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从《未曾有因缘经》谈女性爱情与婚姻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8日
来源:《佛教观察》总第五期,2009年7月   作者:伊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未曾有因缘经》这篇选文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篇幅,用于描述耶输陀罗作为弃妇的满腹委曲和悲苦。经文真实细腻地刻划了女性对夫妻感情、母子亲情的感受,以致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会引起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悉达多太子舍家修道

释迦牟尼当年不辞而别出家修道,悟道成佛后,四处弘法传教。佛在舍卫国祇园精舍驻锡说法,想到儿子罗睺罗此时已经九岁了,就指派弟子目犍连到他祖国迦毗罗卫,劝说佛处俗时的妻子耶输陀罗,让其儿子出家修道。动员出家的理由,与其他经典并无二致,即不要执迷于世间的母子恩爱,因为众生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这种欢乐是须臾而不长久的。应该追求与佛一样的终极解脱目标,让罗睺罗趁早学习佛法,这样才能“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涅槃。”

作为王室贵妇,当面临着骨肉即将分离的人生重大关头,耶输陀罗将如何应对呢?在宗教气氛非常浓厚、崇尚出家修道的印度社会中,她已经失去了丈夫,怎么再能失去唯一的儿子呢!像她公公净饭王当年防范悉达多太子出家一样,她也只能是吩咐紧闭宫门,携其子躲进城楼。从目犍连利用神通飞上城楼这一细节,可以猜想到从舍卫国到迦毗罗卫国这么长的距离,对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来说,也就是须臾间的事。面对目犍连的劝说,耶输陀罗悲愤交加:释迦牟尼已弃她出家,亲情分离是何等的痛苦!如今又要把她的儿子带走,修行人应有的慈悲心到哪去了?

目犍连劝说无效,净饭王夫人继之登场。夫人是释迦牟尼的继母,她受净饭王委托来劝说,表明耶输陀罗的公婆都同意他们唯一的孙子出家。耶输陀罗还是不从,她拒绝的理由从母子亲情上升到了国家的利益。想当年,作为公主的她,曾有八国王子来求婚,父母看释迦牟尼有才华,才应允这门婚事。婚后,她一直尽心尽责恪守妇道,可结婚才三年,就被抛弃了。如今又要把儿子也带走,使国家失去继承人,连最起码的家国道义都没有啊!这个理由相当充分,净饭王夫人也无言以对。

经文叙述的情节到这里出现高潮,释迦佛以神力变现他的化身,在空中问耶输陀罗:你还记得多生以前的誓愿吗?释迦当年行菩萨道时,曾用五百银钱从你那里买得五茎莲花供养定光佛。你提出要生生世世结为夫妻,作为条件。我说行菩萨道者,发誓要多生多劫布施一切,如果你也能做到的话,我就娶你为妻。你当时立下誓言:愿生生世世将所有国家、城市、甚至本人都随你布施,决不反悔!为什么今天爱惜罗睺罗而不让他出家修道呢?耶输陀罗听了这番话,恍然记起宿世因缘,如同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爱子之心自然消歇,向道之心随之生起。

面对众生不同的根机,佛用各种方便来给众生随机说法。《法华经》即有三周说法:初周法说,二周譬喻说,三周因缘说。在这部经典跌宕起伏的情节描写和心理刻划中,释迦牟尼佛以自己家中故事作为个案,告诉我们,生命是无限久远的因缘关系的连锁。他也是通过神妙难测的宿世因缘,才最终说服了耶输陀罗。

从耶输陀罗的情感历程,可带给我们当今女性什么样的思考和启示呢?

去除贪嗔痴,了悟爱无常

在我以前做女性节目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职场知识女性,还是普通家庭主妇,大部分的苦恼不是来自于事业,也不是物质的不够充裕,而是来自于婚姻和情感问题。在现世的婚姻生活中,大部分女性都甘于为其所爱无条件地付出,无怨无悔。但现实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是:一、付出那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产生苦恼和抱怨;二、爱情因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质,婚姻随着境遇的变迁而褪色,所以困惑开始产生。

今天的女性不也和耶输陀罗一样,哪一个不渴望被宠爱?哪一个不希望能拥有生死相依白头偕老的爱情?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小说,电影,特别是琼瑶剧,都传递着一种信念,爱是生生世世的,真爱就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但现实中的爱,并没有展现出永恒不变的美丽。而正是那希望完美、追求永恒的观念,成了我们苦恼的根本,期待越大,失望也就越深。当时的印度,妇女受教育程度低,释迦牟尼只能用因缘法对妻子说前世的故事。但是现代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恐怕没有人会听信前世的承诺。好在佛善于对机说法,佛法有各种船来渡不同的众生,这也是佛、佛法的伟大之处。

因爱而生的困惑,有诗云:“费长房缩不尽想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其实,佛早就告诉我们问题出在哪里。《杂阿含经》告诉我们:“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也就是说我们对爱的执着,我们因为无明而生的贪爱之心,是烦恼的根本所在。我们之所以苦恼,是因为我们无明,是因为我们贪爱,是因为我们执着。所有的苦恼,究其根本就来自于贪、嗔、痴三毒。
首先,诸法无常,爱也无常。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涅槃经》卷十四有一首著名的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金刚经》里也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学讲缘起,所有事情,包括爱情,都是因缘而生,缘谢而灭。因为这种无常,让期望落空,才会苦。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间万物都有“成、住、坏、空”的特性,爱也是如此。而更大的苦恼是不同个体的“成、住、坏、空”的不同步。如果两个人相爱,一起成、一起住、一起坏、一起空,好聚好散,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但是,世间万法岂能随心所欲!正是因为这个时间上的落差,才给我们造成那么大的困惑。

贪爱的过患在哪里呢?有专家说:人类大脑中激发爱情的化学物质,在男女结合36个月之后便会耗尽。这是普遍的一个情况,而男性的消失速度更快。因为这样,人们对爱的渴望,成了一个不可能的追求,担心付出得越多,受的伤越深。贪爱本身竟然造成这样一个结果,如《长阿含经》卷三所说:“恋著恩爱,无有知足。” 对于爱的奢求永远没有止尽,当爱得不到满足或消失时,就会生嗔恨和苦恼。

《生经》卷一佛言:“设习爱事,恩爱转增长,譬如饮咸水,终不能止渴。”这让我想到,爱就像毒品,食得越多越不能戒掉,越贪恋越苦,明知爱是毒品,还去贪恋,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了悟一切实相,去除贪执之心,对所有的一切做到无住。
了悟贪爱的过患和实性之后,就不会对不可能的事情有太多的期待。当人无待的时候,任何一个得到,都会觉得感恩、欣喜。期待很多,往往永远得不到,因为期待会永无止境。但是,认识到爱情和婚姻的无常和性空,并不等于要我们去排斥拒绝它。龙树菩萨说“诸法从本以来皆涅槃相”。既不能对爱产生执着,也不能对“不爱”产生执着,两者都是偏执。

那么,我们现代人到底应该怎么去对待婚姻和感情问题呢?

积聚善缘,赋予生命以色彩

首先,佛学讲婚姻是业力和因果的产物。《维日杂难经》提到菩萨娶妇有四种因缘:第一是“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创造的福报;第二是“毕罪”,酬偿宿债;第三是“共生男女”,一起生育儿女;第四是“吉人娶妻疾得道”,有智慧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缘。有部《毗奈耶》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意思是说因缘是无法逃避的。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婚姻,不能因为无法逃避而消极面对婚姻。今生的幸福或不幸,都是前生今世的所为而感得果。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负责,坦然地去接受现在的苦和乐、幸与不幸,对乐不执着,对苦不怨恨。对婚姻最好的态度是,随缘而尽本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情爱本身不是问题,贪爱才会产生苦恼。如《华严经》所说,“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在英文中,“drug”有两个意思,在毒品贩子手里是毒品,到了医生手里就是药,重要的是分寸剂量的把握。所以,爱到了有智慧者的手里,可以恰如其分地去享受生命中的声色,但到了愚痴者手上,就成了毒品,沉浸其中而不能超拔。

第三,佛法讲究因果报应,幸福的婚姻来自过去的善缘,那么我们就应该积聚善缘,善待身边每一个人,身边的先生或者妻子,爱的或者不爱的,都要善待他们。一方面,人要明白这一切都是你应得的,另一方面,为了将来要积聚善缘。当我们哪一天以不同的角色相聚时,大家能够快乐地给对方带来善的缘分而不是恶的缘分。缘分是会在时间中积淀,产生永久影响的。
第四,对于时间长河来说,人的一生只是一瞬间,而一段爱情又只是人生的一个瞬间。能看透时间的相对性,昙花一现也是永恒,即使昙花一现的爱情也是值得珍惜的。所以,重要的把握当下的因缘,虽然短暂,还是可以有声有色,赋予生命以色彩。

以前繁体字的“愛”字中间有一个“心”字,而现在简体的爱已经没有心了。也许这正是现代人对爱的态度,既然爱太不可靠,无法永恒,就不必全然交出自己的真心。这也是不对的。排斥爱情和婚姻其实已经违背了佛法无嗔的原则。

奥巴马在总统就职演讲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在这里宣告,让斤斤计较与虚假承诺就此结束,让支起我们政治维持太久的相互指责和陈词滥调就此结束。”这段话如果去掉“政治”两个字,也适合爱情和婚姻中的男女关系。我们总在抱怨等不到一段完美的情感,抱怨碰不到理解我的人或者一心一意爱我的人。但是,却没有先开始无条件地去爱,去给别人以理解和关心。这世界的问题,就在于所有的人都在等待这个世界美好起来,但是没有一个人自己先美好起来。当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从当下开始,心先开始变成一个天堂,家庭就会变成一个天堂,接着是小社会、世界都会是天堂。
佛学的最终目的是离苦得乐,乐还有一个发音是“乐yue”,就是和谐的意思。只有了悟爱情与婚姻的实相,去除无明,才能做到人与人、身与心的和谐。爱情和婚姻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它的本质是“缘起性空”。当爱刚刚来临时,你就要明白它的无常和空性,做到来也欢喜,去也不忧。法眼文益禅师说得好:“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去除贪心,对爱不贪,把每一份得到当成额外的礼物,你就会感到幸福并感恩。正所谓:“极尽声色美,无住性本空。”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即使是短暂的拥有,也是在种植美好的因。爱虽无常,有成、住、坏、空,如昙花一显,但你要得到它,还是要全情付出,不计得失。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爱。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选读

    (萧齐)释昙景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汝今往彼迦毗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1],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2],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修习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涅槃,如我今也。”

目连受命,即入禅定,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到迦毗罗城净饭王所,而白王言:“世尊殷勤,致问无量,起居轻利,气力安不?”及大夫人波阇波提,并三叔父斛饭王等,问讯起居,亦复如是。

时,耶输陀罗闻佛遣使来至王所,未知意趣,即遣青衣[3],令参消息。青衣还白:“世尊遣使,取罗睺罗,度为沙弥。”耶输陀罗闻是消息,将罗睺罗登上高楼,约敕监官:关闭门合,悉令坚牢。

时,大目连既到宫门,不能得入,又无人通,即以神力,飞上高楼,至耶输陀罗坐前而立。耶输陀罗见目连来,忧喜交集,迫不得已,即起恭敬,礼拜问讯:“冒涉远途,得无劳也?”敕为敷座,请目连坐。问目连曰:“世尊无恙,教化众生,不劳神也?遣上人来,欲何所为?”

目连白曰:“太子罗睺,年已九岁,应令出家,修学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少时如意,一旦命终,堕三恶道,恩爱离别,窈窈冥冥,母不知子,子不知母。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离生老病死忧患,得至涅槃,如佛今也。”

耶输陀罗答目连曰:“释迦如来为太子时,娶我为妻。奉事太子,如事天神,曾无一失。共为夫妇,未满三年,舍五欲乐,腾越宫城,逃至王田。王身往迎,违戾不从,反遣车匿、白马令还,自要道成,誓愿当归。披鹿皮衣,譬如狂人,隐居山泽,勤苦六年,得佛还国,都不见亲。忘忽恩旧,剧于路人。远离父母,寄居他邦。使我母子,守孤抱穷,无有生赖,唯死是从。人命至重,不能自刑,怀毒抱恨,强存性命。虽居人类,不如畜生,祸中之祸,岂有是哉!今复遣使,欲求我子为其眷属,何酷如之!太子成道,自言慈悲。慈悲之道,应安乐众生,今反离别人之母子。苦中之甚,莫若恩爱离别之苦。以是推之,何慈之有?”

白目连曰:“还向世尊,宣我所陈。”

时,大目连更以方便,种种因缘,随宜谏喻,反覆再三。耶输陀罗绝无听意。辞退,还到净饭王所,具宣上事。

王闻是已,令唤夫人波阇波提。王告夫人:“我子悉达,遣目连来迎取罗云,欲令入道修学圣法。耶输陀罗女人愚痴,未解法要,心坚意固,缠著恩爱,情无纵舍。卿可住彼重谏喻之,令其心悟。”

时,大夫人即便将侍从五百青衣,往至耶输陀罗所住宫中,种种方便,随宜谏喻,反覆再三。

耶输陀罗犹故不听,白夫人曰:“我在家时,八国诸王竞来见求,父母不许。所以者何?释迦太子才艺过人,是故父母以我配之。太子尔时,知不住世、出家学道,何故殷勤苦求我耶?夫人娶妇,正为恩好,聚集欢乐,万世相承,子孙相续,绍继宗嗣,世之正礼。太子既去,复求罗睺,欲令出家,永绝国嗣,有何义哉?”

尔时,皇后闻是语已,默然无言,不知所云。

尔时,世尊即遣化人[4],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世时誓愿事[5]不?释迦如来当尔之时,为菩萨道,以五百银钱,从汝买得五茎莲华,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我不欲受,即语汝言:‘我为菩萨,累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尔者,听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与我身,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睺,不令出家学圣道耶?’耶输陀罗闻是语已,霍然还识宿业因缘,往事明了如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遣唤目连,忏悔辞谢。捉罗睺手,付嘱目连,与子离别,涕泪交流。

尔时,罗睺见母愁苦,长跪合掌,辞谢母言:“愿母莫愁。罗睺今往定省世尊,寻尔当还,与母相见。”

时,净饭王为欲安慰耶输陀罗,令其喜故,即时召集国中豪族,而告之言:“金轮王子今当往彼舍婆提国 [6],从佛世尊出家学道,烦卿人人各遣一子,随从我孙。”咸皆唯然,奉大王命。即时合集,有五十人,随从罗睺,往到佛所,头面作礼。

  佛使阿难剃罗睺头及其五十诸公王子,悉令出家。命舍利弗为其和上,大目揵连作阿阇梨,授十戒法,便为沙弥。

  罗睺幼稚,习乐傲慢,耽著嬉戏,不乐听法;佛数告敕,恒不从用,非可如何。

尔时,舍卫国波斯匿王,闻佛子罗睺出家为沙弥,与其群臣、夫人、太子、后宫婇女、婆罗门、居士,恭敬围绕,于其晨朝,来诣佛所。礼拜问讯,并看佛子罗睺沙弥,各一面坐,佛为说法。王及群臣憍傲习乐,不堪苦坐,听佛说法,辞退欲还。

尔时,世尊知王始悟,信根未立,将欲开悟王及群臣,为利益故,告阿难曰:“汝可往召沙弥罗云及其眷属,悉皆令集,听佛说法。”阿难往召,须臾皆集。

佛告王曰:“且待须臾,听我说法。”

王叉手曰:“今我此身,习乐来久,不堪苦坐,愿佛垂恕。”

佛告王曰:“此不为苦。所以者何?前身种福,今为人王,常处深宫,五欲恣意,出入导从,脚不触地,何名为苦?三界之苦莫若地狱、畜生、饿鬼诸难等苦,如此诸苦前已曾说。”

  佛告罗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子今既得人身,值佛在世,何故懈怠、不听法耶?”

  罗云白佛:“佛法精妙,小儿意粗,安能听受世尊法也?前已数闻,寻复忘失,徒劳精神,无所一获。及今少年,且放情肆意,至年大时,自当小差,堪任受法。”

  佛告罗云:“万物无常,身亦难保,汝能保命,至年大不?”

  “唯然,世尊!罗云不能。佛岂不能保子命耶?”

  佛语罗云:“我尚不能自保,岂况汝耶?”

  罗云白佛:“徒劳听法,既不得道,闻法之功,何益于人?”

  佛告罗云:“听法之功,虽于今身不能得道,五道[7]受身,多所利益。如我前说,般若智慧亦名甘露,亦名良药,亦名桥梁,亦名大船,汝不闻乎?”

罗云白佛:“唯然,世尊!”

【注释】[1]阅头檀王:即世尊的父亲净饭王,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 [2]耶输陀罗:佛陀出家前(即悉达多太子)之正妃;罗睺罗之母。于佛陀成道后第五年,与佛陀姨母波阇波提夫人及五百释女一同出家为比丘尼。 [3]青衣:侍女。 [4]化人:指以神通力所变现之人,佛菩萨为化益众生,常随机变化为各种形相、身分、肤色之人。 [5]往古世时誓愿事: 定光佛(又作燃灯佛、普光佛、锭光佛)时,有儒童菩萨曾向一女购五茎莲花供佛,又解发布地,使佛蹈之。据《修行本起经》卷上载,锭光佛为儒童授记于来世成佛,此儒童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此女即耶输陀罗。 [6]舍婆提国:即舍卫,为中印度古王国名。本为北憍萨罗国之都城名,为别于南憍萨罗国,故以都城代称。 [7]五道:亦称五趣,众生因业力而轮回往来之所,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道。佛经中因开合不同,若加阿修罗则为六道,一说唯摄于天道,一说摄于天道与鬼道二者之中。

【解题】《说未曾有因缘经》,二卷,南齐昙景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未曾有(adbhuta-dharma),译为希法、胜法、奇特法、未曾有法等,为佛经文体十二部经之一,即叙述有关佛之神秘不可思议,种种向所未有之奇特境界,或赞叹佛之伟大功德的事迹。本经以譬喻、本生故事等方式,如“命子出家”、 “野干说法”、“三时行善”、“石女因缘”、“请问酒戒”、“释妄语戒”、 “无尽灯法”等,主要针对以王族为主的在家众阐述佛法大意。内容包括说服耶输陀罗,令其子罗睺罗出家;为波斯匿王与群臣宣说听法之功德;为四石女阐说业报;为祇陀王子及末利夫人说五戒开遮之方便等。选文节录本经第一个故事“命子出家”的内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