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修:身心安全的保障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永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修:身心安全的保障

  刘永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禅修”,为的是暂时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脱身,找一个清静之地,用这种方式颐养身心、陶冶性情,从而寻求身心健康。

  禅修也叫“打佛七”、“打七”,本是一种佛教法事,修行者用这种方式“消除妄念、降伏自己的心”。“七”是一个时间周期,佛家认为“七”是代表圆满的数字。多数人对于禅修还有神秘感?它究竟如何做?真的能对劳累不堪的身心起到调整作用吗?习练者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体验?我利用4天时间,深入禅修之地,进行了采访。

  经友人介绍,我采访了郑州佛光寺住持释行贵法师。释行贵法师在出家前,曾就读于河南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做了多年的医生,医学成就斐然,曾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讲学,职称达到主任医师、教授。

  绝症自救: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禅师

  4月1日下午,预约了采访时间,我乘公交车又加步行辗转到达佛光寺。佛光寺位于郑州西郊西流湖畔。正值初春,湖边垂柳染绿,寺内丁香开放,香气淡远悠长,与闹市相比,这里确实是一个安静所在。

  初见释行贵法师,印象中她是一个祥和的长者,虽然已是66岁的老人,但语速快,思维敏捷,步履轻捷。释行贵法师是少林寺德禅大师的义女,素喜大和尚是她的剃度恩师。她自幼随德禅大师系统学习过少林疗伤绝学《易筋经》以及八段锦、六字诀等养生经典,后来,她深入研究《易筋经》,并有专著问世。

  释行贵法师在出家前是一名医学专家,行医30多年,学术成就斐然,她皈依佛门,缘于一场大病。1996年,她患结肠癌,检查出来时已是癌症晚期,癌细胞已转移到子宫、盆腔、腹壁等处,放疗、化疗没有控制住病情,反而使越来越重,现代医学认定她已不治,医生判断她最多只能活20天时,下了病危通知书,她出院回家。

  但,她没有绝望,不甘心死亡,为静修养命,她皈依佛门,并用所学的《易筋经》及中医药方法自我治疗。释行贵法师回忆,就在生命奄奄一息之际,她暗暗祈祷:“菩萨,您只要再给我5年时间,只要让我活过来,我就要把我的生命献给众生。”

  也许是大病之中的彻悟,也许是遁入佛门后彻底地放下一切、舍弃执著,数年后,她通过练功修行和服用中草药挽救了自己的生命。释行贵法师带病修行10多年来,复建了佛光寺,创办了“生命真理大讲堂”,并用自己的医术为无数病人义诊,她还募集数千万善款在全国陆续筹建50多所希望小学(在河南有27所)。2005年她获中华英才教育奖荣誉称号,2008年她被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评为爱心大使。目前,释行贵法师除了做佛光寺住持外,还任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副会长及顾问。

  关于禅修,释行贵法师并未直接回答我,她先发问:“什么是禅?”“为什么要学禅?”,我说了自己作为“外行人”的理解,释行贵法师简明点拨几句,然后安排我到佛光寺附近的颐养院住下。她说,到那里走访禅修者,可以得到更具体的答案。

  颐养院隶属于佛光寺,来自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来访者、禅修者、休养者,都在这里食宿。我的采访,就从颐养院开始。

  忘记小我:一群淡定的禅修者

  颐养院与普通的居民楼没有什么差别,是一栋四层小楼,外墙刷紫红色漆。内部房间布设如同宾馆,但比宾馆朴素得多。这里提供的三餐均为素食,主食为米饭、面条、馒头等,副食为各色蔬菜、豆制品等,炒菜绝放葱、姜、蒜。有一些菜品是释行贵法师亲手制作,其中一款五行蔬菜汤,是释行贵法师依据中医药原理,用红萝卜、白萝卜、香菇、牛蒡、萝卜缨配制的保健汤,须在饭前20分钟食用。几餐之间,还有水果、干果,按行贵师傅要求,老人每人每天吃3颗红枣。

  在颐养院,有形形色色的修行者。十几位老人常年住在这里,他们在这里吃斋、养老;还有一些短期禅修者,他们一般学习十天、半月便离去;另有一些义工,他们承担着一部分日常管理工作,有些义工有自己的职业,但遇到颐养院事务繁忙时,一个电话就到。所有的人吃同样的饭菜,用共同的作息规律生活。早上6点起床,晚上9点半止息(即指安静下来,不能喧哗),三餐都定时,饭量依个人食量自取,但不能浪费。

  似乎,上面所述就是这里所有的“规矩”了,但来访者很快就会发现,这里的人处理各种事情都安静而井然有序,人与人见面时都带着笑意,对长者的尊敬,对同辈的礼让,对客人的周到与关心,都体现在这些小节上。我想,应该还有另一套“规矩”在人们的心里,大家对此有默契,并以坦诚之心相待。

  白女士是我认识的第一个禅修者,我在吃午饭时与她同桌,寥寥数语沟通后,我知道她是应释行贵法师之邀来此短暂停留。正谈话时,白女士突然站起,快步走到旁边一位老人桌前说:“别忙,我给您捡起来。”原来,老人的筷子掉到地上,她注意到了,赶忙为老人拿了一副新筷子,并俯身将地上的筷子捡起。做完这些事,白女士面容平静地回到桌前继续吃饭。事后,我知道,她是一个拥有多家大型宾馆的“老总”,而她与那位老人素不相识。

  还有一位年轻人,姓李,他的主业是水果批发,还从事多年书画经营,在世俗人眼中算是“老板”了,他热情给我介绍禅修的方方面面情况,他打过二次“禅七”,他说,禅修的好处是增强自己的“定力”,有了“定力”就可以从容面对许多烦忧,他更看重的是,通过禅修让自己的行为端正了,就可以教育好后代,“后代能走正路,这是比什么都宝贵的财富呀。”别人指给我看一个细节:他的左手有冻疮,已渗出血来。这是他冬天来颐养院做义工时冻的。但我们谈话时,他从未张扬这些“壮举”。

  有人告诉我,来此做义工亦是一种布施,布施也是一种禅修方式,禅修并不是仅仅指“打坐”,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忘记小我,舍弃自我中心,不执著于一已私利,这就是禅修的目标之一。

  就在我采访前,颐养院刚刚接待了一期禅修训练营,有20多位企业家在此学习禅修,在采访中,另有一个禅修营的活动在进行。

  在一个清静之地,让心安静下来

  要想了解禅修者更真切的体验,须从个人入手,4月2日、3日,我采访了88岁的禅修者刘来宾。刘来宾老先生原为郑州市上街区国税局局长,已退休20多年,他1986年皈依佛教。在佛光寺打过二次“禅七”,此前在其它寺院也修行过多次,总共有20多年的坐禅经历。

  刘来宾视力很好,读报纸不用戴眼镜。走路时,脚步轻捷,除了耳朵有点背。他说:“我非常喜欢禅修,我身体好,主要是从禅修得来的。”多年以前,刘来宾患有神经衰弱、胃下垂、关节炎等病。现在,那些病已不复存在。“你说,禅修有这么多好处,我怎么舍得放弃呢?”

  禅修的主要方式是打坐,,刘来宾每天早上、晚上各打坐一个半小时,这个习惯已坚持多年,雷打不动。

  初学打坐的人,首先要找一个清静之地,并把自己从日常生活的事务中脱离出来,要摆脱周遭的人和事。其次,要让心停留在当下,让念头维持在当下一刻。刘来宾说,这说起来容易,但自己初学时,很难做到,有时,静坐一会,脑子里就会想这想那,思绪就会活动起来。“越静就越容易想东西,正是静下来了,才有散乱心、回忆心。乱七八糟的事情一会来了,一会又没有了。初学者要会控制自己的思想。”

  其他禅修者的体验也印证了这种感觉,“让心安静下来,真的很难。打个比方,我要我的心闭嘴,但它还是说个不停。”还有人说:“在那一刻,我一点信心也没有,对自己的心毫无控制力,有时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了。”

  释行贵法师告诉禅修者们,成功禅修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使自己隔绝于禅堂外的一切事情;第二个条件,就是放下禅堂中所发生的一切事的念头。如果有人打哈欠,表示你还没有摆脱环境。要训练自己记得,自己和坐在周围的人没有关系,他们是他们,你是你;第三个条件,就是放下一切有关自己的念头,比如,觉得疼痛时,就对自己说:“我在打坐,这些疼痛与我无关。”

  疼痛这种生理反应是打坐的人最先面临的一关。刘来宾打坐的姿势是盘腿而坐,“五心朝天”,所谓“五心”,即两个手心、两个脚心和脑心(是百会穴)。这种姿势初学者是不适应的,会感觉到酸、麻、疼,但经过多年的练习,刘来宾即使一动不动地坐上二个小时,他也不会感觉酸、麻、疼。这缘于进入禅修高级状态时,人其实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也缘于此种状态下,周身气血流动更加通畅。

  我随刘来宾尝试着打了一个小时的坐,说起来惭愧,我连腿都盘不起来,勉强做出个盘腿趺坐的样子。坐了一会,感觉时间过得这么慢,这么长!至于收拾住散乱思绪,这等定力我显然还不具备。最烦恼的是腿痛,大约20分钟左右剧疼一次,到半个钟头上突然很轻松,过20分钟又剧疼一次,从床上站起来时,我差点摔倒。

  禅修的高级状态:心不为环境所动

  在刘来宾看来,他现在打坐能达到“静安”的状态,他说,在那种状态下,脑子里一片澄明,没有任何杂念,周身感觉很舒服。“静安”还远不是禅修的目标,禅修的目标是“入定”。“静安”是“入定”前的阶段,是入门者必经的过程,是在为入定打基础。“入定”在普通人看来,近乎一种神秘体验了。

  为了让我理解“入定”,释行贵法师详细分析了“静”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外在的,即远离分心的环境。对于初学禅修的人来说,最让人分心的是噪音,有人走动、哭笑,外界偶然发出的噪音会打搅人。也因此,禅修的基本要求是”禁语“。

  “静”的第二个层次是,来自外在环境的噪音变得无关紧要,由于非常专注于修行的方法,人们以致没有听到外界的声音,即使听到了,也不会对心产生什么影响,这时可以叫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专心读书或谈话时,就不会留意到其他事,修行时也是如此,如果心集中于修行,就不会留意到其他事情了。

  “静”的第三个层次是,心似乎不动,一切都静止。要进入定境,必须把心集中于一点,专注于修行的方法,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必须消失,到最后,自我、环境、方法也会消失,这就是理想的“入定”的状态。

  “虽然已经体验到不少益处,但我知道,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入定。”刘来宾说,入定分为“小定”和“大定”二种,“小定”是一天一夜;“大定”是七天七夜。

  如果一个普通初学者在开始坐禅时就急于“入定”,那他的修炼可能会走弯路。其他禅修者告诉我,急于想要抓住某个东西,却抓不住;想要摆脱自我,却摆脱不了。在跟自己挣扎时,反而为自己制造了更多的麻烦;在试着要泯灭自我时,反而使自我更加顽固。这是每一个人修行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释行贵法师说,禅修就是要让心不为环境所动。

  真正的开悟:洗心如镜

  采访中,最后一次与释行贵法师交谈时,她问我:“打七”的“打”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沉默了一会,释行贵法师说,这个“打”就是打贼的“打”,就是“打”掉“六贼”,“六贼”在佛教中指的是眼、耳、鼻、舌、身、心,即是指我们的感觉与思绪。

  释行贵法师说,打“六贼”就是让我们不被外界听到的与看到的打乱内心。外界纷扰必定涉及利益,有了利益就会产生分别,有了分别就会有好恶,有了好恶就会有取舍,烦恼由此而生。禅修就是要消除这些是是非非、人人我我,忘掉妄想与执著,这略同于宋代范仲淹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释行贵法师鼓励禅修者放弃小我,成就大我,禅修中要破掉“我执”,其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她用一个偈子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成就人生报国恩,奉献人生为了孙。不为自己求安乐,将此身心献祖国。”

  禅修者追求“内心如如不动”,面对各种纷扰时不为环境所动,维持住内心的平衡。似乎,这种目标属于思想方法范畴了。

  事实上,释行贵法师特意强调了一个概念,即佛教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教育。这种观点在目前佛教界已受到许多人的认可。释行贵法师认为,佛学其实是一门教人如何正确看待宇宙、人生的真相的学问,它教人获得生命的真理,从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所谓“教育”,就是把这种思想传授出去,推广开来。

  由此看来,虽然禅修的高级状态是“入定”,但“入定”并不局限为一种禅修“技术”,心不为环境所动,将这种状态适用于生活中,这正是禅修的现实价值。刘来宾老先生修了20多年禅,他的理想是达到“开悟”,但他知道真正的“开悟”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得通过艰苦的努力,但为了这个目标,他要坚持不懈。

  刘来宾说,“开悟”的人就不执著,若心停留在任何东西上,就不会开悟。怎样才是不执著?举个例子,一般人生气时,他们会耿耿于怀,好久也不能从愤怒中走出来。但对开悟的人来说,只要引发他们生气的时刻消失,他们就会忘掉愤怒,心里什么也不留下。如同暴风雨之后,太阳出现,万物又美丽了。雷雨离开了,剩下的是朗朗乾坤。

  释行贵法师用四个字比喻这种境界:“洗心如镜”。镜子可以照见万物,但当事物消失时,镜子中什么都不会留下。

  禅修:身心安全的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对于自己“身”与“心”的了解程度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人在心理活动方面,每天究竟有多少念头波动起伏,普通人对此并不察觉。

  圣严法师,台湾的一代高僧,被喻为“台湾稳定人心的力量”。他曾说,身处商业社会的人们,很少有人知道在其智能和身体宝库的深处,有着很大的漏洞,将大量的能源无谓地漏掉。这些漏洞是什么?就是各种杂乱的妄念,消耗了体能,降低了智能,妄念之中尤其是使情绪激动的强烈欲望、愤恨、傲慢、失望等,均能使身心失衡。

  现代身心医学其实已有定论,由于工作紧张、用脑过度,或者由于某种外来因素的刺激,不论是狂喜、暴怒等,均能使血管收缩、脉搏跳动的次数增加、血压升高、呼吸急促。长久的身心失衡,就会形成中风、失眠、心悸、耳鸣、消化不良等病症,这些病都被列为“身心疾病”。

  圣严法师说,假如学会了坐禅的方法,就能够减少那些杂乱及无益的“妄念”,使你的头脑经常保持轻松与冷静的休闲状态,当需要用它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便可以充分地发挥它的最高功能。坐禅又能使全身的内分泌,保持协调的状态,促进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相互作用。

  因此,释行贵法师说,坐禅的功效是,能使人浮动的情绪,转化为清明的情操,临危险,不恐惧;逢欢乐,不狂喜;得之不以为多,失之不以为少;逆之不以为厌,顺之不以为欣。这一切,就是身心安全的保障。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