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衲子心:学者为何?
禅林衲子心:学者为何?
文/见穑法师
《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进德修业;现在一般人的学习则是为了装饰门面,炫耀给别人看。尚在求学的过程中,实应深思自己为何而学习?以什么为学习目标?
“学”一字按《说文解字》:“学,觉悟也。”谓藉由学习,能使人除去蒙蔽,进而自立、自主、自强。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故须藉着前人的智慧及引导,广知世界万事万物,才不会做出违反道德、常理之举,不仅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所以“学”亦有仿效之义,向前贤看齐。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藉由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进而能自利利人。
古人云:“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所谓的气质,是由内心的修养所散发出来的相貌。因为每个人薰习不同,自然会展现出不同的气质,或许是正气、或许是秀气,乃至于是俗气。修行者应涵养的是“道气”,言行举止符合戒律、威仪,身、口、意三业清净,众生一见就欢喜,甚至还可以影响别人、助益他人,此即以“道”为学习目标。
“道”是一条通往光明之路。《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佛法来说,大学之道,即是大觉之道,开始修行就是觉悟的开始。首先要明明德,明悟本具清净光明之德性,称为“自觉”,藉由许多法门,修善断恶,进而达到觉悟的境界。除了自己有成就,更要帮助他人,即是亲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教导众生正确的知见,引其趋向正道,即是“觉他”,待自觉觉他皆圆满,就达到止于至善,也就是“觉满”。此时,心平世界平,走到哪里皆是祥和安乐,没有烦恼。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件欢喜的事,不仅能去除无知愚昧,开启自性的智慧;更幸福的是,古圣先贤早已将路铺好,只待我们向前迈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当成佛,发愿精进学习,无有疲厌,回向“我与众生等,皆共成佛道”。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