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学佛者的信念 第一章 导论
济群法师:学佛者的信念 第一章 导论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净慧大和尚慈悲,让我给大家讲《普贤行愿品》,我本人对这部经典没有什么研究,正好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界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部经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在我们早晚的课诵文中,也有关于《普贤行愿品》的内容。普贤的十大愿王,在很多丛林的早晚课中都会念到,主要是因为这部经典的修行法门,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太重要了。
信仰、见地、行愿
不论在家居士学佛,还是出家修行,我认为在修学佛法上有三大要领,值得我们重视的:就是信仰、见地、行愿。下面分别向大家介绍。
1、信仰
佛法是以信仰为基础。信是无上菩提本,要想成就菩提,首先要有信仰。《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两句话,概括了修学佛法的要领。佛法甚深又广大,不具信心,则不得其门而入;法门无量,众生烦恼无边,没有智慧,则不能超越生死大海。又说「信如手」。我们因为拥有双手,才能够创造很多的财富;学习佛法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成就功德法财,就不能离开信仰。所以,整个佛法的修学有四个次第:即信、解、行、证。就是说佛法的修行,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由有信仰,方能生解、起行、证果。但佛法的修学又不是只停留在信仰上,如果一味的强调信仰,以为信仰便是一切,不重视经教的闻思。那么,佛法与其它宗教就很难分别出有什么不同之处了。
2、见地
见地,指知见、认识。在八正道的修学中,第一是正见,正见就是正确的认识,在学习佛法时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取决于自己的认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而错误的认识,就会导致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认识会使我们造下很多的罪业。众生无始以来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呢?就是因为无明。无明,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每天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却对宇宙人生感到茫然无知。由于我们对宇宙人生的无知,使得我们不知道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教呢?原因就是通过学习佛法,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把佛法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把佛陀的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佛法的修行要从闻、思、修下手。闻就是听闻经教,把经教的思想,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由闻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在整个佛法的修学中,见地,是非常的重要。缺乏见地的信仰,往往会流于迷信。
就拿因果思想来说吧!修学佛法以深信因果为前题,而深信因果就是要我们止恶行善。因为,只有深信因果,才能改变我们自己未来的生命和命运。人做了坏事,就会给他的人生带来不如意的结果。一个人要想拥有什么样的未来?什么样的命运?那么,现在就要种什么样的因。《三世因果经》说:「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深信、明了人生的因果,我们才有能力开创美好的未来人生。深信因果是修学佛法的基本见地,而整个佛法的修行终始都没有离开因果。
3、行愿
我们现在先说「愿」,然后再讲「行」。愿,是内心深处发出的愿望和决心。行,就是按照自己的发心,朝着愿望所指的目标,努力地去实践。如果没有伟大而正确的愿望,行动就会失去指导,迷失方向;但没有刻苦踏实的具体行动,愿则成为空谈。所以,愿与行犹如鸟的双翅,车的两轮,缺一不可。俗话说:「志当存高远」。你的志向立得越高、越远,你将来的成就也就越大。
如果没有愿力的话,你做的好事将来只能得到人天福报。也许,来生你会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你不愁穿、不愁吃,名利地位样样都有,事事如意顺心,但是因为你没有愿力,你所修的功德,所做的好事,只能招感人天福报。不能成为成佛的资粮。因此,愿力,在我们修学佛法中是非常地重要。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愿力的大小。如果我们学佛仅仅是为了现生平安,求佛菩萨保佑家庭、妻儿、丈夫、事业、财富……那么,你学佛的成就,最多只能得到这些;有的人学佛,修功德,做好事,是为来世服务,希望来世比现在活得好一些,一句话还是希望下辈子享福。那么,你所修的功德,所种的因,只能为来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条件,但却不能摆脱六道轮回的命运。
当然也有很多人,他们的修行是为了往生西方净土。那么这种人所修的一切功德,就能成为将来往生净土的资粮。净土宗里非常强调信、愿、行,认为这是往生净土缺一不可的资粮。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存在。愿,有二个方面:一是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二是愿意往生西方净土。这种愿力非常的重要!有些人念佛,他们愿意往生西方,但又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那你说,像这样的人能往生吗?阿弥陀佛来接你的时候,你说:唉呀!这个世界这么好,你看我的家庭多幸福美满,我们夫妻恩爱、儿女又孝顺。还有的人会说:我这一生,辛苦了一辈子,眼看儿女才刚刚长大成人,积累下一点财产,还没有来得及享福就要走了,实在划不来。或许还有人会说:我的事业有成,我创下的公司、企业刚有成效,这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使人非常的留念。要是我走了,我的企业、公司交给谁呢?我还舍不得离开这一切。请佛、菩萨保佑我再多活几年吧!让我过一段时间再走吧。假如存有这样的心态。你说,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你能往生吗?我看你是不能往生的。愿:就是要愿生西方,同时还要愿离娑婆。在坐的很多人都是修念佛法门的,愿力在念佛法门中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修学佛法来讲,如果你想成佛,就要发愿。大乘佛法修菩萨道,有四种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多么宏伟的誓愿。这四种大愿叫做四宏誓愿,你想成佛,就要发这样的四种大愿。然后按你所发的大愿去修行、实践,你才能成佛。一个合格的佛子,他应该有以上四种宏愿。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他们之所以能成佛、成菩萨,原因就是他们都有非常宏伟的大愿。比如地藏王菩萨的大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魄!我们在坐的每个人都十分熟悉的阿弥陀佛,他曾是一个国王,后来他遇到世自在王佛,就跟随出家修行了,法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他老师面前发了四十八大愿,然后按自己誓愿去修行,随着他的功德圆满,创建了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修净土宗,通过念阿弥陀佛的圣号,甚至每日十念;就是五逆十恶的人也能往生西方呢?原因是跟阿弥陀佛的誓愿有关系。念佛往生西方,主要还是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假如没有阿弥陀佛的悲心与愿力,那么念佛往生西方这个超越生死的快捷方式,也就不存在了。再如药师佛的佛土,东方琉璃世界,这也是一个净土,它跟西方净土一样庄严。药师佛为什么能够成佛呢?原因是他在因地上发了十二大愿。所以,发愿在修学佛法中非常的重要。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这部经典叫《普贤行愿品》,它是普贤菩萨的修行法门。普贤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大菩萨呢?原因是他初发心时,发了十个大愿。这十种大愿,作为修行菩萨道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法门。我们学佛行菩萨道,不是一天到晚求佛菩萨保佑,有了一点点小事就要去找佛菩萨帮忙,你说这种人能成为佛、菩萨吗?我看永远都成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是整天老是想着自己的痛苦和利益,而是应该担负着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使命,以一种极大的力量,忍受人世间的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怎么能为一点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求佛菩萨帮忙呢!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和不顺心的事,就去找佛菩萨,这种人永远都是佛菩萨保佑的对象,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这种人永远也成不了佛,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想着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你没有想到要去帮助别人。
《普贤行愿品》中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就是要向佛、菩萨学习。佛怎样修行度众生,我们也怎样去修行,去度众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成佛的资粮。我们才有可能成佛,才有可能成为菩萨。
本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及来历
《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中的一品。《华严经》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被称为经中之王。《华严经》的境界是非常高深的,对于我们凡夫来讲,这种境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谓不可思议,就是说不可以用我们的思维可以想象得到的。为什么不可以想象呢?原因就是它是佛的境界。佛陀把自己证得成佛的境界和盘托出,我们凡人要去理解它,自然就比较困难了。
我们现在学的《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入法界品》的一品。在这部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座的不知是否注意到,观音菩萨身边有两个小孩,一个是善财童子,另一个是龙女。我现在给大家讲的这部经,跟善财童子的关系非常密切。据《华严经》记载:在印度福德城里有一位长者,他是福德城里的大企业家。家财万贯,平时乐善好施。可是有一件令他很苦恼的事,就是他们已经四十几岁了,还没有孩子。后来终于生了一个孩子。孩子出世之后,他家里的财物日益巨增,生意很顺利,财富一下就翻了几翻。福德长者感到这个孩子的来历不凡。印度人非常迷信看相,就请了一个看相先生,来给孩子看看。看相先生告诉福德长者:你家财宝的来源与这个孩子的出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孩子的福报非常大!随着他的出世,你们家的福报也将会越来越大,所以就给这个小孩取名为善财(善财就是很能生财的意思)。
善财童子眼看一天天长大了,虽然他家里很有钱,但他对钱一点也不感兴趣。他考虑的是寻找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摆脱生老病死这些问题。他想虽然自己很富有,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很穷,很痛苦。应该怎样去帮助这些人,把他们从痛苦的深渊里解脱出来。光有钱财,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比如说你看见一个穷人,你给他二百块钱,但是用完之后,又怎样呢?明天再给他一千块,但一千块也会很快用完的,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他们虽然很有钱,但他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你们说是不是?所以,善财童子想探求彻底解决人生困惑和痛苦的真理。
就在这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到福德城里来弘扬佛法。善财童子听闻佛法后,找到了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好途径。当文殊菩萨讲完法后,他就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现在要发菩提心,要解脱生死,想帮助世界上的人们摆脱痛苦,但我不懂得应该怎样修」?文殊师利告诉他:「如果你要想修行,那就要参访善知识」。善知识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参访善知识非常重要。参访善知识的好处是什么呢?因为只有亲近善知识,我们才能听闻正法,才能走入修学佛法的正道。假如你遇不到善知识指导的话,你有可能会误入歧途的。善财童子听了文殊菩萨的话以后,他参访了很多的善知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的修学过程,便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典范。
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最早参访的一位老师是文殊师利。最后参访的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他参访普贤后,普贤菩萨告诉他:「我修行成佛法门的具体内容就是十大愿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不仅适合善财童子修学,也是我们在座每一位修学佛法的最好法门。关于这部经典在佛教中的地位和来历,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
本经的翻译
《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华严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过三次翻译。第一次是在东晋,当时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他带来了《华严经》的梵本,把它翻译出来,他翻的《华严经》一共有60卷,34品,又称《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到了唐代,从西域传来信息,《晋译华严》只相当于梵本的三万多偈,不是全本,说于阗有更全的本,于是武则天专门派人前往于阗寻访该经梵本,并聘请译经人。使者在于阗果然找到梵本,并请到高僧实叉难陀一同返回长安。武则天为实叉难陀组织了专门的译场,动笔翻译的那天,武则天亲自参加,担任笔受。这次翻译出来的是第二个本子,共80卷,39品,又称《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可是奇怪的是《六十华严》也好,《八十华严》也罢,里面却没有《普贤行愿品》的内容。
唐贞元年间,又来了一位叫般若的法师,他是从印度来的。他对《华严经》又重新翻译。他翻译的是《入法界品》,共有40卷,故称《四十华严》。般若翻译的《四十华严》中,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如果我们想从《华严经》里找《普贤行愿品》内容,也只能在《四十华严》里才能找到。
释经题
这部经的题目很长,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一部经典的题目,对于我们理解该经,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有很多的读者,不太重视经的名称。其实,经的题目与经文的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普贤行愿品》是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这部经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它是佛陀进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时说的。佛,是梵语佛陀,在这里主要指释迦牟尼佛陀,他是一位觉者、智者。「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是什么意思呢?不可思议,是超越了我们凡人的思维,就是说,佛的境界是不可以用我们凡人的思想去想象,也无法用世间的语言去描述的。「解脱境界」是说已经断除了烦恼和痛苦,已经了脱生死,永远不会再到生死里面去流转。另外,解脱有二种意思:一是心解脱,二是慧解脱。心解脱,是说心里没有任何痛苦烦恼;慧解脱,是说在思想知见已经成就般若智,不会被世间一切现象所迷惑、所困扰。
「普贤行愿品」,一部经典是由很多品组成的。品就像我们现在一般著作里的章节。这一品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的经文是说普贤菩萨发的十大愿王,而不是说其它的别的事情,所以可以单独立为一品。愿是普贤菩萨发的,发了愿以后,普贤又按自己的发心去修行,所以叫做普贤行愿。
在中国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四位菩萨的道场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观音的道场在普陀山;地藏王的道场在九华山;普贤的道场在峨嵋山;文殊师利的道场在五台山。这四位大菩萨中,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一是无缘大慈,另一个是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去帮助别人,慈就是给你快乐,无条件的给你快乐;悲,是拔苦的意思,同体,是把自己与众生看作是一个整体,把众生的痛苦看作是我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如果我们在坐的人都有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大家都是菩萨啦!文殊师利代表智慧,智慧在修学佛法里非常重要。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成佛,其实是智慧的成就。在坐的各位,你们想不想成佛啊?
记得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他不是一个好士兵」。那么,我说:「一个不想成佛的人,他不是一个佛的好弟子」。你们说不想成佛的人,他是不是佛的好弟子呢(听众回答:不是!)?这就对了嘛!看来大家还是想当佛的好弟子?说明你们大家还是愿意成佛的嘛!大家都想成佛当然是好事。不过,成佛要具备成佛的资粮,换句话说要具备成佛的条件。我们要学习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我们要学大行普贤的十大愿王。大行:不是帮助一两个人,而是要帮助一切人,要以一切众生作为我们帮助的对象。
我们学《普贤行愿品》就是要学普贤的「愿」和「行」,行和愿如鸟的双翼,车的两轮,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宏大而正确的「愿」,「行」就很盲目,你在修行上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可循。但是如果光是发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发心只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学习《普贤行愿品》时,特别要注意行持。我们只要按照自己的发心,用具体的实际行动去实践普贤愿王,才能功德圆满,最终成佛!
本经的组织与内容
学习一部经典,了解它的组织和内容,有利于把握其整体,及其思想脉络。《普贤行愿品》它的内容大体上来说,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长行,二是偈颂。长行是前面散文部分,偈颂是后面诗歌部分。偈颂基本上重复长行的内容,但它的重复并不完全相同,在语言上表现的比较精炼,而内容方面还有一些新意。《普贤行愿品》的整体内容,主要是由十大愿王组成。十大愿王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贤行愿品》,主要是由以上十个问题组成的。
----------------------------------------------------------------------------------------------------------------
-----------------------------------------------------------------------------------------------------------------
- 相关文章
- 济群法师:学佛者的信念 整理者说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