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朱智与杭州六和塔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朱智与杭州六和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009年年末,我们接到北京航天部退休研究员朱正的来信,感谢杭州市政府和杭州市民的热心帮助,使得元宝街1号的朱宅得以修复,并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随信还附寄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特聘专家、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孔祥吉先生对朱正曾祖父朱智的研究文章《朱智传略》及《清档中的朱智与杭州六和塔》。朱智是一个对杭州建设很有贡献的人,为使读者对朱智其人有所了解,在此摘录刊登孔祥吉先生的文章,以及曹晓波先生寻找朱宅的经过。

  ——编者

  一封来信

  杭州日报编辑部负责同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杭州旧城改造,元宝街1号在拆除范围内,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座老宅的历史,有关单位为了保护这一旧建筑,经口头调查,将它列为“源丰祥茶号旧址”,并竖了一块“杭州市文保单位”的石碑。其实,此处旧宅部分出租给“源丰祥茶号”只有四年时间(1947年—1951年),而它真正的主人是我的曾祖父朱智,是一位对家乡建设立下功劳的杭州人。

  我幼年是在元宝街1号度过的,后随父母离开杭州,但每年春节或清明都要跟随父母回杭,参拜曾祖母及祭奠祖宗,直至抗战前夕。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春我代表父亲去杭州扫墓,当时的元宝街1号老宅保存仍比较完整,偌大老宅只剩下祖姨母朱道初(朱智二女儿)一人,和管家夏招发、小牛、杏花一起,过着平静的生活。祖姨母去世后,我们就很少回杭州了。直到2005年我重回杭州,发现老宅门口立着一块石碑,上写:《源丰祥茶号——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真是惊讶!作为朱家后代,我们特地给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去信解释、澄清元宝街1号的历史。

  幸运的是,这封信被热心人曹晓波先生看到。曹先生当时正在为撰写杭州日报城纪版的文章《城东直街三条半》到处查找资料。他对杭州一些老街和老房子很有研究,在实地走访中,元宝街1号引起了他的兴趣。当时元宝街1号是一个待拆的大杂院,曹先生从一些蛛丝马迹里发现,这是一处很有历史的宅子,看到我们的信后,他立刻与我们取得联系。经过认真考证,2007年6月28日曹晓波先生在《杭州日报》上刊登了《寻找元宝街1号的主人》一文,为元宝街1号正名。

  曹晓波先生的这篇文章,引起了社会对元宝街1号和老宅主人朱智的进一步关注,尤其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特聘专家、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孔祥吉先生的关心,他征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始奏折,对朱智个人经历作了翔实历史考证,撰写了《朱智传略》《清档中的朱智与杭州六和塔》等文章,详述了朱智重修六和塔及钱塘江江塘工程的浩大和艰巨,也推动了对朱智和元宝街1号的历史认定。孔先生的《朱智传略》如今就展示在六和塔展厅中。

  作为朱智后人,我们还应该感谢杭州市委王国平书记,在他亲自统筹规划下,元宝街1号才得以修复,并正名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朱智故居”。

  朱正 2009.12.24

  朱智与杭州六和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修复后的朱智故居庭院。摄于2010年1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朱智夫人朱李氏与曾孙朱正、朱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朱智二女儿朱道初(右)与外甥朱应鹏的妻子陆景兰

  杭州人爱杭州,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精英辈出,从杭州走出来的文人学者、军事家、政治家,历朝历代颇不乏人。但是,杭州人爱杭州的方式,却是各有不同:有的人在口头上爱,或歌而颂之,或广而宣之;有的人在心灵深处爱,时时刻刻将杭州的人与事铭记在心;更有人在行动上爱,一举一措,都想着为杭州做些实事。朱智属于后者,他曾为故里做了许多有益之事,但今天的杭州人并不全然知晓。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撰写斯文,以使其生平事迹传之久远。

  杭州人怀念朱智

  朱智聪明好学,才望过人,且家境丰饶,但是,在科举场上,却不是一帆风顺,最后的功名,也只是举人。因此,无论在《清史稿》,还是在《清代名人传记》,乃至浙江地方志中,都很难找到一篇像样的有关朱智生平事迹的传略。

  尽管如此,杭州人并没有忘记朱智。在许多介绍六和塔的文章中,几乎都会提及他的名字。我在杭州网上,看到有一位研究杭州历史掌故方面的学者曹晓波,写了一篇名为《寻找元宝街1号的主人》的文章。曹文称:朱智的家在杭州城里元宝街1号,他的墓地在离六和塔不远的徐村。曹文还揭示,朱家所藏资料“全毁于一旦”。史料难求,我想这大概是人们对朱智了解不多的重要原因。

  后来,我在翻阅二十多年前抄录的档案时,忽然发现了朱智的《遗折》,不禁欣喜万分。当年我在抄录《遗折》时,还特别加以备注说明,之所以在汗牛充栋的档案中详细摘录此折,是因为我曾两次登临位于钱塘江畔的六和塔。至今我仍记得第一次登临六和塔的情景,当时正是钱塘观潮的最佳季节,我在塔上举目观望,只见奔腾汹涌的钱塘江水,形成数米高的浪潮,波涛重叠,白浪滔天,怒吼如雷,此情此景,真叫人终身难忘。这无疑是我记得朱智名字的缘由。

  朱智的军机章京生涯

  朱智一生的黄金时期,都生活在北京城里,而且,多半时间是在紫禁城内太和殿后边的军机章京值房中度过的。朱智在历史上之所以为学者称道,主要是因为他补写了梁章钜编纂的《枢垣记略》。此书是专门介绍军机处的建立、职能,以及人员组成的资料汇编。

  朱智,字茗笙,浙江钱塘人。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历任工部主事、军机处章京、通政使副使、大理寺卿、太仆寺卿等。光绪五年(1879年)任兵部侍郎,光绪七年(1881年)病免回钱塘。光绪十六年(1890年)因在家乡办赈出力,受到嘉奖。

  咸丰八年春(1858年),朱智考取军机章京,从候补主事到主事,付出了三年多的青春年华。当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南方各省如火如荼,清政府调兵遣将,军机处事务繁忙,故清廷一次就选拔了十三名汉人小京官补用军机章京。一般说来,能考中军机章京者,大多是头脑机敏、文字优长、集一时才望之选的人才。在军机处供职,就在天子身边,得到皇上提拔的机遇远比一般京官要多。

  朱智在军机处任职期间,经历最重要的事件是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咸丰十一年秋季(1861年),热河避暑山庄,咸丰皇帝一命呜呼,顾命八大臣载垣等人骄横跋扈,恭亲王奕沂与慈禧利用咸丰皇帝灵柩返回北京的机会,发动宫廷政变,废除顾命八大臣。政变发生时,朱智恰好在避暑山庄的军机处,亲眼目睹了刀光剑影。在祺祥政变最紧张的环节中,这位年轻的章京,勤奋有为,措施得宜,因此时来运转。

  祺祥政变后,恭亲王主持军机处事宜,朱智逐渐取得他的信任,官职开始迅速升迁。仅七年时间,就由工部候补主事,升至四品京堂,官至京卿,可谓一帆风顺。大约就在此时,朱智奉恭亲王之命,开始续编《枢垣记略》。

  《遗折》的发现

  在二百多年的清代历史上,朱智官不高,爵不显,光绪五年才升任兵部侍郎,两年后便因病还乡,在侍郎之任的时日短暂。然而,他的名字至今还经常被提及,这同他在家乡的善举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与他出资承修六和塔有直接关系。

  六和塔历经千年,由于天灾人祸,历朝多次兴修,而光绪年间朱智主持的修缮工程,尤为规模宏大。他在残存的砖结构塔身之外,重新构筑了十三层木结构外檐廊,“其中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分别与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则以螺旋式阶梯从底层盘旋直达顶层,全塔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今天我们看到的六和塔状貌,就是那次修缮后定型的。

  据史料记载,朱智重修六和塔以木工为主,施工难度较高,仅搭扎施工脚手架一项,就花了三年时间。因为工程极为浩大而艰巨,进展缓慢,以至于工程尚未结束,他便一病不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躺在床榻上的朱智,自知病入膏肓,仍对修塔工程念念不忘。此情此景,我是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看到他的《遗折》时才知道的。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浙江巡抚刘树堂向清廷呈递了《代递前侍郎朱智遗折》。此折于“五月十六日由杭州寄发;五月二十四日奉旨:知道了,钦此。”我在清档中所看到的刘树堂此折,是经过军机章京抄录的副本,还附加了朱智《遗折》原件。《遗折》称:“嗣因钱塘县境内,濒江石塘,坍塌已甚,并六和塔年久失修。臣目击情形,工程紧要,自愿分年措资,独力修建……今年入春以来,旧恙增剧,料不久于人世……现在塘塔工程,幸已及半,惟有遗属、家属,悉心经理……早竣全功,了微臣未竟之志。”

  依照清朝惯例,内而六部九卿,外而总督巡抚以上官员,在临死之前,均需向朝廷呈递遗折,“伏枕哀鸣”,以此表示对皇帝的一片忠诚。遗折内容大多雷同,即包括略叙一生经历,表示自己之遗愿,以及子孙之姓名,以便去世之后得到朝廷的恩典。由此折观之,朱智去世之前,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六和塔工程。他至少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之前,即已着手“分年措资,独力修建”六和塔了。开始时是建濒江石塘,再到修建塔座,孜孜砣砣,朝夕念兹,以至于在他去世之前,还要遗属、家属,“悉心经理”,“早竣全功”,其造福乡里的执着精神,实在是值得称道。

  朱智去世后的第五个年头,其孙子朱应鹏终于实现了他的遗愿。据浙江巡抚聂缉椝的奏折记述:自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始至光绪三十年正月,“塘塔两工一律完竣,计塘工六百二十六丈七尺六寸,塔屋三百十二间……所有塘塔两项工程,共用工料银,十万三千四百五十两零。”

  面对历时九年的浩大工程,聂巡抚不无感慨地奏称:“此系独力捐办义举工程,断无不实,且始终未动公款。”

  余以为,这大概是杭州人记得朱智的重要原因。

  寻找元宝街1号主人始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修复前,假山上的亭子里住着一户人家。摄于2007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修复后的假山小亭。

  元宝街1号,是一个深藏在古巷中的大墙门。原先的范围,东临金钗袋巷,西至牛羊司巷,北靠望江路,南依元宝街。2007年初春,一个细雨的日子,我在那一带寻旧访古,几乎所有的住户都说不清房子的历史,他们是1958年后陆续入住的。

  上海来信

  元宝街1号的青石门框宽有一尺,对接天衣无缝。右门框一手高处,有只剩下一半的石雕拴马缰绳孔,突出,拳头大小,缰绳孔内锃光溜滑。83岁的戴江海说:拴马孔下,以前有一块高约一尺,四方锃亮的上马石。墙角有一块“朱界振宜堂”界碑;门口市文保碑上写“源丰祥茶号旧址”。

  元宝街1号以前的东庭院,现在是金钗袋巷79号与87号,院内有长廊、假山、小楼;西庭院是现在的牛羊司巷25号,有“凹”形的成片厢房。看得出,当年的主人还是很显赫的。

  唯一的线索是“朱界振宜堂”界碑,朱振宜是谁?查史书,跑省、市档案馆,都无记录。有一天,我问杭州老房子专家仲向平,他也不知底细,但他突然想起:听说前几天市园林文物局收到一封信,寄信人自称是元宝街1号的后人。在市园文局文物处,我见到了这封上海来信:元宝街1号的主人,原来是《枢垣记略》的作者朱智。

  据此我见到了朱智的曾孙、上海音乐学院退休教授朱建。朱建一直生活在上海,对曾祖父朱智的了解不多,但童年记忆中的老宅则印象深刻。东庭园有高高的假山,假山上有六角翘檐亭子,幼时的朱建,常常上假山看墙外的市卖。朱建说,前几年他去过老宅,尚存的假山只是原来的小半,假山旁原有的池塘已经夷平。斑斓的锦鲤,弯曲的小桥,长长的走廊,五彩的窗屏,空剩记忆。

  老宅往事

  朱智在京城任职期间,其父母及原配朱陈氏仍居住杭州老宅。1860年3月,太平军占据杭州,朱家老小死于刀斧之下,包括朱陈氏所生一子,朱宅大半被毁。1881年,朱智与夫人朱李氏从北京返回杭州,重修老宅。

  朱建记得,曾祖父去世后的朱宅大院,只有清明和过年最热闹。子孙们从各地回来,满院的大红灯笼,正厅挂了先祖的画像,上三牲蔬果,朱李氏带领儿孙三叩九拜。朱建的四兄朱正回忆,正厅二楼摆放着整箱的朱智遗物,其中一木匣,有朝廷的旨书,及朱智与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等的来往信件。可惜,后来全毁了。

  朱建说得最多的是他的曾祖母朱李氏,有一张老照片:一位清癯慈祥的老太,笑容如饴,膝下是曾孙朱正、朱建。抗战前一年,朱李氏去世,丧事隆重。出丧那日,前面的送葬人拐过了下羊市街(现江城路),后面的人还没出朱宅。

  朱智与朱李氏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朱曰慈,小女儿朱道初。朱智的大女婿应德闳是民国初期的风云人物,浙江永康人,首任江苏省民政长。因陷入了宋教仁被刺调查案,得罪了总统袁世凯。应德闳与朱曰慈有六子一女,大儿子承继朱氏香火,取名朱应鹏(朱建、朱正的父亲)。民国前期,朱应鹏与史量才一起,创建了上海《申报》,并任总编。朱应鹏用过一个笔名,就是老宅墙界的“朱振宜”。抗战前一年,朱建13岁时登六和塔,无意中看到塔内的香案上有“朱振宜堂”几个字。祖宅的堂号怎么会在塔内出现?主持说,是清末一个大施主重修六和塔后置办的。其时,朱建并不知道其中的关系。

  朱智次女朱道初许配的也是官宦之家,没等过门,夫君故世,朱道初束发敬佛,矢志不嫁,在西面清净小院设起佛堂,做了居士。平日只在大宅内走动,极少出门,青灯黄卷,明烛香火。

  1937年冬天,淞沪炮声响起,大户们纷纷渡江南奔,朱道初没有走。这一日,寒风凛冽,日本兵举了膏药旗,从望江门的旧城墙上列队走进望仙桥直街。一时,家家遭劫,连胡雪岩的宅子也住进了日军马队。朱宅也未幸免,一阵枪托砸门,穷凶极恶的日本兵闯了进来,从前厅到后院,一路搜掠。进入经堂,昏暗中,见到一手敲磬、闭目颂经、静如止水的朱道初,日本兵被镇得目瞪口呆。说不清是生死置之度外的朱道初,还是神秘的煌煌佛堂,杀人不眨眼的强盗突然感到了恐惧,带兵的军官直直跪了下去,起来,朝朱道初深鞠一躬,马刺砰响,领兵退出。从此以后,日本人再也没有进过朱宅。

  一直以来,打理朱宅内外田租买卖的是几个管家,朱家在外的子孙们极少顾问老宅。1947年,难以维持的朱宅将正厅租给了安徽茶叶商张志云,成了一家茶叶代理行,取名“源丰祥茶行”。1951年,由该茶行等三家茶叶商合并成“企新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后来公私合营,该宅一直为杭州土特产公司所属。

  1964年朱道初去世,没了主人的朱宅难逃“文革”浩劫,恪守道义的使女姜杏花当了替罪羊,反复批斗,不堪羞辱,投了竹椅子巷口的井中;最后的管家夏照发被扫地出门。2007年的初夏,我在望江路金狮苑找到了夏照发的儿子夏培庆。夏照发老人逝世于1980年,享年84岁。文章见报后,朱智的后人先后从北京、上海、深圳来杭,与夏培庆相见。

  2008年,在各方的努力下,朱智故居开始修复。2009年4月,杭州市政府下文:市文保单位“源丰祥茶号旧址”改为“朱智故居”。东庭园也已恢复原状,修葺一新,现为“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有“朱智故居”说明。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