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禅林衲子心:心平气和 万事如意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禅林衲子心:心平气和 万事如意

 

  文/见荫法师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接触愈来愈频繁,由于个人主义浓厚,稍不顺心就易起瞋心,由亲成冤,互不往来;或因盛怒而杀人,或夫妻争吵而离婚,或两车擦撞而叫嚣辱骂,只要摊开报纸社会版,比比皆是。《阿毗昙心论经》对瞋的定义:“瞋者,若他侵陵不能容忍,便生恶欲,于众生所极作逼迫破坏,非处生心恼彼,是名为瞋。”而《说文解字》里解释:“张目,意谓人心中一旦有违逆愤慨之事,则睁大眼眶,怒目直视,故说瞋。”的确,当一个人生气时,血液直冲脑门,脸色潮红,两眼暴睁,咬牙切齿,怒发冲冠,如果眼前有镜子一照,准像罗刹夜叉,令人望而生畏。此时身心处于热恼之中,丧失智慧,不辨是非正邪,易铸大错。

  《大智度论》云:“瞋恚盖者,失诸善法之本,堕诸恶道之因,诸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因瞋恚之心而起怨恨,因怨恨而起害人之心,有害人之心则会造作恶业,不仅诸事不如意,身心苦不堪言,还会横结恶缘;死后堕三涂恶道受苦外,即使再投生为人,众生见了也不欢喜,事事不如意,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即是如此。

  过去,颜回曾与布商因量度的问题而起争论,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主持公道。布商表示如果是他错,愿意砍头谢罪,颜回则表示若是自己错,愿意摘下帽子给布商。结果,孔子出乎意料地判定布商是对的,颜回只好无奈地摘下帽子给布商。颜回因此心生烦恼,欲回家乡,没想到孔子并未阻止,只在临别前送他二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后来在回乡途中下起大雨,颜回跑进大树底下躲雨时,突然想起孔子说的第一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于是赶紧跑出来,未久,雷电一闪即劈中大树,颜回因此保住一命。

  颜回回到家已是深夜,忽见床上有两人,以为妻子偷汉,顿时怒火中烧,欲举剑往床上砍去,突然又想起孔子所说“杀人不明勿动手”,只好捺下怒气,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是胞妹与妻。颜回非常感恩孔子救了全家的性命,于是赶回去禀告老师所发生的事情,并好奇老师为何能未卜先知?孔子告诉颜回当时因知其失去理智,恐看不清事情真相,又因天气干燥会下雷雨,所以提醒他“千年古树莫藏身”;而见其带剑回家,怕会错判事情而误伤人,再次提醒“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又问:“明明布商算数错误,为何老师说他对?”孔子回答:“若说布商错误,恐怕他的人头就要落地,而你只不过是摘下一顶帽子罢了!”颜回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的慈悲,为别人留退路,幸亏自己听进老师的提醒,才未铸成大错。《法华经》言:“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着于如来衣。”何谓如来室、如来衣?“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相对于因瞋恚心而恼害众生,无瞋能够利乐有情,是慈心的体性;不恼害而能拔众生苦,是悲心的体性。譬如蚊子在耳边嗡嗡叫,不仅不生气,还能因怜悯而布施血给它,不瞋不害兼能忍受痛痒即是慈悲的展现。因无瞋能引发无量善法,所以在唯识学里属于三善根之一(余二是无贪及无痴)。瞋心既然百害无一利,如古德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佛遗教经》也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那么,要如何对治瞋心呢?

  一、修慈悲观:无论对方有理或无理,念其皆为我过去亲眷,没什么冤结打不开。希望把历劫来所修一切善法回向给他们,藉此解冤释结,这是“七周缘慈”法门;进而再回小向大,不仅认识的人能够离苦得乐,更愿一切有情众生皆能离苦得乐,这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展现,心量广大,就不会计较眼前的小事。

  二、修《达磨二入四行观》之“报冤行”:所谓“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今生虽未犯罪或对不起任何人,却事事不如意,这都是因过去世恶业果熟所成,就像回力球一般,丢出去与回弹的力量是相对的,要甘心甘受;种瓜不能得豆的道理亦是如此。明白了因果法则,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要修忍辱,此菩萨法门具有无量功德,能助吾人度生死苦海。《佛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又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除了能忍,更要积极从因上努力,断恶修善,广结善缘。

  三、修念佛法门:诵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言:“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能离瞋。”藉由事相上诵念菩萨圣号,启发自性观音,当心中充满慈悲心,无瞋、无恨、不恼、不害、不与他人计较,当下无染着的心就与观世音菩萨的法界相应。如同《普门品》言:“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当心中清净的自性观音现前时,本具的智慧就像阳光普照般能消弭无明痴闇;又像甘露法雨,能灭除瞋火。

  《别译杂阿含经》中,佛陀为诸天大众说了一首偈子:“譬如用瓢器,斟酥以益灯;火燃转炽盛,反更烧瓢器。瞋心亦如是,还自烧善根,我终不含怒,瞋已寻复散;不如水旋流,回复无穷已。……无瞋无害者,彼即是圣贤,亦圣贤弟子,常应亲近之。诸有瞋恚者,重障犹如山;若有瞋恚时,能少禁制者,是名为善业,如辔制恶马。”对于待人处事,要能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凡事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只要心平气和,笑口常开,自然人见欢喜,万事如意。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