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亮文集:慎独,人生的至境
达亮文集:慎独,人生的至境
慎独在当今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人们都喜用慎独作为座右铭,其内涵已广为人知,但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说明。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
“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郑玄的“闲居”之说;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之地”;三是《五行》传文“独立性(个性)”,即“舍体”,内心的意志、意念。笔者倾向于第三种。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但,这些慎独的故事不老。
古往今来,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诗人陆游,一生都专诚、专注于爱国的情操,恪守抵抗侵略、重振王朝的信念,写出了大量具有爱国主义豪情的诗篇。早年“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的壮歌,中年“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晚年“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解为国平燕赵”。这,就是一位爱国者的慎独心志。此心志,一生恪守,至死方休,可歌可泣!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独的工夫。三省其身,即面对自己,澄清自己的内部生命,纯粹是为己之学。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作为一名称职的法官,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厚扎实的法律功底,还须具有法官的职业道德,品行修养。在廉政行为上,要做到“四慎”,即慎权、慎欲、慎行、慎独。你要经常地、认真地检查自己,在内心建立一个“道德法庭”,时刻对自己进行道德裁判,做事之前先“三思”,坚决不触“高压线”。慎独不是一种时尚。因为慎独,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你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慎独是阻止你走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慎独是提升你自身素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慎独,是医护人员医德修养的崇高境界,也是检验医护人员医德修养高低的标准。
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这里讲的随心所欲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只要我们从“慎独”开始,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从道德修养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慎独者,为儒家所倡,释家、道家亦崇之甚高,唯其遵奉敬畏之事不同。儒家尊孔圣之教,行礼仪教化;佛家奉释迦牟尼,尊佛菩萨及诸鬼神;道家行老庄之言,所奉者道,即自然之妙常。我们所作所为、所行所止、起念动心,佛家云:“有佛菩萨乃至诸鬼神,无不尽知尽见,”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无论信教与否,然于修身正己,诚可信也。儒道亦然。
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是因为它是悬挂在你心头的警钟,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