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星云法师:往事百语之有情有义 9 慈悲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4日
来源:   作者:星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星云法师:往事百语之有情有义 9 慈悲

  一九九二年,与佛光山合办敦煌古展,在筹备工作上十分尽心卖力的胡jia华小姐曾对我说:「大师!您是因为慈悲才到红尘里来的!」对于她的过誉,我愧不敢当,倒是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绪,使我想起五十多年前,我刚出家不久,合尘法师曾说过一句话,自觉深得吾心,那就是:

  「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慈悲!」

  我觉得:慈悲是做人本来应该具备的条件。

  我自幼就极富慈悲心,总是想尽方法补救那些不完美的人事。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讲了一个故事,主角是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公公。我听完以后,竟然难过地躲在桌子下面哭了起来,并且央求家人一定要去救济他,任由大人们劝解哄骗,都没有办法阻止我的百般纠缠。直到深夜,家人拗不过我,只得买了一份礼物,陪着我去送给外公,我才肯罢休。

  及至稍长,十岁那年,父亲为了维持生计而远赴他乡,经年累月都不在家,某日突见他返回家门,我想到他日夜辛苦,不禁悲从中来,泪水夺眶而出。此后,我便四出寻找零工,帮忙补贴家用,希望能藉此减轻他的忧劳。

  后来,母亲长年卧病,我为了让她欢喜,每天都在工作之余,蹲踞在她的病榻之前,为她念七字段的小书解闷。母亲不识字,但我念错时,她会纠正我。家中大小事务,我也自动打点妥当,不让她操心。乡人们都夸赞我是个孝顺的孩子,而我只觉得这是人子应尽的一点心意。

  十二岁,割爱辞亲,入寺出家以后,我奉师长如父母,视同窗为兄弟,恭敬礼让,为服其劳;我以教为命,以众为我,牺牲奉献,不为己求。自觉在慈悲上有更深的体验,这才感受到慈悲并不是一个定点,而是情感的不断升华。

  一九四九年,山河易帜,我之所以前来台湾,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因为同学智勇法师所组的僧侣救护队,临时改变主意,决定放弃,我恐其「僧侣救护队」会因此而群龙无首,故互易志向,允诺代为领导。又见时机危急,事不宜迟,我当晚连夜赶路,兼程来到常州天宁寺,摸黑叫醒睡梦中的同学,一个个问他们:「要不要参加『僧侣救护队』,一起到台湾去?」

  曾有徒众听我诉说这段往事时,惊讶地问道:「您半夜把大家弄醒,难道这些人您都认识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为了慈悲救人,任谁我都敢去叫啊!」

  记得刚到台湾那年,我巧遇同参性如法师,只见他两眼深陷,气若游丝,交谈之后,才知道他已经是第三期的肺病患者。当时医药还不发达,得了肺病等于宣告绝症,大家都害怕传染,不敢亲近。只有真念法师和我无所畏惧,不时前往照料,每天还仔细地将枇杷叶上的细毛洗净后,熬成药汁,喂他服食。这时适逢道源法师开讲《大乘起信论》,在当年缺乏弘法的台湾,可谓甚难稀有。真念法师有心闻法,但又听不懂国语,我遂自告奋勇,将听讲的手抄,连同自己搜集的许多相关资料,每天整理成上万言的笔记,送来给他参考。我虽然为此忙碌了一整个月,但是看到真念法师满心欢喜,性如法师病体渐愈,我自己也感到高兴极了。

  月基老和尚曾经是我就读栖霞律学院时的院长,我为了报答他当年的教导恩惠,不但将自己参与筹建好的高雄佛教堂交由他住持,并且奉养照顾,常常三更半夜送他就医,为他付费疗病,直至终老。他往生以后,道场却立即被他人占有。许多人义愤填膺,纷纷口诛笔伐,吁请我出面收回,我不但不计较,甚至交代依严法师,将老和尚生前积蓄的一千数百万元,全部交还栖霞精舍。

  在佛光山开山之初,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斯里兰卡的法师在当地筹办大学,希望我伸出援手;一位老法师曾向我借款八十万元,我万般筹措给他,事后他却说:「我只是试试你的诚意。」在新加坡的一位法师建社会福利中心,要我认捐两间房间,我虽阮囊羞涩,但都念其是长老或是同道,设法为其筹款解困。孟加拉、锡金、尼泊尔、拉达克、印度等地的佛教机构,来函表示他们缺乏经费建设教室、兴设图书馆、修复道场精舍……,我那时虽然自身困难,也都竭力捐输,以尽佛子微忱。

  记得数年前,我曾经接到一位不肯署名的无头信,上面贴了一张有关到中国大陆救济的新闻,旁边写着:「你是大陆人,你做了什么慈悲救济的工作?」我看完感到啼笑皆非。多年来,我对大陆的捐献,不仅包括佛教团体、寺宇殿堂、水涝旱灾、慈善机构,还有奖助学金、学术研究等等。这些微的爱心,难道都要向大家报告吗?我一直觉得:慈悲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而是自己身体力行的道德;慈悲也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工具手段,而是真爱的自然流露。

  我扪心自问,自觉不但无愧于中国大陆的人民,更无怍于台湾本省的同胞。记得一九五一年,花莲发生大地震,我那时虽然一贫如洗,住在善导寺里,以放骨灰的柜子为床,却为了震区灾民,而奔走募款。在宝岛四十多年来,我成立安老院、育幼院、出版社、杂志社,我兴办教育,从儿童到成人,深入各个阶层。凡此固然是为了不愿圣教衰,不忍众生苦,也是想藉以孝养天下的父母,教化天下的子女。

  我认为:慈悲不应该有省籍的界线与地域的分别,而应该是一种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却能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的胸怀。

  一九五○年,韩战爆发,我虽然居无定所,却到处为前线官兵募集衣服书籍;一九五五年,越南沦陷,发生海上难民潮,我虽忙于弘法,也不辞辛劳,到各地呼吁社会大众雇船到海上去救助难民,承蒙大家帮忙,活人无数。这些年来,世界五大洲天灾频仍,人祸不断,我也都以国际佛光会会长的身分,多方奔走,发起会员们出钱出力。

  经常有人见我一生兴办许多佛教事业,很好奇地问我:「这些是否早就在您年轻的时候,都预先在脑子里计划好了?」其实,说来恐怕有人不信,这些事业当中,有许多是一念的悲心所成就的因缘。例如,由于不忍年事已高的阿随姑独自一人照顾佛堂,我四处筹款。在那里我成立了「佛教文化服务处」,开始着手推动佛教文化事业。

  我在一九六七年购买佛光山土地时,也没有想到要建大丛林,只是听说一对越南华侨夫妇急于脱售一片二十甲的麻竹山地,以度难关,却苦于无人肯买,全家大小坐困愁城,正欲投河一死了之。我见人命关天,心生悲悯,于是将「佛教文化服务处」变卖,以所得款项购买这块山地。当时,许多信徒认为将这么一栋座落在闹区的房子卖了,换为荒山野地,简直是闻所未闻,因此都来劝说反对。我还是力排众议,买地救人。

  探勘地形时,我望着满山的刺竹杂草,想到这么广大的地方,正好可以用来建设规模较大的佛学院,一偿培才兴教的宿愿,于是,一间间校舍就这样顺理成章地盖了起来,佛光山的教育事业就是在此地扎下深厚的根基。后来,为了因应朝山信众的需要与方便,我又筹款购地,移山填海,规划其他佛殿、讲堂、客房、斋堂等建筑。直到现在,佛光山的硬体工程从未间断,但是我们可以昂首骄傲地说:「所有的设施,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一切的建设,都是为了福利社会。」

  当学生一个个毕业踏出佛学院以后,我开始在各地建设别分院,让他们得以奉献所学,广播菩提种子。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把寺院道场建得那么多,那么大呢?世界上的苦难这么多,拿这笔建寺基金去济贫不是很好吗?」

  这一番话听起来似乎言之有理,然而进一步探究,并非真实,因为布施再多的金银财宝,兴建再多的慈善事业,也只能拯救肉身性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消灭贪瞋愚痴,拔除众生根本业障。而佛法的布施,真理的指引,则更能净化心灵,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所以,建造多功能的佛寺,度化万千种众生,才是最彻底的慈悲啊!

  建寺度众生本来是一件神圣的使命,可惜的是教界一些人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建造寺宇,不知培养僧才,到头来不但无法发挥度众功能,犹有甚者,落入神棍手中,反而形成变相的敛财工具,诚为悲矣!

  因此,慈悲如果运用不当,也会沦为罪恶。纵观社会现象,其他的例子还有:纵容子女,造成社会问题;姑息恶作,导致社会失序;滥施金钱,助长贪婪心态;滥行放生,反而伤生害命……。凡此种种都是源于没有正确的知见,缺乏道德的勇气,所以,真正的慈悲必须以智慧为前导,否则弄巧成拙,反失善心美意。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鼓励,有的时候用金刚之力来降魔伏恶,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发展事业最为重要的条件,是人;成立事业最花费心力的资源,也是人。二十八年来,在佛光山服务的员工良莠不齐,我也一再劝慰主管们要以慈悲摄受部属。结果,一些原本贡高我慢的员工,在佛法的熏习下,渐有成长;另一些实在与本山道风不能相应者,我也不予留难,总是给他们一条路走。我只是营造一个圆满的结局,才能令双方皆大欢喜。多年来的处世经验,使我深深感到:唯有慈悲,才能化干戈为玉帛,消怨怼于无形;唯有慈悲,才能广结善缘,成就事业。

  天下之事不能尽如人意,以慈悲行事也有吃亏的时候。有一些人在我承诺替他清偿债务以后,就忘了他自己的责任所在,像曾经编辑报刊的某人,多年来我每个月得为他偿付五万元的债务。另有些人利用我的慈悲敲诈钱财,如西来寺的工程,延宕多日,原先负责建筑的公司以为佛教人士善良好欺,数度索钱要胁。类似这种事,在我一生当中,不知发生过多少回,但我从来未曾灰心气馁,因为我宁可因慈悲而自己吃亏,也不愿任意舍弃一个众生。

  或许就是因为对于众生有这股与生俱来的深切感情,我从小对于动物,也是爱护有加。凡是家里养的鸡鸭狗畜,我都不准别人鞭打贩卖,或杀煮烹食。记得过去乡人都说狗只能吃一餐,但是我将心比心,不忍其饥,所以常常在吃饭时,借故端着碗,踱到院子里,与狗儿同享饭菜。即使遇上兵祸荒年,我也宁可自己枵腹,而不让狗子饿着。有时被家人发现,难免一顿责备,他们常说:「人都没得吃了,还要给狗吃。」我倒觉得:人不一定要吃,但狗还是要喂的,因为狗子不会说话叫饿啊!因此,我每天还是偷偷喂狗,至今想到狗儿欢喜摇尾的样子,依然觉得乐在其中。

  九岁那年,我亲自饲养的小白鸽飞失,好几天都不见它回来。我挂念鸽子乏人照顾,捱饿受苦,竟至伤心欲绝,投河自没。不知是自己命不该亡,还是从小泳艺超群,竟然顺着水势,一路浮到彼岸。我悻悻然回到家里,终日忧心如焚,食不下咽,达数天之久。

  一九五六年,我在宜兰开设慈爱幼稚园时,为了培养小朋友的爱心,我养了猴子、鸟儿。畜园的老板一再劝我不能给猴子喝水,否则会很快长大,就不好玩了。但是我想到口渴的难过,于心不忍,还是每天喂它喝水。不多久,猴子长得竟然比半个人还要高大。等到养得再大一点的时候,我见它终日关在笼子里,心生悲悯,于是放它回归山林。望着它在树上攀爬跳跃,高兴无比的样子,一股生命的喜悦在心中油然而生,冲淡了原本的依依不舍。

  多年前,佛光山曾经养过一只狗,叫作「来发」,徒众见我视动物如己命,自然也对它百般疼惜。有一次,客人送了一盒饼,杨慈满师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对着我说:「来发!给你吃!」我即刻伸手过去,说:「来,给我,来发欢喜吃。」在旁的人说:「弟子见了师父,怎么可以叫狗的名字?」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其实我常常也忘了自己是谁,也许正因为拥有这般物我两忘、自他一如的性格,我的心中无时无刻都充满着慈悲的欢喜。

  我回想刚来台湾时,过着四处流浪的日子,虽然无钱无缘,但是心中却不以为苦,因为只要我以慈悲待物,爱护珍惜,花草树木会酬我以繁茂青翠,昆虫飞鸟也迎我以悦耳鸣唱;只要我以慈悲应世,不冀回报,荣辱得失都是我的增上因缘,天下众生也成为我的法侣道亲。

  所以,惜福是慈悲,结缘是慈悲,尊重是慈悲,包容是慈悲。如果我们能用慈悲的心灵体贴关怀,用慈悲的眼神看待万物,用慈悲的口舌随喜赞叹,用慈悲的双手常作佛事,那么我们无论走到那里,即使是一无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慈悲不仅于己有利,慈悲更是家庭幸福的动力,是社会安和乐利的基石,是国家繁荣进步的要素,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泉源。因此身为一个人,无论处在任何一个时空里,都不能没有慈悲。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暴戾之气甚嚣尘上,就是因为缺乏慈悲,所以我们更应该提倡慈悲的胸襟、慈悲的道德、慈悲的勇气、慈悲的行为。让我们以慈悲的法水抚慰受伤的心灵,以慈悲的良药对治瞋恨愚痴,使我们的国土成为慈悲的国土,使我们的世界成为慈悲的世界。

  我们宁可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慈悲。

  (佛光廿八年-一九九四年四月)

返回目录

----------------------------------------------------------------------------------------------------------------

更多星云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