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道世:诸经要集卷第十一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3日
来源:   作者:道世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道世:诸经要集卷第十一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业因部第十九(此有五缘)    述意缘  发业缘  罪行缘  福行缘  杂业缘

  述意缘第一

  悲夫。迷徒障重。弃三车而弗御。漂沦苦海。任燋烂而不疲。若螥蝇之乐臭尸。似飞蛾之投火聚。良由迷因谬果不识善恶。所以乐造苦因。随缘起业。备历艰辛。具受涂炭。迄今烧煮莫知休息。如来大悲不忍永弃。示其苦乐。令其欣厌也。

  发业缘第二

  问曰。云何名业道义。答曰。身口七业。即自体相为名业道。余三者意相应心。又即彼业能作道果。名为业道。问曰。若即业名道。皆能趣地狱等者。何故余三非是业道。答曰。如彼七业。此三能作彼根本故。以相应故。不能如彼业。故不名业道如对法论云。复次有四种诸业差别。谓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黑黑异熟业者。谓不善业。由染污故。不可爱异熟故。白白异熟业者。谓三界善业。不染污故。可爱异熟故。黑白黑白异熟业者。谓欲界杂业。善不善杂故。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者。谓于方便无间道中。诸无漏业。以方便道无间道是彼诸业对治故。非黑者。离烦恼垢故。白者。一向清净故。无异熟者。生死相违故。能尽诸业者。由无漏业。为永拔得黑等三有漏业与异熟习气故。又优婆塞戒经云。若善男子。有人不解如是业缘。无量世中流转生死。虽生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福尽还堕三恶道。故佛告善男子。一切模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

  又阿毗昙杂心业品偈云

  业能庄饰世  趣趣各处处

  是以当思业  求离世解脱

  身口意集业  在于有有中

  彼业为诸行  严饰种种身

  身业当知二  谓作及无作

  口业亦如是  意业当知思

  又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此十不善业道。一切恶法。皆从贪嗔痴起。如依三毒起杀生者。若依贪心起者。或为皮肉钱财故。断生命等。是名依贪起。若依嗔心起者。或以嗔心杀害怨家等。是名依嗔起。若依痴心起者。或有人言。杀蛇蝎等。以生众生苦恼故。虽杀无罪。或言。波罗斯等。言杀却老父母及重病者。则无罪报。是名依痴起。如依三毒起偷盗者。若依贪心起者。或为自身。或为他身。或为饮食等。是名依贪起。若依嗔心起者。或于嗔人边。及嗔人所爱。偷盗彼物等。是名依嗔起。若依痴心起者。如有婆罗门言。一切大地诸所有物。唯是我有。何以故。以彼国王先施我故。以我无力故。为余姓夺我受用。是故我取即是自物。不名偷盗。是名依痴心起。

  如依三毒起邪淫者。若依贪心起者。或于众生起贪染心。不如实修行等。是名依贪起。若依嗔心起者。或依他守护资生。依嗔心故起。或淫怨家妻妾。或淫怨家所爱之人等。是名依嗔起。若依痴心起者。或有人言。譬如碓臼。熟花熟果。饮食河水及道路等。女人行淫无罪。或如波罗斯等邪淫母等是名依痴起。如依三毒起妄语者(此三可解)如是两舌恶口绮语(皆亦如是)依贪心起者。依贪结生。次第二心现前。如是名为依贪起。依嗔结生者。名为依嗔起。依痴结生者。名为依痴结起。如贪嗔与邪见。皆亦如是应知。

  问曰。于业道中何者是前眷属。何者是后眷属。答曰。若起杀生方便。如屠儿牧羊。或以物买将诣屠所。始下一刀。或二三刀。羊命未断。所有恶业。名前眷属。随下何刀。断其命根。即彼念时。所有作业及无作业。是等皆名根本业道。次后所作身行作业。是名杀生后眷属业。乃至绮语皆亦如是。应知自余贪嗔邪见业中。无前眷属以初起心即时成就根本业道。

  又身口意。十不善业道。一切皆有前后眷属。此义云何。如人起心。欲断此众生命。因复更断余众生命。如欲祭天杀害众生。即夺他物。欲杀彼人复淫其妻。生如是心。还使彼妻自杀夫主。复以种种斗乱言说。破彼亲属。无时非实。于彼物中生于贪心。即于彼人复生嗔心。为杀彼人故。生如是邪见。增长邪见以断彼命。复欲杀其妻男女等。如是次第。具足十种不善业道。如是等业。名前眷属。一切十不善业道。皆亦如是应知。

  又离善道非方便。修行善业道是方便。以远离根本故。及远离方便故。言方便者。如彼沙弥。欲受大戒。将诣戒场。礼众僧足。即请和尚。受持三衣。始作一白。作第二白时。如是悉皆名前眷属。从第三白至羯磨竟。所起作业及彼念起无作业。是等皆名根本业道。次说四依。乃至不舍所受善行。身口作业及无作业。如是等悉皆名后眷属。

  述曰。上来虽引经论明业因多种。至时断罪未明轻重。故别引优婆塞戒经。辨业不同。别有四例。一将物对意有四。二轻重不同有八。三上中下不同复八。四依萨婆多论。有心无心不同复八。临时判罪并皆摄尽。故经第一云。有物重意轻。有物轻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轻意轻。第一有物重意轻者。如无恶心杀于父母者是。第二物轻意重者。如以恶心杀于畜生者是。第三物重意重者。如以极恶心杀所生父母者是。第四物轻意轻者。如以轻心杀于畜生者是。

  第二如是恶业。复有八种轻重不同。何等为八。一有方便重根本成已轻。二有根本重方便成已轻。三有成已重方便根本轻。四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轻。五有方便成已重根本轻。六有根本成已重方便轻。七有方便根本成已重。八有方便根本成已轻。物是一种。以心力故得轻重果。如十善业道。有其三事。一方便。二根本。三成已。若复有人。能勤礼拜供养父母师长和尚有德之人。先意问讯。言则柔软。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欢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时专著。是名根本。十善既尔。十恶亦然。

  第三是十业道。复有三种。谓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绮互作八准前可知)。

  第四依萨婆多论。方便根本成已。有心无心作(绮互作八准前可知)自下依三界六道。发业多少有异。第一就地狱明起不善。依毗昙论云。有五业道。一恶口。二绮语。三贪。四嗔。五邪见。于中恶口绮语及嗔。彼受苦时。三种现行。恶骂狱卒故。恶口现行。即此恶口语不应时。违法非正。即落绮语。尔时忿怒。即是嗔恚。此三不善。地狱现行。若论贪业及与邪见。成就在心而不现行。以彼粗凡未断烦恼。故贪邪见成就在心。彼处男女各恒受苦。无有男女共行邪事。是故无此贪心现行。以常受苦心识暗钝。不能推求因果有无。是故亦无邪见现行。自余杀盗妄语两舌。彼处不行一向是无。问若地狱不有现行贪及邪见业道者。云何说彼成就。此二若烦恼心法未断已来。虽不现行。性恒成就。不同身口七支色业。是粗作法。发动方成。无造作处则不说成。故杂心论云。地狱之中。无相杀故无杀业道。无受财故无盗业道。无执受女人故。无邪淫业道。异想说故名妄语。彼无异想故无妄语。常乐离故无两舌。为苦所逼故有恶口。不时说故。故有绮语。贪及邪见。成就不行。第二第三。明鬼畜道中。十恶具有。而无身口七支恶律仪也。问今畜生中不知。言者。虽有音声成口业不。答彼起嗔时。发声则别。虽非言辩亦成口业。故成实论云。畜生音声是口业不。答虽无言说之别。从心起故。亦名为业。亦可言具十者。多是龙王。辩人意志故。具十业道。自余痴钝畜生。但可具身三意三六种。余四不具。以口不解语故。若据劫初畜生解人语者。此亦可具十恶。

  第四就人中起罪行者。人中即有四天下。南阎东弗西耶此三方人。起恶多故皆具十恶。然东西则轻。南方最重。以有受恶律仪故。若就北单以论罪者。彼方唯有四不善业。一绮语。二贪。三嗔。四邪见。由有歌咏故有绮语。贪嗔邪见成而不行。问北方有行欲事。云何言无邪淫业道。答彼方无夫妻共相配匹。虽有淫事无相陵夺。故。无邪淫。问既有行淫。即贪欲现行。云何而言但成不行。答彼起淫贪。非俗能裁。虽数现行。圣说无罪。但此贪心所起之淫。尚非罪业。不牵苦报。何况内心能起之贪。如世夫妻。贪爱非制。问北方之人。既有歌咏等。此不应法。即是妄语。云何不说有妄语业。答彼人淳直不行奸伪。无诳他心。故非妄语。彼定千岁故无杀命。彼方衣食地有粳米树有宝衣。自然而出。无有守掌。故无偷盗。彼人和柔。故无两舌恶口等业。故杂心论云。郁单有四不善业道。寿命定故无杀生。无爱财故无盗。无杂爱女人故无邪淫。无欺他故无妄语。常和合故无两舌。以柔软故无粗言。有歌叹故有绮语。若论意业道。虽成就而不现行。

  第五就天起罪行者。此欲界六天。有杀盗等。于中虽有十不善业。而无身口七种恶律仪。故杂心论云。欲界六天。有十业道。离不律仪。虽不害天。而害余趣。如害修罗。亦有截手足断而复还生。若斩首则死。展转相夺。乃至十业道一切皆有。亦有薄福诸天。乏少资缘。更相揽窃。故有盗业。或有诸天。自薄所受淫他美天。故有邪淫。自余七业。文显可知。

  依十善分别者。如毗昙论说。于彼地狱趣中。唯有意地三善业道。然但成就而不现行。北方亦同。自余一切皆具十善。文显可知。

  若论色无色天。依阿毗昙则无不善。据理而言。亦有轻微三业不善。谓彼意地有邪慢等。身口业过。如初禅中。婆伽梵王。语诸梵众。汝得住此。我能令汝尽老死边。汝等不须诣瞿昙所。黑齿比丘往彼问言。初禅三昧。依何三昧生。从何三昧灭。梵王答言。我是诸梵中尊者。黑齿比丘言。我不问梵王尊卑。但问。初禅三昧。依何三昧生。从何三昧灭。彼不能答。即捉尊者。牵出众外。语尊者言。我不能知初禅三昧。从何三昧生。从何三昧灭。汝何忍在梵中损辱我也。此是谄诈不善烦恼。言佛不能令汝解脱。即是谤佛绮语恶口。上界唯有此谄诈。发动身口微不善业。然不于他人起粗违损。以生上者曾修得定。尽离欲界粗贪嗔等。故得彼报。还能修定。虽有烦恼。唯是痴心。以迷道故。起爱慢等。乐修善行法。望得胜他。此等烦恼为定所坏。故不损物。不相违害。若依毗昙。上界烦恼非是不善。说为无记。此细贪等能污净心。虽是无记体是染污。不同报生色心苦乐及威仪等。白净无记故。论说为秽污无记。是污秽故。润业受生。若此烦恼不润业者。业种则燋永不牵报。上界众生不应更生。由能润业故得更生。问上界烦恼。既能润业润生得报。何故非记。答上界烦恼虽复润业。唯得总报受生而已。不由此惑正感乐果。亦不招苦。故是无记。不同下界不善烦恼感得总报及别报苦。

  若依成实论。上二界中所起邪见。皆名不善。如彼论说。人在色无色界谓是涅槃。临命尽时。见欲色中阴即生邪见谓无涅槃。谤无上法。当知彼中有不善业。又论说。彼上界邪见是苦因缘。道理上界据其位判。众生心细。所起惑微。多不成业。故名无记。若据通论。不妨于中有起粗邪。成不善者。毗昙所说义当前判。成实所论义当后通。又据望理。彼细烦恼。皆违理起。悉是不善。准依成实。不善恶业三界通起。唯有多少增微为异。

  述曰。向来就凡。明诸罪障依身口发业竟。若论圣人。如须陀洹等。出观失念。容有起意轻微不善。生恶愿等。具欲结者。贪嗔虽强。片似余凡。唯可直起。贪欲嗔慢。不更思审。起邪见心。亦不起杀盗等心。如依毗昙。得有眷属。加拳等事轻不善业。若依成论有意不善。设动身口不成业报。如滴水热[金*敖]。虽湿还干。

  罪行缘第三

  述曰。此明圣者。就后福行。说有罪行者。但此罪行。妄见境染。执定我人。取着违顺。便令自他皆成恶业。是以经云。贪欲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见者。是人为贪欲。将入于地狱。是故心外虽无别境。称彼迷情强见起染。如梦见境起诸贪嗔。称彼梦者谓实不虚。理实无境唯情妄见。故智度论说。如梦中无善事而善。无嗔事而嗔。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复如是。无明眠故。不应嗔而嗔等。故知心外虽无别境。称彼迷情妄见起染。心外虽无地狱等相。恶业成时妄见受苦。如正法念经云。阎魔罗人非是众生罪人见之谓是众生。手中执持焰然铁钳。彼地狱人。恶业既尽。命终之后。不复见于阎罗狱卒。何以故。以彼非是众生数故。如油炷尽则无有灯。业尽亦尔。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如阎浮提日光既现则无暗冥。恶业尽时。阎罗狱卒亦复如是。恶眼恶口。如众生相可畏之色。皆悉磨灭。如破画壁画亦随灭。恶业画壁亦复如是。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可畏之色。以此文证。众生恶业应受苦者。自然无中妄见地狱问曰。见地狱者。所见狱卒及虎狼等。可使妄见。彼地狱处。阎罗在中判诸罪人。则有此境。云何言无。答曰。彼见狱主亦是妄见。直是罪人恶业熏心。令心变异无中妄见。实无地狱阎罗在中。故唯识论云。如地狱中。无地狱主。而地狱众生。依自然业。见地狱主与种种苦。而起心见。此是地狱处。此是夜时。此是昼时。我以恶业故。见狗见乌。或见山压。以此文证。善恶熏心令心异见。实无地狱。是故心外虽无地狱。恶业成时强自妄见。问曰。此苦业报既非善事。宁不直尔说善令习。何须称情说苦业耶。答曰。善恶因果。法须相对。若不说其贪等是过。何由得显施等是善。若不宣说三涂是苦。无由得显人天等乐。是故须说凡夫罪行。令人识知厌离归善。若钝根者。闻此苦业。生厌离时。即求世乐。因此转心修诸福业。若利根者。闻此苦业。生厌离时。即求解脱。因此转心能修道观。便于惑中得起出世因。故经说言。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故知苦业厌离之本。起善之缘。是故须说。若不说此恶业罪行。众生不识。常行不断。虽称情见说诸过恶。然实心外无别业苦。唯识无境心体恒净。故经说言。虽说贪欲之过。而不见法有可贪者。虽说嗔恚之过。而不见法有可嗔者。虽说愚痴之过而知诸法不痴无碍。虽示众生堕三恶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狱饿鬼畜生之相。以此文证知罪行因果唯心无外。凡愚不解。称情方便。须说业苦向来两门。就其实教说罪体真无别可破。以愚未解须定说罪。此是别明愚人迷真妄解故须定说罪行意也。

  福行缘第四

  述曰。此明福行者。对前罪行说此福行。先明凡夫修欲界善者。但使乱心修诸事福。而生下界。名欲界业。五道之中。皆悉得起。先就地狱述者。依毗昙说。地狱之人。亦有三善业。即是意地三善根。此唯成就非是现行。以是难处多不闻法思量趣道。故无现行。若论生得善根。地狱亦有。如仙誉国王。杀五百婆罗门。生地狱中。发生信心。生甘露国。故知现行。若依成论。亦说地狱有善现行。虽无力励方便起善修获圣道。然有生得善根起善。谓诸众生无始已来。曾修世间信进念等。未起邪见谤无因果。此善不灭。生便得之。名为生得善。依此善根得起善心。若有宿业感缘强者。大圣现化令苦止息。为说道法。得修方便。第二畜生龙等。亦有修善。如涅槃经。佛说义时。无量鸟兽发菩提心。生于天上。若依毗昙。鬼畜十善非律仪摄。以其身口七善律仪。普于一切众生处起。以鬼神不能受故。故萨婆多论。畜生以痴钝故。不发律仪。若依成论。鬼神畜等亦有得戒。

  若就人中。北单越人。唯成意地。三善业道而不现行。不断善故。至劫尽时人皆修禅。彼独不能离欲非分。自余三方皆有十善。有不具者。

  若就欲界六天以论。即无出家别解脱戒。但有十善及在家戒。故成论云。如天帝释多受八戒。龙等亦受。不局在人。若论色界诸天。以论依毗昙。生上失下。上界不起下界善业。以其界地因果断故。身生上界。下地法断。此据有漏。在下成上。生上失下。便不修起。若依成论。上得成下。亦得寄起下界善业。如诸梵天。见佛礼拜。发言赞叹。即是散善。此是寄起欲界善业。若依毗昙毗婆沙论等。梵天礼赞非欲界善。是其初禅威仪心起。据此所依无记非善。据外身口。是上色业。此明欲界乱善福业依身起处竟。

  第二明色界四禅定业。依身起处。若鬼畜中。值圣强缘能悟道者。亦得修起。以其无漏依禅起故。纵无根本深定正体。必有粗浅未来禅心。此未来禅是色界业。依此未来断欲结时。此业则招初禅梵果。若就人天以论。修色界业。除北单越无修禅者。自余三方及欲界天。皆得修起色界十善。谓得禅者。意地有三所。谓无贪无嗔正见。若论身口七善业者。谓依定心发得禅戒。禅戒则是身口七善。故得禅时有色十善。若就无色诸天以论。依毗昙。无色界天不得修起色界定业。生上舍下界地断故。若依成论。凡生无色。亦得起下色界中业。此明色界禅定福业十善业道依身起处。若论无色四空定业依身起处。三界人天皆得修起。上来明诸福行依身起处竟。若论圣人起福。非关凡夫希故不述。

  杂业缘第五

  述曰。此行名圣说不定。所谓罪行。诸经或说名黑黑业及不善业。凡夫福行。诸经或说名黑白业及以善业。名虽种种行体无殊。行体云何。如智论说。杀害等是不善业。布施等是善业。此则是说罪福二行。言杀等者。等取十恶齐名罪行。言施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业。同是世善。俱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禅定者。望欲界乱善。名不动行。若望出世理观智慧。此缘事住。则名福行。如说六度前五度中所有禅定。通亦名福。但诸罪福人行不同。或专修福。或唯造罪。或复有人。罪福俱行。专修福者。所谓净心。为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者。谓无慈润。动身口意皆为损他。罪福俱者。谓修福时内心不净。或兼损物。此则是其欲界杂业。非纯净故。亦名不净。若论罪行。粗显可知。若论杂业。与净福行有同有异。稍隐难知。谓诸修福据其外相。事中信乐所作皆同。若据内心。为自为他所求各别。精粗不等。以诸修福外同内异故。有纯杂二业不同。若能调心慈悲愍物。随所施为皆成大善。若不守念。视相修福。内粗外细。唯成杂业。称彼愚情虽谓过世理实违道。亦非净福。以修福时不观生空。我倒常行遍通三性。所有作业与倒相应。是假取性。是故迷道。以不着心多求世报。又多求名。故非净福。以此纯杂世俗多迷。今略偏论令人识行。先论杂业后明净福。但诸杂业自有粗细。粗者为恶兼损他人。细者自为唯求世报。先论粗杂。若就施论。或有非法取财施者。如盗他物以用布施。此感来报还常衰耗。施已生悔得果亦然。故优婆塞经云。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财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或有为施兼损他者。谓若施时不正念善。或生嗔恚。或起高慢。当堕恶道。虽得福报畜中别受。不感人天。故分别业报经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忆念  后作大龙身

  能修大布施  高心陵蔑人

  由斯业行生  大力金翅鸟

  若为修福求世报者。如舍财时自求来报。或恐身财无常故舍。或为名闻专求自益。此非慈悲为济贫苦。犹如市易。非纯净业。是以经中名不净施。如百论说。为报施者。是名不净施。如市易故。报有二种。现报者。名称敬爱等。后报者。后世富贵等。名不净施。譬贾客远到他方。虽持杂物多所饶益。然非怜愍众生。以自求利故。是业不净。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以此证知。无实慈愍自求名称。或为来报。纵虽广施皆非净业。业非净故得报不精。故分别业报经云。若为生天施。或复求名闻酬恩。及望报恐怖故行施。获果不清净。所受多粗涩。施行既尔。戒等诸善不净同此。故百论云。不净持戒者自求乐报。若持戒求天上与天女娱乐。若人中富贵受五欲乐。为淫欲故。如覆相者。内欲他色。外作亲善。是名不净。此外细心不净持戒。如阿难语难陀。说偈云。

  如羝羊相触  将前而更却

  汝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开心专为益他。得福则多。又于施境有贫有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须。若施令彼得益长善。所施有宜获福则多。故贤愚经云。佛赞五施得福无量。所谓施远来者。远去者。病瘦者。于饥饿时施于饮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现世获福。此施有宜现获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处。虽多割舍不得净报。又随喜他施者。若望诸极粗造不善者。是其细罪。亦得名善。若望离欲及专为他。此之杂业则是其罪。故智度论云。粗人有粗罪。细人有细罪。故此杂业罪福俱行。望心非纯。是不净业。上来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净杂业竟。若论净业。翻前可知。故百论云。净施者。若人爱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经偈云。

  若有贫穷人  无财可布施

  见他修施时  而生随喜心

  随喜之福报  与施等无异

  又大丈夫论偈云

  悲心施一人  功德大如地

  为己施一切  得报如芥子

  救一厄难人  胜余一切施

  众星虽有光  不如一月明

  若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恶无性。是为迷事。取性常系三有故。智度论云。譬如蝇无处不着。唯不着火焰。众生爱着亦复如是。是善不善法中皆着。乃至非想亦着。唯不着般若波罗蜜性空大火。以此证知。无善恶性常轮五道。即当无佛性众生也。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经论竟。

  又杂宝藏经云。昔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有其一女。名曰善光。聪明端正。父母怜愍举宫爱敬。父语女言。汝因我力举宫爱敬。女答父言。我自有业。不因父王。王闻嗔忿而语之言。今当试汝有自业力。即遣左右。觅一最下贫穷乞人。以女付之。王语女言。汝自有业不假我者。从今可验。女犹答言。我有业力。即共穷人相将出去。妇问夫言。有父母不。夫答妇言。我父母先此舍卫城中第一长者。父母居家都已死尽。无所依怙。是以穷乞。妇复问言。汝今颇知故宅处不。答言知处。但宅毁坏遂有空地。夫妇相将往至故舍。周历安行。随其行处伏藏自出。即以珍宝雇人造宅。未盈一月宫宅悉成。宫人伎女奴婢仆使。不可称计。王卒忆念。我女善光。云何生活。有人答王。善光女郎。宫室钱财不减于王。王女即日遣其夫主。往请于王。王即受请。见其家内宫宅庄严。叹未曾有。王往问佛。此女先世作何福业。得生王家。身有光明。佛答王言。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槃头王以佛舍利起七宝塔。王大夫人。见即便以天冠拂饰。着像顶上。以天冠中如意宝珠。着塔枨头。因发愿言。使我将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莫堕三恶八难之处。昔夫人者今善光是。后于过去迦叶佛时。复以肴膳供养佛僧。而夫遮断。妇即劝请。我今已请使得充足。夫还听妇。尔时妇者今善光是。尔时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妇。恒常贫贱。以还听故。要因其妇得大富贵。无其妇时后还贫贱。以是因缘。善恶之业逐身受报。未曾违失。

  又杂宝藏经云。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时于眠中闻二内官共诤道理。一人说言。我依王活。一人答言。我自依业。不依王也。王闻可彼依王活者。而欲赏之。即遣直人。语夫人言。我今当使一人往者。重与财物。寻即遣。彼依王活者。持所饮酒送与夫人。此人出户。鼻中血出不得前进。寻即倩彼依业者送。夫人见已。重赐钱财衣服璎珞。来到王前。王见深怪。即便唤彼依王活者。而问之言。我使汝去。云何不去。彼即向王具白情事。王闻叹言。佛语真实。自作其业还自受报。不可夺也。由是观善恶报应自业所引。非天非王之所能与。要须自作自得。起于正见。言业果报。近获人天。远招佛果。若违圣教具受前苦。颂曰。

  寻因途乃异  及舍趣犹并

  苦极思归乐  乐极苦还生

  岂非罪福别  皆由封着情

  若断有漏业  常见法身宁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