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作者:郝春文
引言
佛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之一,曾对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宗教和史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长期以来,海内外的数代学人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而言之,佛教史研究者主要致力于各个时代佛教与世俗政权的关系、佛教经典的翻译及其哲学思想的分析,佛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等问题,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成绩显著,佳作迭出,难以备举。史学研究者则比较注意对寺院经济的探讨,数十年来,亦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在本世纪初发现的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典籍和有关寺院各方面活动的文书。可以据之对许多传世文献缺失的环节和方面作深入,具体的探讨。数十年来,中外学者利用这些资料对敦煌的佛学和寺院经济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八0年代以来,在一些方面已经出现带有总结性质的成果。如由牧田谛亮和福井文雅任责任编辑的《讲座敦煌·七·敦煌中国佛教》(大东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对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佛教典籍作了全面介绍和研究;姜伯勤教授之《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出版),对敦煌寺户制度的渊源、性质及其衰落演变过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并揭示出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所具有的意义,上山大峻的《敦煌佛教研究》(法藏馆一九九0年出版),深入研究了敦煌佛学的传承,并对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古逸及中原未传汉文佛典进行了考察等等。但与敦煌文献在这方面蕴涵的丰富史料信息相比,这一领域值得下大力气作深入,系统研究的课题还很多。笔者有前辈学人的启发和感召下,准备对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生活方式及相关问题试作探讨。
所谓僧尼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僧尼居住、吃饭与日常活动所在的地点及所采用的形式。这是一个尚未引起研究者注意的问题。其原因是以往人们常把寺院作为一个基本生活单位,认为僧尼过的是全部居住在寺院之内并由寺院供食的集体生活。如果事实果真如此,对寺院经济的探讨就包括了僧尼经济生活的主要部分,僧尼的生活方式自然不能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近年出版的两本有关中国古代寺院、僧尼生活的著作(注释:王景琳《中国古代寺院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李富华《中国古代僧人生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一九九六年版。)都没有对僧尼的生活方式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