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千年佛教圣物,保护需要还是经济冲动?
瘗藏千年的佛顶真骨将在今年6月露真容
佛教圣物“佛顶真骨”,已在七宝阿育王塔的金棺银椁中瘗藏整一千年。但到今年6月上旬,这一神秘将不再,有传南京方面将在栖霞寺打开金棺银椁、请出圣物。
该不该开启圣物?早在2008年考古发现佛顶真骨后,文物界、佛教界就曾有颇多争议。随着打开时间的临近,争议再次蜂起。
佛顶真骨保存在阿育王塔内的金棺银椁中 图片来源:资料图
反对者:何必打开金棺银椁?
“佛顶真骨”是2008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8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城南金陵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工作中,从宋代长干寺地宫里挖出一个巨大的铁函。铁函中藏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塔身铭文及出土的其他文物证实,塔内的两座金棺银椁中藏有“佛顶真骨”以及“感应舍利”等稀世珍宝。
最近传出开启的传闻后,南方周末记者向南京市博物馆负责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发掘的祁海宁求证,他不愿透露开启时间。
但江苏电视台则已经接到了6月10日对佛顶真骨开启供奉法会进行直播的通知。有传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都将直播。来自宗教部门的消息说,来自两岸三地及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将参加这次盛会,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也将于6月11日在南京举行。
种种迹象表明,开启目前世界唯一的佛顶真骨已成定局。
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毗卢寺方丈传义法师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开启七宝鎏金阿育王塔。据2009年初《大公报》报道,传义法师曾指出:有人认为没打开阿育王塔就不能证实“佛顶真骨”的真实性,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传义法师称,古人将“佛顶真骨”视为非常神圣的东西,因此封藏得非常好,且以碑为证,而“我们后人非要把这个打开,打开的目的是什么?打开又有什么作用?打开如果损坏,谁来负这个责任?”
南京市佛教协会另一位副会长、玄奘寺住持传真法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地宫碑文、塔身铭文、工业内窥镜和X光探测都证实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内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佛顶真骨”,宋代大德高僧更不会作假,他们在瘗藏佛教圣物时就不希望宝塔再被打开,后人应该尊重这一意愿,斯里兰卡的佛牙塔,还有杭州雷峰塔地宫的阿育王塔,至今都没有打开。
事实上雷峰塔地宫阿育王塔至今没有打开的原因,恰恰是“无人质疑”。
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曾主持雷峰塔发掘工作的黎毓馨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证实,2001年发掘出土的雷峰塔地宫铁函至今未打开,“因为有明确的文献记载,里面有佛螺髻发,我们只要按照记载说就行了。”
在南京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出土后,曾有专家提出诸多疑点,其中和佛顶真骨有关的疑点是,在唐代以后,关于佛顶骨舍利子便不见于记载,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证实了这一点。尽管在西夏承天寺、河南邓州寺还有兖州兴隆寺的地宫碑文中,也有记载佛顶骨,但不见实物。有宗教专家指出,这块佛顶骨舍利子,最有可能的是“影骨”,也就是古代人造的,但与真骨礼遇相同。
曾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主持法门寺考古发掘的韩伟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佛顶真骨十分稀有。按照文献记载,东晋法显曾在那竭国酰罗城见过,说是佛顶骨黄白色,形如蜂巢;唐代玄奘也曾见过,称佛顶骨黄白色,周长一尺二寸,发孔分明;七世纪中期,王玄策曾将佛顶舍利请回中国供奉。但谁都没有看见过,不知道是什么形状,关于它的形状有很多不同的记载,到底是块状的,还是片状的,说得都不清楚。“现在听说真是出了佛顶真骨,而且不是一块,这就是非常重大的发现。佛顶真骨这么长时间我们从来没见过,记载也非常神秘,它的发现就意义非凡。”
黎毓馨称,南京的七宝鎏金阿育王塔体量很大,堪称“塔中之最大者”。据他所知,关于佛顶真骨的记载也非常明确,连多少粒都有记载,“但是,人家有人家的考虑,打开也比较方便,据说已经(有人)看过。”
支持者:不打开才有问题!
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曾称,在金棺银椁取出后,他们也不赞同打开它。但是,如果金棺银椁密封性能不好,水浸泡进去了,那么会导致佛顶真骨遇水而发霉,这样反而不利于圣物的保护。究竟要不要打开金棺银椁,还要看金棺银椁的密封性能究竟如何。
多数文物保护专家认为,宝塔在水中泡了近千年,金棺银椁不进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唐代法门寺佛指骨舍利瘗藏时间比宋代长干寺佛顶骨早了一百多年,但出土时,因为泡过水,已经软得像面条一样。
在打开七宝鎏金阿育王塔之后,人们已经证实,金棺银椁本身也有裂缝。
曾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主持法门寺考古发掘的韩伟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金棺银椁)不打开才有问题。不打开不知道里面的情况。水一泡,骨头就软得像面条。”
韩伟说,原先七宝鎏金阿育王塔放在一个1.5米高的铁函里,里面充满了水,塔又是木质的,外面包的金片,肯定是进了水。只要及时打开,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完全可以把佛顶真骨里的水排出去,使之固化,不变形地保留下来。此前已经有了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进行脱水处理的一整套科学办法,“用不着害怕,我们现在的科技,保护一块骨头还是可以的,要是捂在里面,发热发霉,有什么好处?”
供奉与展示的妥协
5月22日,南京市宗教局已经组织南京各寺僧人和信众在栖霞寺举行了迎请佛顶真骨法会的排练。据信,将佛顶真骨供奉在寺庙中,则是批准打开金棺银椁的条件之一。
南京市宗教局一位负责人说,为了举行佛顶真骨开启供奉法会,包括日后将佛顶真骨放在栖霞寺供奉,宗教局和佛教界做了很多工作。文物部门起初坚持将佛顶真骨保管在博物馆,不愿意拿出来供奉,但是宗教界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佛顶真骨不仅是文物,而且是圣物,应该请到寺庙中供奉,让信众顶礼膜拜。如果放在博物馆里,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到。
这位宗教局负责人将现有的成果形容是“经过很多斗争得来的”。据称,有关方面本来只同意将佛顶真骨拿出来供奉9天,9天后请回博物馆。后来,终于同意开启供奉1个月,1个月后放到栖霞寺保管。每年逢佛教大的节日再请出来供奉瞻仰,直到大报恩寺建好,再请回大报恩寺。
韩伟说,佛顶真骨是宗教文物,放到寺庙中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佛顶真骨又是博物馆发掘的,作为文化资源,放在博物馆也未尝不可。但是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意见,就是把佛顶真骨作为供奉膜拜对象,专门建立一个佛顶真骨供奉阁或供奉殿,类似于南京的玄奘灵骨。无论哪种做法,关键是怎么有利于舍利的保护。如果放在寺院中,一般的寺院安全措施肯定不行;放到博物馆仓库也不应该,仓库毕竟是储藏一般文物的,圣物不能和一般文物一样对待。
开启圣物,圈内中人普遍认为,这和南京打造“佛都”、开发旅游的冲动也不无关系。近年来,南京正设法寻找作为佛教文化中心地位的历史渊源,挖掘、开发、整合南京的佛教文化资源。大报恩寺地宫遗址发掘、七宝鎏金阿育王塔以及“佛顶真骨”的发现,无疑为南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有关官员曾经要求南京市委、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尽快研究如何扩大影响,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支撑,加快现代服务业比重。
相关参考:
金棺银椁知多少
古印度葬俗兼重火葬与土葬。释迦牟尼涅槃、荼毗之后,将舍利纳于容器中下葬。对于这诸种事宜,佛陀曾将适当的做法详细地告知弟子。《四分律》中说:“云何安舍利?应安金塔中,若银塔,若宝塔,若杂宝塔……”,这里述及的金塔、银塔等并非高大的建筑,而是指安放舍利的小型容器。
瘗埋舍利的葬具最初用函瓶、钵、罐及函棺、函塔等器具。舍利流入东土后,葬具发生了变化,在唐代发展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金棺银椁”。随同舍利随葬的供养品主要是“七宝”: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珍珠、琥珀等,金棺银椁及其它供养品一起瘗葬在佛塔中供养舍利。
目前已经发现的“金棺银椁”主要是唐宋两代皇室制作,工艺精良。较著名的有:
庆山寺唐代金棺银椁 1985年5月,陕西临潼庆山寺塔基地宫出土盛唐金棺银椁、舍利及一批珍贵供具。金棺通高28厘米、底座长23.4厘米、宽17厘米,重1800.4克。整器由金棺、银椁、须弥座组成。金棺前档粘有团花宝珠和浮雕的鎏金护法狮子,后挡粘有珍珠团花,棺盖上粘有缠枝宝相花,并以锦带缚缠。银椁前档雕出门扇,左右各一浮雕菩萨,后档上粘浮雕摩尼宝珠。椁盖中央贴鎏金白玉宝蕊莲花,周围为四朵宝石镶嵌的团花,莲花和团花上皆用粗银丝作成螺旋塔形。椁的两侧面有五个或坐或动的罗汉。须弥座以壶门作底,上围以透空栏杆,围镶嵌六周珍珠。金棺银椁采用锤鍱、掐丝、贴焊、铆合、镂雕、镶嵌等手法,在表面装饰出色彩斑斓的花朵、形态不同的罗汉、庄重的菩萨、威严的狮子等,玲珑剔透,精美绝伦,被誉为“稀世罕见之瑰宝,千年文物之精华”,具有很高的工艺考古价值。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精美繁缛的金棺银椁。
大云寺唐代金棺银椁 1964年,甘肃泾川大云寺发现的地宫中出土佛舍利。舍利由石函、铜函、银椁、金棺和玻璃瓶,层层套置。铜函通高13.2厘米,长12.3厘米,重590克;银椁高9.3厘米,长10.7厘米,宽8.4厘米,重351.5克;金棺高6厘米,长7.5厘米,宽5.4厘米,重107克。
甘露寺唐代金棺银椁 1960年5 月,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唐代地宫出土李德裕重瘗舍利的石刻题记,以及重新瘗埋舍利使用的金棺银椁。这次清理出土文物共 2576 件,内有金棺、银椁、舍利子,其中李德裕所撰《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很有价值。金棺高2.8-2.1厘米,长6.4-5.1厘米,宽1.9-1.6厘米,重97克;银椁高4.9-3.9厘米,长11.5-9.6厘米,宽4.3-3厘米,重203.5克。通体浅錾精细花纹,棺、椁形制相同。头档饰门扉,并饰如意云托慧日。足档刻如意云纹,两侧各刻双头迦陵频伽像一身,间以缠枝花纹。
报本寺唐代金棺银椁 1987年,陕西武功县唐太宗李世民祖宅处的报本寺地宫发现金棺银椁。
隋开皇十八年(559)李世民出生于此,即帝位后,为报母恩舍祖宅为寺院,名曰“报本”,因之建塔。宋宝元二年(1039)重修塔宫,七级八面,高39.66米。塔地宫顶四壁悬挂着汉、隋、唐代的铜镜,宫中存放着钱币、美玉、水晶石、瓷器、琉璃器、丝绸等近百件文物。其中豹斑玉香筒十分珍奇。金棺、银椁最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发现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由皇家制作的金棺银椁。
承天寺西夏金棺银椁 宁夏银川市承天寺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十一层,通高64.5米,为楼阁式砖塔。塔身外观简洁朴素,壁面除了镶嵌着一些方形的带有纹饰的琉璃构件外,还有繁缛的佛像花雕和华丽的仿木斗拱,顶上部除了装有巨大的八边绿色桃形刹体外,还有结构复杂的相轮宝盖。
承天寺塔为西夏皇太后没藏氏于天佑垂圣元年(宋皇祐二年,1050)建造。为“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毅宗京祚建造,乞求“圣寿无疆、保宗延家”,故此“大崇精全,中立浮图”,以金棺银椁装佛顶骨舍利埋于塔下。
妙通塔宋代金棺银椁 1998年6月,江苏省涟水县妙通塔地宫发现金棺银椁。打开银椁,宝物琳琅满目:一个刻有“证因大师所收舍利一瓶之内”字样的青白瓷小瓶,另有棱形彩色玻璃瓶、金凤钗、玛瑙各一个,水晶三块,24种40个版本的铜钱1400余枚。银椁长约28厘米、宽约10厘米、高约13厘米的;金棺长17厘米、宽7厘米、高10厘米。棺内有佛牙、舍利。地宫发现的造塔碑记:“敕赐承天院造塔记。皇宋治平四年,岁次丁未甲辰辛亥日,安葬祖师证因大师娄道者砖塔内:佛牙舍利,具录宋朝宣赐,金字牌院额事件等。一奉两朝,圣恩宣诏证因大师入内供养。一奉太宗皇帝,淳化三年正月内宣赐:御制御书偈子一首,御制秘藏诠三十卷,御制逍遥咏一十一卷;次遇真宗皇帝,景德四年十一月内宣赐:御制御书偈子二首。并在本院收管,永为纪录。”
福胜寺宋代金棺银椁 1988年5月,河南邓州福胜寺塔发现地宫。出土的金棺系金板制成,长19厘米,宽9—11厘米,高7—13厘米,重620克。金棺底板四周向外呈斜面,其上錾有麻点纹组成的壶门十个,屋顶脊兽、瓦当俱全,有铭文。金棺后部放置圆形银盒,盒内有佛牙一枚、佛顶骨一具。复有银椁石函。
宝相寺宋代金棺银椁 1994年3月,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地宫发现宋代瘗藏佛牙舍利的金椁银棺,系北宋皇室精品之作。整器由金椁、银棺、银须弥座组成。金椁为银质贴金箔,长26厘米,高28厘米,宽8.4厘米。椁盖为五棱体,套两道金箍,前档有錾宝相花火云冠。金椁安置在银须弥座上,须弥座围透雕栏杆,通体錾吉祥缠枝纹,束腰有镂空如意云斗图案。座头两侧悬“太平通宝”鎏金币二枚,是宋太宗时期皇家特制的供养钱。金椁整器集锤鍱、贴焊、铆合、镂雕、錾刻、贴金等繁缛手法于一体,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工艺考古价值。银棺长16厘米,高4厘米,宽5-6厘米,由盖、体组成,素面,银封箍一道,分前后两室,以木匣分隔,前盛佛牙,后储舍利,有丝织物包裹。
需要说明的是,金棺银椁并非储殓佛舍利的专用品。三国曹操死后,“众官入殓金棺银椁,星夜赴邺郡”;唐玄奘寂灭,唐高宗为他安排了极其隆重的葬礼,用金棺银椁藏舍利。只是唐宋时期多以金棺银椁储存佛舍利已演变为一种习俗和固定法事。
金棺银椁或其它舍利储器一般安置在佛塔中。古印度供养舍利的方式是瘗埋,即安置于塔中、塔上(天宫)或塔基下(地宫)。在我国,较多的是瘗葬在佛塔的地宫。
南京长干寺遗址地宫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塔高1.1米,堪称“金塔之最”,更为特别的是,塔内还有一套金银棺椁,这种复合式的瘗藏储具还是第一次发现。让我们拭目以待金棺的开启,再看舍利传奇。(《金棺银椁知多少》作者汪海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