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藏戏演出的舞台与布景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藏戏演出的舞台与布景

  藏戏演出的广场与舞台

  藏戏舞台美术在1959年民主改革后才逐渐形成,以前只有在广场演出藏戏等民族戏曲时所用的面具。戏衣、冠戴饰物、涂面化妆和道具等。藏戏美术主要来自早期民间美术和藏传佛教的一些传统造型艺术。如面具,据文献记载,吐蕃王朝早期,在民间艺术表演中相继出现动物形面具和人头人脸面具。8世纪时,寂护、莲花生、赤松德赞师君三尊建造桑耶寺时,就开始了神像的塑造。11世纪,随着密宗各种吉祥祭祀仪式,特别是跳神“多吉嘎羌姆”的形成和发展,塑制出更为完整、丰富和精美的各种愤怒与慈善的神像面具。由此可见,西藏寺院的祭祀仪式多吉嘎羌姆及各种神佛、动物和鬼怪的头像面具,至晚在8世纪已形成,并已传人民间。13世纪,由高僧曲吉旺秋整理,留下了许多包括面具制作规定的跳神脚本,以后的面具都按此制作。到17世纪,以布达拉宫扩建后宫内的造型艺术为标志,藏传佛教的造型艺术及绘画、雕刻、装饰、建筑等艺术,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卓娃桑姆》幕景设计

  藏戏的各种面具、服装、冠戴、鞋靴、饰物等道具吸收融化了寺院绘画、雕塑、工艺、图案、装饰等艺术,使之直接参与形象塑造,在表演时成为角色形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在演出中结合各种表演手段,以表现角色的精、气、神,展示其内心世界。西藏因限于物质和技术条件,长期以来各剧种艺人艰难地摸索着能被观众接受并喜爱的演出形式。他们把戏曲美术的重点放在人物造型方面,将程式化、装饰性很强的面具、服饰和比较写实的简单涂面化妆及一部分生活化的表演相结合,作为演员塑造戏剧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演出装置方面,长期采用完全空场方式,没有布景,只依靠简陋的象征性道具,有时甚至直接以生活用具或宗教物品为道具,进行虚拟表演;还以挂有汤东杰布画像和绑插着一根柳树枝的大帐篷顶杆及桌子上供盒为中心,组成灵活的演出空间。

  西藏民主改革以后,专业藏剧团开始学习吸收内地戏曲和话剧的一些舞台演出方法,致力于革新传统的广场演出装置,创建并发展藏戏舞台美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专业藏剧团和少数有条件的业余藏戏团体,任用并培养了一批专职舞台美术人员,使藏戏舞台美术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进而形成了具有广场演出特点和传统艺术风格的藏戏布景、灯光、化妆、效果、面具、服装、道具和装置等全套完整的舞台美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白玛文巴》幕景设计

  藏戏的布景

  藏戏多系白天在广场演出,一般不用布景和灯光装置。在演出场地摆一两件景物,如经幡杆和绑于经幡杆上的树枝,桌上的供盒“切玛”和汤东杰布塑像或挂着的唐卡画像,亦当作固定道具使用。直到今天,西藏各地民间业余戏班都是在柳林坝子、打麦场或寺庙院于里演出,即使在城镇的影剧院和礼堂演出,也完全采用广场的演法,不用幕布和布景,灯光只作为照明使用。

  西藏民主改革以后,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拉萨也建设起正规的礼堂和剧场。自治区藏剧团吸收培养了一批舞台布景和灯光的设计、制作、管理等专职人员,开始对藏戏广场演出艺术进行改革,向现代的舞台艺术过渡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支舞台美术专业队伍。他们设计和制作出不少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布景装置,使西藏戏曲舞台美术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