼乾子若提子六家。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亦属沙门集团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释迦牟尼诞生的迦毗罗卫城,据佛经说为当时印度六大城市之一,是拥有50万人口的小国,属共和制,为拘萨罗国的属国。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为迦毗罗卫国王,他与王后摩耶夫人婚后多年,膝下凄凉,年过半百,始生悉达多太子,欢庆非常。时有一位在山林中修道的阿私陀仙人,进宫为太子看相,惊喜堕泪,说太子具足三十二种大人福相,极为难得,长大后若不出家,必做统一世界的“转轮圣王”,不过他很可能会出家修道,那样必然会获得最高成就,成为人天共尊的佛陀。净饭王听后喜忧交加,从此便想方设法阻断太子出家之路。
  悉达多太子诞生后七天,其母去世,由其姨母——净饭王续娶之妃摩诃波阇提(大爱道)抚养。姨母对太子十分痛爱,视若己出。太子七岁从名师毗奢密多罗等读书学艺,他智商过人,五年间便学通了当时印度贵族子弟学习的四《吠陀》和“五明”,具备了很高的文化教养。后来又学通兵法武艺,力大无比,创造了一箭射穿七层铁鼓的奇迹。16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著名的美人耶输陀罗为妃(一说有耶输陀罗、瞿夷、鹿王三夫人),生一子名罗喉罗。净饭王为太子建暖、凉、雨三时宫殿,广罗美女,终日歌舞娱乐,希图以声色犬马羁縻住太子,使其不致于出家,以便继承王位,振兴邦国。然悉达多太子生性沉静,不耽声色,对人间诸苦感触特深,向往修道,早萌出家之念。一天深夜,他目睹宫女睡态之丑,终于狠下决心,毅然离开王宫,夜行百里之遥,赶到阿那玛河畔罗摩村的山林中,拔剑削发,披起出家人穿的袈裟,进入修道者聚集的苦行林。净饭王遣人追赶劝阻,悉达多态度非常坚决,发誓不得正觉誓不回宫。父王无法,只好从亲族中选派侨陈如等五位臣仆,去陪伴太子修行,照料太子。悉达多太子出家时的年龄,一说为19岁,一说为29岁。
  悉达多为求明师,南行渡过恒河,到达当时印度经济文化的中心摩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对他甚为敬重,劝他还俗从政,答应赠送他半个国土。悉达多一意修道,辞而不受。他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附近,拜在有三百徒众的著名瑜伽师阿罗逻迦罗摩门下,随其修学“无所有处定”,很快便深入禅定,证齐于师。他感到此定不足以使人解脱,转而师事有五百名徒众的郁头迦罗摩弗仙人,修习更高一级的“非想非非想定”,不久即证入了这种当时修道者所入的最高禅定,但仍觉此中无解脱之道。他继续觅求,来到伽耶城外尼连禅河畔的宇奴维拉村,加入苦行者的队伍,以超人的毅力修诸苦行,日食一麻一麦,虽然赢得苦行者们的赞叹,但六年下来,弄得形销骨立,前胸紧贴后背,四肢无力,举步维艰。他以自身实践得出苦行无益的结论,放弃苦行,到尼连禅河中洗去六年积垢,接受了牧牛女苏耶妲供养的乳糜,调养好了身体。随从他修行的侨陈如等五人,以为他退失了修道之心,都离开了他。
  悉达多太子多年勤修,实践了当时婆罗门教和诸沙门集团最高超的两种修行方法——禅定与苦行,未能在其中找到他所觅求的解脱之道。于是他决定自觉自悟,凭自己的智慧另辟蹊径。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山附近的菩提伽叶,在一株菩提树下铺草而坐,发誓“不成正等正觉,不起于此座!”然后自调身心,深入禅定,在第四禅的寂静澄澈心中,用“缘起”的智慧观察研析生死苦恼的因因果果,观察禅定中所发宿命、天眼、他心等神通所提供的自他生死轮转的途程。终于35岁(一说31岁)那年的腊月八日(南传佛教说为公历5月月圆日)后半夜曙色初现时,豁然顿悟,了彻宇宙人生的本面,成为自觉圆满、又能引导他人圆满觉悟的“佛陀”(大觉者)。他对自己的证悟充满自信,常自称:“我觉知圆满,不从他悟,道业已成,生死已出,自知不再轮回生死,知如实,见如真。”
  悉达多成佛后,先在林中静坐了21天,然后走向人间,传道度人。他在波罗奈城附近的鹿野苑找到了在他舍弃苦行后离他而去的侨陈如等五人,向他们宣说了“四圣谛”,五人当下悟解见道,成为比丘,于是便有了佛教的僧团。这次说法被称为“初转法轮”。接着,波罗奈国巨富俱梨迦长者的儿子耶舍前来拜见释迦,成为第六位比丘。俱梨迦长者与其夫人也皈依释迦座下,成为佛教最早的在家男女信徒——优婆塞(清信士)、优婆夷(清信女)。耶舍的亲朋50人受到感召,一起归依释迦当了比丘。之后,释迦牟尼去到伽耶山下尼连禅河畔,向当时很有名望的拜火教领袖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说法,迦叶三兄弟被折服,率其徒众1000人归依释迦,作了比丘。此时释迦牟尼名声大振,影响日隆。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恭迎释迦,虔诚归依,在王舍城建一竹林精舍,奉献给释迦作讲法传道的道场。释迦住竹林精舍说法时,“六师外道”之一诡辩派的两位著名首领舍利弗、摩诃目犍连,及其徒众200人,摩揭陀国大富长者之子摩诃迦叶,都来归依释迦,证阿罗汉果,成为释迦最杰出的弟子。侨萨罗国国王波斯匿、王后末利夫人等,也相继归依佛教,成为释迦的有力护法。侨萨罗国富商湏达多(给孤独)长者归依释迦后,花费重金购地,为释迦在侨萨罗首都舍卫城修建起一座祗园精舍(“祗树给孤独园”),规模比竹林精舍更为宏大。
  释迦成道后第六年,回到故国迦毗罗卫省亲,为亲眷说法,其父母妻子及很多释迦族臣民都归依了佛教。其弟难陀,堂兄弟阿难、提婆达多(调达)、阿那律、金毗罗,其子罗喉罗,宫廷理发师优波离等,相继随佛出家。后来佛姨母摩诃波阁提和许多宫女,夫人耶输陀罗等女弟子请求出家修道,在阿难的劝请下,释迦终于开许,于是便有了出家的女性——比丘尼僧团。
  释迦牟尼成道后近50年间,赤足跋涉印度各地教化度人,向国王、大臣、婆罗门、沙门、长者、商人、平民乃至强盗、妓女等各色各样的人说法不倦,根据听众的接受能力向他们解说善度人生及超越生死之道,使无数人获益无穷。他、建立了庞大的教团,其僧尼弟子达3000人之多,多数证得道果,其中常随从佛陀者有1200名大阿罗汉。他的许多在家弟子也分别证得道果。释迦精心指导众多弟子修行,为僧尼制定了维护团结的“六和合”原则和严格的戒律,作为使佛教传续不衰的根本保障。他的足迹遍及中印各地,居住说法时间较长的基地除竹园精舍、祗园精舍外,还有王舍城医师耆婆施舍的耆婆园、跋耆国都城吠舍离城郊由妓女庵摩罗施舍的庵摩罗园、拘啖弥城的瞿师罗园、迦毗罗卫的尼拘律陀园等,而以王舍城北的耆闍崛山(灵鹫山)居住时间最长。他曾经居住之处还有王舍城北的摩拘罗山、舍卫城附近的拓梨山、侨赏弥国的恐怖林及支提山等。
  释迦牟尼的传道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受到婆罗门等外道的排斥、破坏和诽谤。特别是到了晚年,不顺心之事更多。他的大护法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被太子阿闍世幽禁谋杀,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王位也被其王子琉璃篡夺,琉璃王率大军攻破释迦故国迦毗罗卫,大举屠杀,释迦族人几乎绝种。释迦堂兄提婆达多野心勃勃,与阿阁世太子密谋弑父篡位,要求佛陀将僧团交给他领导,遭到拒绝后分裂僧团,多次谋害佛陀。释迦的杰出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先行灭度。释迦牟尼自己饱经风霜的身体,也垂垂向老,就像他自己所形容的:“犹如破车,捆绑而行”,自知生期将尽。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释迦牟尼率领一批弟子从王舍城出发,向北方云游,一路说法不倦。在吠舍离附近的村子里安居度雨季时,释迦患了重病,病愈后继续前进。路上有位铁匠纯陀虔心归依,他特地精心备办斋饭,宴请佛陀及其弟子众。大概是因食物经宿或其中有有毒的梅檀树菌,释迦食后患了痢疾。当走到拘尸那城外的一片娑罗树林中时,释迦已疲惫不堪,他命侍者阿难在两株树之间铺好僧衣,扶他右胁而卧。在临终前,他为最后收的一位弟子——赶来此地请教的外道师须跋陀罗说法,向比丘们作了教诫付嘱,然后进入四禅,从四禅起,安祥而逝。据载他逝世后遗体自行出火自焚,信徒收其遗骨舍利,分成八份,建塔供奉。释迦牟尼逝世的年岁,诸经皆说为80岁。
  据《说一切有部律》等记述,释迦牟尼在世时,便有弟子录其言说,抄于桦皮贝叶上,用以读诵,称为“经”(梵文名“修多罗”)。释迦入灭后3月,摩诃迦叶召集500名上座比丘,在王舍城外毗婆罗山侧的七叶窟中,进行佛所说法的“结集”工作。结集,为“会诵”之义,即是与会者各自诵出曾经听佛所说的法,再由大众审定,编辑为圣典流传。这次结集称“第一次结集”,编成的圣典是经、律、论“三藏”。其中经藏主要是佛说法的记录,也有系佛弟子、诸天鬼神等所说而经佛印证肯定者。律藏(毗奈耶)是佛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的编集,包括制戒因缘的记述。论藏(阿毗昙)是解释发挥佛经的论典,多为佛弟子所撰。记述释迦牟尼思想的文字资料,主要是经藏中的佛所说经和律藏中记述佛说的部分。但流传到今天的大藏经,已几经结集,增添进不少东西,已非第一次结集的原本。尤其是南北二传佛教的藏经,内容上歧异颇大。北传佛教的大藏经(主要是汉文大藏经与藏文大藏经)虽然基本包括南传大藏经中的主要内容尤经律二藏,但除了这些被大乘佛教称为“小乘三藏”的内容外,’还有大量南传藏经所缺,属于大乘、密乘的教典,其中的经律二藏,大多也都称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大乘佛教徒对这一点从来确信不疑,大乘佛教的信仰主要便是依据这些被认为释迦佛“金口所宣”的教典而建立。南传佛教界则一般认为其所奉藏经中所无的大乘三藏,非释迦牟尼佛所说,盖为后世的大乘佛教徒所造。晚近国外学者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文字、版本的佛教文献进行考证研究,一般认为南传大藏经源出原始佛教时代(释迦在世时至灭度后百年内),写成文字的时间较早些,其经藏中的《经集》(汉译《义足经》)和《杂阿含经》最为古老,最具释迦说法的原汁原味。至于大乘经,在公元1世纪左右才出世、流行,是当时所发生的佛教革命“大乘运动”的产物,盖属大乘佛教徒所造作。
  印度大乘著述中,早就多方论证过大乘乃释迦佛亲口所说。《大智度论》、《金刚仙论》等说,大乘经虽然未必在第一次结集的圣典中,但第一次结集的参与者,仅为五百上座比丘,非佛弟子的全体,所结集的经典也不能将佛说的所有法囊括无遗。大乘经乃文殊、弥勒二菩萨(皆属佛世的比丘)带着阿难在铁围山等处所结集,或说为广慧菩萨或传法菩萨所结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一载:佛告弥勒菩萨,佛灭度后令阿难等五弟子分别受持经、律、论、大乘、密咒五藏,其中文殊菩萨受持大乘藏,金刚手菩萨受持密咒藏。无著《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举出七至八条理由论证大乘经乃佛说,其中最有力的理由是:小乘经既然皆说释迦牟尼已成佛,而其所说小乘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只能成罗汉、缘觉,不足以成佛,那么,于法无所吝惜的释迦佛必然曾说足以成佛的大乘法,此法即载在大乘经中。这叫“有无有故”——大乘经中有小乘所缺的大乘法故,大乘经应出佛说。大乘经与小乘经原本并行于世,后来因人们的根机适宜于接受小乘,大乘经隐而不彰,到了适宜的时机才大行于世。中国佛教三论宗创立者吉藏的《三论玄义》卷下说,据印度传说,大乘经最初于佛灭二百年间流传于大众部中,当时有信奉者,有不信者。信奉者的理由是:当时还有曾亲闻佛说大乘法的人在世,可以作证;其次,依据佛法的道理思量,应有大乘。
  就佛教南北传二界及学术界共认的原始教典《阿含经》等看,大乘思想乃释迦牟尼在世时所具有乃至宣说,可谓证据确凿。南传佛教要典《本生经》,记释迦牟尼自述其前世修行菩萨道的种种故事,全体贯彻大乘精神。《增一阿含经》有三、四处讲到菩萨行,该经卷十五有云:“如来在世间应行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法轮,二者与父说法,三者与母说法,四者当导凡夫人立菩萨行,五者当授菩萨别(预言菩萨于将来何时成何佛)。”谓教人修大乘道、说大乘法乃佛来世间的一大使命。释迦牟尼成道后近50年间深入民众说法不倦、积极热心地化导众生的身教,以及他命弟子已得法者必须各自分头去无佛法处度化众生、不得二人同路的教导,所表现出的完全是一种大乘精神。从教义来看,大乘经中包含了小乘法的所有内容,小乘道三十七道品法被强调为菩萨所必修,大乘空、实相等义理只不过是小乘“三法印”理论的深化,大乘菩萨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四摄法等,皆为《阿含经》等小乘经所提倡。大乘思想与小乘一脉相承,同出一源,乃不可否认的事实。日本学者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说,大、小乘之分,乃是释迦身后几百年才有的事,就《阿含经》等原始教典论释迦的思想,应该说是非小乘非大乘、亦小乘亦大乘。
  按“依法不依人”及是否有益于众生的原则来判定经典是否佛说,乃大乘佛教的传统精神。更确切地说,拿佛法的“法印”来判别是否符合“佛法”之理、是否有益于众生,在大乘佛教看来,是比辨清一本经典是否亲出佛口更为重要的问题。《大智度论》谓五种人(佛、佛弟子、诸天、仙人、化人)所说,“皆名佛说,然说于众生有益者皆是佛说,若无益者则是外道。”对于佛经中不合佛法的伪经,历代佛教界学者作了相当严格的鉴别工作,已予剔除。当代台湾佛学泰斗印顺法师面对近代学术研究否认大乘为佛说的结论,在其《大乘是佛说》一文中提出:“佛法表现于佛陀的三业中,也表现于佛弟子的流行中,佛法决不即是佛说。”从学术界共认的原始佛典看,从“佛法”看,大乘思想乃释迦牟尼身体力行、意中所有,应承认是佛说。至于佛经的文句,以学术研究的方法看,肯定经过了后人的修饰、发挥、续作,不仅大乘经如此,即所谓较原始的小乘经,也不例外,“如一定要考实佛口亲说的,那恐怕很难。这一切,都是释尊的三业大用,显现在弟子的认识中,加以推演、抉择、摄取,成为时代意识而形成的。可以称为佛说,却不能说哪+章、哪一句是释尊亲说。”对于佛经中掺杂有佛弟子、后人之言,《涅槃经》等经中早就有所揭露,将此举比喻为往牛乳中掺水,尽管掺了不少水,也还是牛乳味而非其他味。
  尅实而言,近代学者用考据学和思想史等方法研究佛教经典史的结论,至多只能证实大乘经盛传的时代在公元1世纪以后,比小乘经要晚些(这其实与印度佛教界的传说相符),不足以确证大乘经非佛说,更无法确定大乘经为何人所造。既然如此,那么尊重大乘佛教界的传统说法和大乘佛教徒的信仰,慎重对待古今大德论证大乘是佛说的理由,认为大乘经或其中的相当部分出于或源出释迦所说,大概不能判为非理性的偏见吧?起码,可以肯定地说:大乘经中的大乘思想,出于释迦牟尼。长期以来,释迦牟尼实际上被看作一种思想体系的代表、标志,“佛法”的发明权既在于他,以他亲口所说为形式编定的大小乘佛经,可以说源出于他,同时又可能经过了后世佛弟子们的修饰发挥,但都应该看作研究释迦牟尼思想的素材。
  基于这种看法,本书以南北传佛教界和学术界共认的《阿含经》等为基础,以大乘经为补充,按照丛书设计者的立意,从现代人的观察角度,以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立场,对释迦牟尼的思想作一概略的介绍评述。下编的《佛所说经选读》,也按这一思路选编。我们的着眼点是全体佛经中所表述的源出释迦牟尼的思想体系——即“佛法”,尤其是其中那些对当代人具教化和启发价值的思想,而不去不自量力地考证佛经中哪些是释迦牟尼亲口所说,哪些不是。
  大小乘佛所说经现存于汉文大藏经中者,约有3000种,3000卷,再加上律部约?0种500卷,就数量而言,释迦牟尼堪称他的同时代思想大家中留下言教文字最多者,后世也很少有人在著述总量上超过他。如此浩瀚的佛经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当然十分丰富,但内容并非庞杂紊乱,而是主题突出、思想清晰、纲目分明、系统性强,可以一以贯之,若得其枢要,则可以说相当简明。中国历代佛教大师,对众多印度佛经中所表述的释迦牟尼思想作了精细的研究判别、归纳贯通的工作,将佛所说的全部法从内容上分为“五乘”(“乘”是运载人去往目的地的交通工具):一、人乘法,讲如何度过合理人生、获得现世安乐幸福并在来世再生为人的道理方法;二、天乘法,讲如何提升生命,生于天堂长享快乐之法;三、声闻乘法,讲个人超出生死,获得永恒幸福(涅槃)的“四谛”法;四、缘觉乘法,讲个人更彻底地超出生死、达到涅槃的“十二因缘”法;五、菩萨乘(大乘、佛乘)法,讲普度众生共出生死、达到最彻底的永恒幸福和圆满智慧、无限自由之法。五乘法形成一阶梯结构,下乘法为上乘法的基础。五乘道的具体内容,总摄于三归、五戒、十善、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或三学六度。其哲学指导,总摄于三法印、一实相印或“真实”二字,以“缘起”为基点。
  对佛经中所载录的释迦牟尼思想,大略可以这样来概括其纲宗:直截根源,以彻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生死为中心,以“缘起”的智慧如实观察宇宙人生的本面,特别是如实观察自心,依如实的智慧自净其心,从而解脱世间诸苦,获得现前、后世乃至永恒的安乐幸福。若更简括而言,则《阿含经》中多处出现的“自净其心”四字,大概可看作释迦牟尼学说的主题词。
  释迦牟尼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养,知识渊博,熟知当时各种学问和各种人的生活、心态,又由修行开发了潜能,智慧超群。他一生近三千次说法中,广泛讨论了社会人生的诸多问题和各家学说,描述了当时各色人物的生活状况,是印度古代文化乃至全人类文化的瑰宝。释迦说法善于条分缕析,用了许多概念明确的专门术语,常用多种譬喻、故事来讲解深奥的道理,用易诵易记的偈颂来复述总摄其所说,这使他的说法既具有理论的严密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又具有甚高的文学性。释迦之说法,与一般思想家、哲学家之著作、讲演颇有不同,有三个突出的特点:首先,释迦说法乃“应病与药”,大多是对弟子和来人提问的回答,他善于针对听法者的疑惑和接受能力,说与相应的法,因人们的根机不同,故说法有种种差别。佛经中常把佛说法喻为治病,《杂阿含经》第389经说一个好医生应具善知病症、善知病源、善知对症下药、善知治愈后如何保健不令复发之法,佛便为成就此四德、善疗众生诸病尤心病的“大医王”。其次,除用语言讲说外,释迦还有两种超出常格的说法方式:一叫“他心示现教诫”’即以他心、天耳等神通,感知他人心念,揭其心思或针对其心思说法,使对方心悦诚服;一叫“神足示现教诫”,即现飞行、陵空、此没彼现、水上行走、变化、分身等神通,使人折服或用以说明心的妙用。释迦还常以宿命通讲述自他前生宿世的因缘,说明因缘果报等道理,又常在说法时表演禅定。第三,释迦牟尼虽然说法诲人滔滔不绝,却更强调超越言说,谓其所说佛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须按他说的方法通过修行去自己体证。他把他的说法比喻为“标月之指”——指示人看月亮(喻真理)的手指,而非月亮。《金刚经》教人不要以为佛有所说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楞枷经》中佛告大慧菩萨:“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竟然否认他一生说了那么多的法,意思是反对人们把他看作一位用思维建构学说的思想家、哲学家,反对把他说的法误解为一种思辨哲学,强调佛法超离语言文字、意识思量。
  释迦牟尼不仅是位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是位建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宗教家,而且更是位力行证道、身教重于言教的人格楷模。作为一位历史人物,他的精神品格,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对他高尚人格的崇拜,成为古往今来无数佛教徒确立信仰的基石。释迦牟尼贵为太子,而藐视富贵权位,不染红尘,毅然割舍亲爱,出家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生命做实验,为众生开辟超出生死的大道,树立了一个为道献身的榜样。他集清澈冷峻的智慧与彻骨彻髓的慈悲于一体,为人祥和,待人平等,谦逊有礼,“不与世诤”,没有丝毫私心与骄慢。虽受国王豪贵与千百万徒众尊崇膜拜,而始终三衣一钵云游乞食,以僧团集体中的一员自居,反对把他看作教主或僧团的领导者。他推崇民主,主张和平,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予人,而是心平气和地讨论、引导,使别人自作思考而接受真理。他还留下了自己建房洗衣、亲为亡父扶棺送葬、看护重病比丘、为盲比丘穿针补衣等佳话。池田大作说得好:
  “释迦固然是一位哲学家,他所获取的睿智闪现出熠
  熠光辉;但是,当我们读到各种佛教经典时,就会知道
  他决不是单纯的哲学家。与其说他是哲学家,不如说他
  是宗教实践家;作为后者,他被视为有史以来罕见的人
  物。可以说,即使把他说成是卓越的 ‘人生教育家’、
  ‘人类的导师’,也不会过分吧! 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他
  看作是医治人生百病的名医吧! 因而,如果不认真领会
  释迦的这种实践家的形象及其本质,那么对于释迦的悟
  究竟表现在哪里,即使以大量文献为依据,也会感到不
  很了然。”
  我们在阅读释迦牟尼的言教时,应结合他的身教,透过其言教的字里行间,去努力体味释迦言说所指之“月”和他在言说时的用心,用禅宗人的话来说,即“朝释迦老子未开口之前看”,这样才能准确理解释迦的思想和为人,并从中发掘出对自身、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效益的精华。这大概是释迦对他的未来世读者所寄的深望吧。

添加时间: 2009年04月21日
下载次数: 本日:    本周: 本月::  总计: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沪ICP备05002419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投稿 | 护持网站 | 报恩斋 | 功德榜|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