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乌拉街庙祠勾沉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于海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乌拉街庙祠勾沉

  于海民

  在清代历史上,吉林市的乌拉街作为满族发祥地和清朝的重要贡地之一,其历史地位众所周知。就城镇的发展和规模来讲,也足可以说是有清以来直至这个封建王朝灭亡,极具传奇色彩的东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北疆第一重镇。

  随着时代的推移,众多代表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本文仅就乌拉街已消亡的庙祠建筑作一简要勾沉,或许人们还能透过点滴文字领略到这第一重镇曾经有过的辉煌。

  三霄殿与圆通楼

  “三霄殿”,俗称“娘娘庙”。此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孝是该庙的开山始祖。据传,正孝禅师从山东云游到乌郡,登上白花点将台,瞭望四周,祥云缭绕,瑞气升腾,古木参天,芳草吐香,诚为神仙可居之所。当即与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商榷,用多年募化所集的银两,在旧街老城里的白花点将台上构建“三霄殿”。殿内供奉云霄、碧霄、琼霄三尊塑像,殿内供桌前有洞穴,传说此洞南通龙潭(龙潭山旱牢),北通凤阁(凤凰山玉皇阁)。“三霄殿”西侧筑一凉亭,名曰“乐贤亭”,乃拈香者和游人休憩之所。“三霄殿”后30米处有坐观一座,为正孝禅师坐逝之墓。昔日,香火颇盛,每年旧历四月十八日举行庙会时,热闹非凡,平时也不断有拈香的善男信女。民国初年西禅堂为学校占用。殿前台下修建灵官阁(即圆通楼),为圣母之前护法。灵官阁东侧有胡仙堂3间,禅堂6间,西侧有禅堂6间为藏经打坐之处。因年久失修,风雨剥蚀,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经乌拉总管赵云生监办,重修“三霄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灵官阁。并将“三霄殿”前土台偏坡砌成60级青砖台阶,台阶上砌有4道1米高的扶栏,分成等宽2米的3条甬道,甬道下端修有一步三孔桥。传说桥下有一双铁制靰鞡,是镇城之宝。

  “圆通楼”原名灵官阁,是面阔三间,二层歇山斗拱大木结构建筑。上层供奉文殊、普贤、观音3尊铜铸佛像。匾额竖书“圆通楼”,楹联为阴刻:“一层谁更上对秋空月色,二昧我犹知赴桂子香中”。下层供奉地藏王,东西两壁是彩画的十殿阎王。楼门横额是黑地金字正书“苦海莲青”,楹联为阴刻,上联:“历千劫不坏身大地莲云开法藏”,下联:“度一切众生苦诸天花雨现真王”。楼外两侧置《重修圆通楼碑记》两通。这些匾额、楹联、碑记均系清末拔贡成多禄撰文并书。楼前设有圆形楼式铸铁鼎炉一座,鼎面花纹精细,铸有“康熙二十九年监制”字样。楼前有70米长,5米宽的青砖甬道,甬道南首是3间山门。“圆通楼”于1947年旧历九年初四焚于战火。1949年拆毁“三霄殿”,于此殿址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现台下为旧街小学所在地。

  保宁庵

  “保宁庵”即旧街“关帝庙”,当地居民习惯称“老爷庙”,庙址在外罗城东北角50米处。它是乌拉街寺庙中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规模工艺最好的庙宇。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该庙分前后二殿:前殿三间,殿内正中供奉关帝圣君,两侧供龙王、药王、虫王、苗王、马王、火神等神像,正殿悬有“俨疆保障”和“忠义参天”的匾额。正殿廊檐两侧的木架上放有旗幡牌伞,金爪叱斧朝天镫等执事和80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廊檐外置石碑两通。正殿到山门一段铺有3米宽的青砖甬道。东西廊房各6间,为禅堂和贮藏食物所用。后殿3间,两端各有耳房1间,后殿供奉如来佛,两旁塑有托塔李天王、金咤、木咤、哪咤等护法诸神,殿内悬有“便是西天”匾额。西耳房供十不全(即施土伦),东耳房为土地祠。东西偏殿各3间,西偏殿为胡仙堂,东偏殿是经房。庙宇四周砌有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的青砖围墙。围墙的东南角是钟楼,西南角是鼓楼,南墙正中是3间马殿,马殿中间为山门,东间是赤兔马和马童,西间是大白马和马童。山门楹联;“无道无僧为圣地,有灵有圣是光天”。山门外有两根8米高的旗杆,夹杆石为花岗岩凿制而成。昔年每逢旧历初一、十五都挂上书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黄地黑字旗帜。山门前50米处,修有坐南朝北的3间戏楼,戏楼上悬有“春秋遗鉴”匾额一方。

  传说,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贼作乱,从今舒兰市溪浪河沿路前来,想进占乌拉街时,有“关公显圣”的事。当天人们听到钟鼓齐鸣,人喊马嘶,看到泥马汗流,关公脸上汗水淋漓,青龙偃月刀上血迹斑斑,马贼遂即逃遁。话虽荒诞,但太后慈禧却信以为真,遂以同治皇帝名义,御敕“俨疆保障”的金匾,悬于正殿。

  建庙往昔,香火极盛,演戏酬神,遐迩云集。1956年其禅堂为旧街小学占用。1957年将戏楼拆除,木料用作修筑乌拉街镇电影院。1967年将庙宇全部拆除,其砖瓦木料尽用于修建旧街小学校舍。其遗址如今已新建寺庙“保宁庵”。

  山神庙

  该庙位于旧街“保宁庵”西侧180米,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正殿3间,东西廊房各6间,除西廊北3间用作禅堂外,其间9间尽为寄放寿材所用。四周环以青砖围墙,围墙东西宽30米,南北长50米,墙高3米。南墙正中有砖砌门楼1间,门楼上端有砖雕“山神庙”的横额。门楼两侧各有券门1座。山门外竖8米高的旗杆2根。庙外古木参天,坟墓错落,给人以阴森之感。如今庙宇拆除,树木砍光,坟墓挪移,土地平整,辟为水田。

  观音阁

  “观音阁”遗址在旧街村一社,靠近新城北门外东侧。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坐南朝北正殿3间,东西廊房各间,钟楼1座,山门3间。正殿匾额横书“慈航普渡”,楹联阴刻:“莲花座下占断西风三月景;杨柳瓶中分来南海一枝春”,该庙向为尼姑主持。1949年尼姑还俗,“观音阁”亦拆除改建民房。

  关帝庙

  位于乌拉街城里总管署以东,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正殿3间,东西廊房各3间,钟鼓楼2座,马殿3间。正殿匾额阴刻“万事人极”为咸丰年间文宗皇帝御题。现以拆除重建民房。

  城隍庙

  在城里总管署以东,紧靠“关帝庙”,建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殿3间,东西廊房各3间,马殿3间。早已拆除重建民房。

  财神庙

  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位于外罗城南门外,正殿3间,东西廊房各5间,山门3间。现正殿和山门均已拆除,仅剩两廊改为民房。

  药王庙

  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位于镇内“清真寺”南侧。正殿3间,后殿3间,东西配房各5间,山门3间,现已拆除重建民房。

  此为八庙,其中镇内的“关帝庙”、“城隍庙”和城外的“娘娘庙”(三霄殿)、“观音阁”,此四座庙皆系乌拉总管署的官庙,每年均派人经理香火、岁修等事。镇内的“财神庙”、“药王庙”和城外的“保宁庵”、“山神庙”,此四座庙的香火、岁修等事均归商会经理。

  将军祠

  为富察氏的家庙。在今乌拉街酒厂路东,内供富将军穆克登的画像。祠堂1间,青砖围墙,有砖门楼1座,上写有“将军祠”3个红字,为清朝末秀才张若兰所书。建于乾隆年间,现已拆除。

  仓神祠

  在“乌拉总管衙门”仓场偏东。建于康熙年间,正殿1间,土筑围墙,板门楼。现已拆除变为菜田。

  昭忠祠

  该祠堂位于新城里东门外北侧。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年),后经吉林副都统兼乌拉总管巴扬阿监办,于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正殿3间,东西两厢各3间,山门1间,周围土筑围墙。内供征战中阵亡的八旗协佐、防校、兵丁的灵牌。春秋两季遗员致祭,以酬忠勇。其岁修等事,统归“乌拉协领衙门”经理。如今荡然无存。

  松江第一祠

  该祠位于公拉玛村哨口江岸高埠处,祠堂方八尺。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该祠是由当地民众募捐修筑的。祠内设有龙王牌位,正面墙壁彩画蛟龙出水图案,东西粉壁草书唐诗二首。供桌上设有铸铁香炉和磬钵。祠堂悬有“永镇江干”的横匾一面。砖砌围墙,其周长为70米。南墙正中是砖砌门楼,门楼上端有砖雕“松江第一祠”横额,山门南50米处,置有面向江岸的九眼透龙碑两通。每年旧历三月三,会首和船工以及渔民都要举行祭祀。祈求龙王保佑,岁岁平安。今已痕迹难寻。

  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乌拉街镇客运站西侧,为回民的礼拜堂。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坐西朝东,大殿为木构歇山顶,北廊5间,南廊3间,对厅3间,正殿匾额正书“德维教化”。1984年镇政府拨款重修。对厅和南廊已无存。

  此文曾发表于吉林人民出版社《话说乌拉》一书中2008年12月第一版

  略有删改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