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4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4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我不说但有尔所功德。

  这是第二科「佛广明功德」,前面第一科是释提桓因明受持般若的功德。「佛广明功德」分二科,第一科「明非止五种更有余功德」。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就是那个时候,就是释提桓因赞叹受持般若功德,这些话说完了的时候。「佛告释提桓因」,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释提桓因,「憍尸迦!」这个「憍尸迦」是释提桓因前一生的名字,他前一生的名字叫做「憍尸迦」,翻到中国话翻个「茧儿」。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世间上或者有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够有时间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就是我昨天讲过,就是如理作意和修止观。这个受持、读诵是学习的阶段,如理作意和正忆念是修行的阶段;这个如理作意是修行的开始。我昨天已经解释过,我们汉传佛教很久以来,不提倡修止观这件事,就是有人提倡,多数也修不来,止也修不来、观也修不来。这个修不来的原因,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如理作意,这个「如理作意」就是你学习了这个摩诃般若这个法门,学习了以后,你纵然是不静坐,但是在内心里面如理作意,就是随顺般若法门的道理,心里面去思惟,专精思惟。专精思惟的时候,当然要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也可以在树下,就是要在寂静处专精思惟。

  思惟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好处,就是对于般若法门的道理能够深入,不是表面上的事情;你能深入的理解这个胜义谛,由世俗谛到胜义谛,由于你内心的思惟,你能熟悉、能够理解得更深刻,这是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呢,多少的能调伏烦恼,多少能调伏。我们唱炉香赞、唱大愿王,或者是放焰口也好、打水陆也好,你做这些事也有功德,但是不能调伏烦恼。若是不如意的时候,当然也有的人智慧很高,他知道这个烦恼不庄严,就可以忍耐一点,也可能这样;但是心里面还是不容易忍耐的,但是经过深入思惟的时候,就能调伏。就是这烦恼的境界;烦恼有两种,我们通常说烦恼,就是瞋烦恼,我心里面愤怒,这是烦恼;但是心里面不是愤怒,有爱,也是烦恼。烦恼来了的时候,不能调伏,就算是知道这件事不合道理,但是不能调伏。现在你如理作意了呢,就用这个道理,思惟这件事是空无所有的,这样子,你心里面就转变了,转变了原来随顺烦恼的那个思惟,你一转变呢,这个烦恼就不动了,所以这就是把烦恼调伏了,没有断烦恼,但是调伏它不生起了,有这件事。

  这件事,若是你有这个经验,我不用再说,也就懂了,就是转变了所缘境。我们原来在爱这个地方生烦恼,也就是在那个地方分别思惟,所以烦恼就动起来;我们在瞋心那个地方思惟:你这个人真是坏蛋!怎么可以这样毁辱我!你思惟这些事情,当然就愤怒了。现在思惟这件事是……这个愤怒是由因缘有的,因缘有的就是自性空的,你这样思惟呢,这个瞋心就没有,瞋心就不起来了。

  所以这个「如理作意」,不但能深入地理解胜义谛,同时也能调伏烦恼,但是不能断,随时还会生烦恼的。所以学习了般若法门之后,你这个时候能够如理作意,得到这两种好处。得这两种好处以后,你可以盘腿静坐,盘腿静坐的时候,你照样还是可以如理作意;这和以前你没有如理作意的时候,你不能静坐;现在不同,可以坐在那里,可以如理作意。

  这个奢摩他,我昨天说过,我们出家人,少数人还是重视戒律的,重视戒律呢,他的妄想会少一点,这个妄想少,心也容易清净。你若修奢摩他呢,他的妄想少,就能够安住其心,使令心里面就能够寂静住;所以持戒清净能帮助我们修奢摩他的寂静住;我们能如理作意,能帮助我们修毗钵舍那。所以静坐的时候,一止一观,得到了这个殊胜的助力呢,我们就能静坐了。

  能静坐的时候,当然是我们常常的修奢摩他,当然修奢摩他,也可能有人很短的时间就能得定,也可能有的人要长的时间,时间要长一点;每一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长一点也不要紧,终究是成功了!我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心情快乐。就算是没得到未到地定,你能成就欲界定的九心住,心情也快乐,坐那里就是明静而住,但是这个时候没有轻安乐;得到了未到地定,还是明静而住,但是有轻安乐了。为什么他有轻安乐呢?就是你心里面那个定的力量加强了。加强了,怎么会有轻安乐呢?也有个原因的,你达到那个程度的时候;我们现在身体里面的地水火风是欲界的,是欲界的地水火风,没有色界的地水火风,没有。但是这个时候,你的定力超过欲界定的时候,就有相似的色界的地水火风来到你的身体里面,来到你的身边。这个色界天的……相似的色界天的地水火风来到你的身体里面,和你的身体里面原来的地水火风相接触的时候,就有轻安乐了,就是这么回事。

  另外一个原因呢,地面上我们这些人,果报就是这样子,健康的时候还好一点,随时会有病痛,就是很多的问题了。色界天上,不是色界天,欲界天上的人,不是人间的人,他们身体也是地水火风,加上受想行识;因为以前做了善业,所以他得的果报就是快乐,身体舒服,没有病痛。欲界天,我昨天也说过,欲界天上的人都没有病,身体永久是健康的。我们人与人见面:祝福你永远的健康,只是说空话!实在办不到,就是随时会有病痛;但是天上的人没有这回事,没有病痛。没有病痛,另外还有一个不老,也不老、也不病,这样的身体,我们应该很满意了,为什么会有这个果报?他就是在人间的时候做了善事。什么叫做善事?就是帮助人解决困难,使令别人心情快乐。你有这样的因,将来你就得这个果报,果报是快乐,心情快乐。但是是用有所得的执着心做的功德,所以这功德有时间性。

  而色界天上的人,他那个地水火风,那更是快乐、更殊胜,也是,也不老、也不病,但是终究也是要死掉;但是比人间,比欲界天更高尚。他们的功德的殊胜,是超过了欲界的功德,他们是定善。欲界天上的人,小小有一点静坐的功夫,也做一些利益人的事情。若是我们人间的人,我们只是做善事,我不学习佛法,学那干什么?有什么用?那你若这样子的话呢,你将来,我看顶多在地面上做一个富贵的人,地面上和那天上不能比的。天上不老、不病,人间,你说你很富贵,但是还是要老病的,还是不如天上。

  那么现在说,若是生到色界天去,那就是要有高深的禅定,那就是不同了,但是也还是要死掉的。现在若是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那是超过这个境界,那就是超越世间,得了圣道的时候,那他所得的身体,我们经论上说,叫做「法性身」,经论上说,那叫做「法性身」,那就是无漏的功德所成就的色受想行识,是不老、不病、也不死,永久的安乐住,那不是超过世间上的事情?所以我们出家人好好的学习佛法,好过在家人,会好过在家人。但是出家,问题就是这样子,你要学习佛法;什么是佛法?就是戒、定、慧。

  其中有一件事,等于报告各位一个好消息,修行这件事,初开始不能否认难,初开始用功修行的时候,是有点难,有一点难。但是你能努力地用功,到了未到地定以上,是快乐的,不辛苦,一点儿也不辛苦。在没得未到地定以前用功,腿也疼,有的时候又有病了,又有很多的烦恼事情来了,你心随境转,这时候辛苦,你要勉强地忍耐一点。等到未到地定的时候,成就未到地定的时候就没有这问题,当然要加上般若法门,要学习般若法门。你只是修定,不行!你只是修定,没有智慧的时候,有了烦恼来的时候,你没有智慧来调伏,只凭这个定的功德还不够,还不够的。

  你加上般若法门的学习,有了这样的般若的智慧,再加上你未到地定的定力,这两个定、慧,有什么烦恼都不介意。你智慧能看破这个境界,你的未到地定有轻安乐,一坐几个钟头,不算什么事情,这个时候是很自在的。你愿意读经,和以前的理解力也不同,你愿意为人说法,很容易;看这一段文,理解力强,那么也容易有辩才。这个定和慧是一切功德之本,有了戒、定、慧,很多很多的功德,逐渐逐渐地都成就了,那个时候用功修行很容易,很容易、很容易的。就是前一段,没得未到地定之前,这个时候辛苦一点;但是也有的人并不是很难。我们从经论上,看佛在世的那些修行人,有人很快的就得未到地定,有的人会慢一点。所以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你不要怕修行很辛苦,不要怕这件事,不要怕这件事,只是暂时这么一段的辛苦,过了这一段就不辛苦了。尤其是年轻人出家,不要到老年时候才出家,不行!差一点,也不是决定不行,但是差一点。年轻人出家,我昨天说过了,在社会上的污染少,你的污染少,你的体力四大调合的程度,好过老年人,这样子你若学习佛法、修学戒、定、慧,都比老年人会快,会容易有成就的。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就是受持、读诵,是学习般若法门的阶段。这个「正忆念」是修行的一个开始;先要正忆念,等到你修止观的时候,又修奢摩他、也修毗钵舍那这个时候,因为你有持戒清净的基础,又有如理作意的栽培,你这个时候止也能修、观也能修,这时候叫「正忆念」。

  我们现在读这个本子,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翻个「正忆念」。你若读玄奘法师翻的《大般若经》,他叫「如理作意」。但是那个含意是相同的。这个「正忆念」,我再说一下。这个「忆」就是念、忆想;或者说,「忆」者想也,这个想和念是什么意思呢?那个「想」那个字,是一个相、一个心,就是把你所忆念的般若波罗蜜的相貌,你常想这个相貌,就是这个意思。

  我想我的母亲,立刻地,你母亲的相貌就现出来。现在是想般若波罗蜜这个胜义谛、胜义的相貌,把它显现在心里面。这个「念」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把第一义谛的相貌显现在心里面,这个「念」,很明了的显现在心里面,叫做「念」。你把这个相貌显现在心里面,你再思惟这个道理,常思惟,那就是观的意思。但是这个观,和我们如理作意的时候有点不同,有什么不同?你这时候因为修止了,就是在奢摩他里边,就是在定里面如理作意,就是在定里面修观,是这样意思;这样意思,和我们只修定而不修观完全不一样。你只是修定,愿意静坐,我欢喜静坐,但是你不修观的时候,会有什么问题?不能得圣道。我们还要知道这个定是共于外道的,外道也能得定的,不单是佛教徒!

  但是我们佛教很久以来不学习经论,就是只是在那里寂静住,感觉这个很好,其实不能得圣道的,得圣道是要有智慧,没有智慧怎么能得圣道?没有智慧,你不能见第一义谛的,要知道这件事。若是这句话是我说的,可以把它丢到大海里头不要;这是经里面说的这句话,是经里面说的。我说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出家人里面,或者在家居士也是有;在这个或者高旻寺、或者是金山寺,或者什么禅宗的道场,肯用功的时候,其实很久以来,禅宗也不过就是修个止而已,也就这样。你妙境这样说,你说得不对,不是的。现在我们若读经论,经论上是说止,还要说观的,不是我说的这句话。

  「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我不说但有尔所功德」,若是你这位佛教徒,在佛法里面,你能够学习般若法门,又能够如理作意、又能修止观,你若能这样做,「我不说但有尔所功德」,我不是说就有那么多的功德,就是前面释提桓因说这五种功德,功德不止于此,还有更多的功德的。

  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出余功德」,就是说出来,演说出来还有什么功德,要说出来,分四科。第一科,「明受持般若故得五分法身」。

  何以故?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无量戒众成就,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成就。

  「何以故?」什么理由?还有什么功德?这句话是问,下面就是回答。「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这个地方加上这么一句。这个「萨婆若心」,这个「心」是什么意思?就是愿,我有这样的希望,「萨婆若」是佛的智慧,就是你不远离佛智慧的愿。这句话用白话讲,就是你有愿,愿得佛智慧,就是愿得佛的圣道,简单的说就是想要成佛,就是这句话,你有这样的愿。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我们的记忆力不太好,我发了愿的时候,但是常常会忘掉的,所以也可以数数的发愿,愿得无上菩提,愿得佛智慧,常常的这样忆念。

  我用一杯水供养佛,我买一枝花来供养佛,向佛顶礼,也就发愿:「愿以此功德,得无上菩提」,常常这样回向,常常这样发愿。那么这是你学习了般若法门,你还有无上菩提的愿,你这样做。「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你若这样做的话呢,「无量戒众成就,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成就」,就有这个功德。「无量戒众成就」,有很多很多的戒,譬如说我们在家居士也要受菩萨戒的,我们出家人,或者受比丘戒、受比丘尼戒,这个戒,比丘尼的戒比比丘戒多,所以「戒众」。这个「众」是很多,都能成就;我们在家居士要发心出家,唉呀!出家人受了很多的戒,这个事行吗?可以吗?

  这就是出家人要持戒清净,怎么样能持戒清净?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就会知道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样子呢,我不要做错误的事情,那么我将来受那样苦恼的果报,我不欢喜。那么这样也会勉励自己持戒,虽然勉励了,我愿意持戒,但是心里还有执着,我这件事,哎呀!让我放下去,我很难!譬如说吃素这件事,在家居士说若出家要吃素,让我不吃肉可以吗?就是有困难。但是你若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动、不颠倒,你这样观察思惟的时候呢,就放下了,吃素这件事,不难;不但是因果的问题,加上去掉这个执着心,由智慧去掉这个执着心,杀、盗、淫、妄,所有的这些犯戒的事情,你都能看破了,看开了,所以「无量戒众」也可以成就,不感觉难。

  「定众」,就是定也能成就。这当然我昨天说了,从欲界定开始,就是九心住,然后到未到地定,乃至到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这是有漏的禅定。想要得无漏的三昧,你一定先要成就有漏的定,然后才能得无漏,由浅而深,就是这样子,这是不可以超越的事情。你若有般若波罗蜜,就是能放下一切,这困难即不是困难,所以定是能成就的。

  「慧众」,「慧众」就是智慧了,也就是般若波罗蜜。你有般若波罗蜜,其他的……这个般若波罗蜜,总相说是观一切法空;别相说,譬如说《阿弥陀经》,你能明白《阿弥陀经》是赞叹阿弥陀佛国的依正庄严,叫你生欢喜心,然后告诉你要一心不乱的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就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你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信、愿、行。蕅益大师解释这个《阿弥陀经》,这个科分得很好,这都是智慧。你说《阿弥陀经》这样子,《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所说经》,很多的经论,这都是智慧。这个「慧」也是很多很多的,也能成就。

  「解脱众」,「解脱众」就是……就是有了戒定慧,这是因;「解脱众」就是果,就是解脱很多的烦恼。我原来我的欲心很重,现在有了戒定慧,欲心就没有了。这个欲能系缚人,现在解脱了,我没有欲了,心情也能解脱;我的瞋心很大,但是也没有了,也解脱了。你若得了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能成就。

  「解脱知见众成就」:「解脱知见」,就是有人修定,他不修慧,他不知道他要解脱什么,解脱什么?不知道。你若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法门,你解脱你知道。知道我现在是得初果了,或者是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阿罗汉果,或者得无生法忍,这些差别的,「解脱」有很多的差别相,你有般若法门的智慧,你都能明白。如果你不学习般若法门,你知道什么?你知道你得解脱了吗?我看完全不知道。并且不学习般若法门会有高慢心,你若有一点成就,你的我就会大起来,我就会大起来;但是自己又不知道这是个烦恼。若有般若法门会知道,我的我是不对的,会消灭这个我见,「解脱知见」,就知见我现在得了什么解脱、什么解脱了,会知道;你若不修般若法门,什么也不知道。我若再说我就有过失了,我保留这个不说了。这是说「受持般若故得五分法身」,得这五种功德。

  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当知是人为如佛。

  又得这样的功德。这是第二科「受持般若与佛无异」。

  「为如佛」这句话什么意思?就和佛相似,不是佛,但是和佛相似。相似什么?譬如说佛,我们再说一句话,我们平常人就在世俗谛这里活动,我昨天也是说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在这里活动,不是贪、就是瞋、就是愚痴,我、我所的这些烦恼的活动。佛呢,佛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从表面上看,他也是见色声香味触法的,但实在不是。佛是在第一义谛那个地方,佛的心离一切虚妄分别,在离一切相;譬如说我们读这个《金刚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的心无所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那个心「非相」,在离一切相,在那个地方安乐住,是这样子的。

  那么这个人呢,「当知是人为如佛」,他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也观一切法空如实相,心里离一切分别,也能这样办;但是还不能和佛比,佛是究竟圆满了,但是他和佛相似,所以叫做「如佛」,相似而已。但是达到这个境界,你要达到这个境界,你要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法门,不学习不行,不学习你达不到这里。我们凡夫的肉眼只能看个表面,里面怎么回事?我们看不见,看不见的。这后面的文会提到这里,我现在先说这句话,表面上的事情;我在这里坐得很端正,看上去好像有定力,实在这是假的,你心里面有没有定,不在乎表面上的事情。所以外面的境界是一回事,心里面的境界是又一回事,这非要成就般若的时候,内心才是清净的,内心才是清净的。

  说我也静坐,我心里面也不贪瞋痴,我很有功夫,也是有这回事;但是你若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你的我慢是更大,你的这个我比以前没有修行的时候还大,他那个轻视别人的心,比不修行的时候还厉害,因为他感觉他有禅定的功夫,就瞧不起一切人,那个我慢更大,因为你有禅定,我慢心更大。但是学习般若波罗蜜没有这回事,他有几大的修行,他没有我慢,因为般若波罗蜜,观我不可得,他修无我观的,所以这个事情表面上看不出来的。表面上说那个人很放逸,那可能他心很清净,也可能;看表面上很清净、很庄严,可能心里面又不庄严,都是不决定的。但是有般若波罗蜜,那就完全不同,这件事不是肉眼能知道的。所以「当知是人为如佛」,那就是有五分法身,还能超过五分法身的,有更殊胜的境界。

  复次,憍尸迦!一切声闻、辟支佛所有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不及是善男子善女人戒众乃至解脱知见众,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声闻、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脱,更不求大乘法故。

  「复次,憍尸迦!一切声闻、辟支佛所有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这下面第三科「明受持般若故,所有五分法身胜二乘五分之上」。

  佛又招呼「憍尸迦!一切声闻、辟支佛」;「声闻」,我们现在明白点说,就是小乘佛教徒,小乘佛教徒有两种:一种是声闻,一个是辟支佛。声闻就是要听佛说法,这个「声」就是佛的法语,你听闻佛的法语,也就是学习、听闻佛的法语以后,有闻思修的这样的学习,那么这叫做「声闻」,这样子后来得了圣道,得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这样子。

  「辟支佛」呢,就是这个人也是在听佛说法、栽培善根,但是他这个人;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的时候多知道一件事,多知道什么?就是高慢心,高慢心很大;我要出无佛世,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法、也没有佛,我在那里得圣道,他有这样的愿,为什么有这个愿呢?就是高慢心。那么他在佛在世的时候,见佛闻法修学圣道,栽培的善根超过阿罗汉,超过声闻人。所以佛不在世,世间没有佛法、也没有佛,他自己能够悟道,能够在深山里面修行,得辟支佛,这个功德、神通道力超过阿罗汉,但是不如佛,翻个中国话,叫做「独觉」。

  这两种人,一个声闻,一个是辟支佛,这两种人的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不及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戒众乃至解脱知见众,百分」,不如这个人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就是声闻、辟支佛的五分法身的功德,不如学习般若法门,不离萨婆若心这个人的功德大,就是这么一句话。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声闻、辟支佛中,心得解脱,更不求大乘法故。」这个地方可能……我没有去对照,和玄奘法师翻的《大般若经》没有对照,可能我这么推测,是翻得略了一点。

  说这个学习般若法门的这个人,对于声闻、辟支佛的境界里面,「心得解脱」,声闻、辟支佛,心得解脱,声闻、辟支佛也得解脱了,能解脱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苦恼,能到涅槃那里去。但是他不再求大乘法,这个声闻、辟支佛,他不去求这个大乘佛法,不求大乘佛法这件事,就是解脱了生死苦,到涅槃那里安乐住就满足了,他就是这样意思。现在我们学习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这部经,我们读《法华经》得到一个消息,得到一个什么消息呢?我们现在我们也常会听到一句话,会听到一句话,听到什么话呢?「大乘非佛说」,就是这句话,就是小乘佛教学者,就会这样子,会这样说这句话。而我们大乘佛法里面的人也跟着、也跟着这样说,就是放弃了大乘佛法不学习,去学习小乘佛法,会这样做、会这样做。

  究竟是怎么回事?究竟大乘是不是佛说呢?我们对于大乘佛法学习得少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就是犹豫不决,有这回事。但是我刚才说了,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这个《法华经》,那上面有一件事,小乘佛教学者,得了圣道的人,他相信大乘佛法是佛说,相信大乘佛法是佛说。只有没得圣道的小乘佛教学者,也可能相信,也可能不相信。所以小乘佛教学者,他若说是「大乘非佛说」,那这个人他是个凡夫。

  我们从这两部经,会知道这个消息。但是我们大乘佛教徒,也不完全相信小乘佛教的胡说八道,「大乘非佛说」。要到什么程度会相信大乘佛法而心不动摇,到什么程度?就是你深入地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深入地学习《瑜伽师地论》,深入地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你信心不动摇,「大乘是佛说」!超过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所不能及,你深入地学习佛法的时候,会达到这个程度,会不同的,你到这个程度,然后去读《阿含经》、读《阿毗达磨论》的时候,就感觉到佛在那里说那个佛法,和大乘佛法不能相比;大乘佛法也是佛说的,但是超过小乘,这个理论说得圆满,不同。所以也表示我们大乘佛教徒,就退大取小,我不学习大乘了,我学习小乘,可见这个人对于大乘佛法,他还没有毕业,就看出这件事来。

  这里是说学习般若法门,还不离萨婆若心的话,他的功德超过阿罗汉、辟支佛,百分不及一、千分,你百分功德,你也不如大乘学习般若法门的一少分,你不如他的一分。这是第三。

  下面第四科,「明书持经卷得二世功德」

  复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供养、恭敬、尊重,华香、璎珞乃至伎乐,亦得今世、后世功德。

  「复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就是书写、受持,古代的时候没有印刷,所以是书写;现在因为有了印刷,当然欢喜书写也是可以。「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还「供养」,就是香华的供养。「恭敬」,为什么要供养呢?就表示内心对于般若法门的恭敬,对于佛法的……什么叫做恭敬?就是「尊重」,尊重般若法门。用什么供养呢?用「华香、璎珞乃至伎乐」来供养,你若肯这样子,「亦得今世、后世功德」,你今世得到功德、后世也得到功德,就会有这样事情。这个得什么功德?这一段没说,下面有说。

  下面第三科,「天主发愿守护行般若人」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供养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华香乃至伎乐,我常当守护是人。

  这就是得到的功德。你肯这样学习、修行,这个释提桓因来守护你、来保护你,会有这件事。我们这个世界上,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呢,我们应该是明白,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有人愿意遵守国家的法律,有的人也不遵守,就是也有善人、也有恶人。善人,这个人容易相处,恶人就有问题,不讲道理,会触恼你呀!鬼神和人一样,亦复如是,也是有不讲道理,会触恼人,也有这个事。但是你若能学习般若波罗蜜,你能这样子做的话,释提桓因来保护你的安全,使令这个鬼神不来触恼你,不敢来触恼你,会有这个事情。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欲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无量百千诸天皆来听法。是善男子善女人说般若波罗蜜法,诸天子益其胆力;是诸法师若疲极,不欲说法,诸天益其胆力故,便能更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供养华香乃至伎乐故,亦得是今世功德。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欲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这下面是第四科「佛重明功德」;这前面说过了,再重新的赞叹般若法门的功德。分二科,第一科「广明功德」,分六科。第一科「明得胆力说法不断果」。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欲读诵说」,那就是要宣扬「般若波罗蜜」、讲说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无量百千诸天皆来听法」,这个事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就是无量数、很多的,或者是百千诸天也来听般若波罗蜜的讲演,也来听法,有这件事。

  「是善男子善女人说般若波罗蜜法,诸天子益其胆力」,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来学习般若法门,为人讲说的时候,也是很辛苦的;辛苦、这身体就疲倦了,那要怎么办呢?诸天子用天上的甘露来「益其胆力」,增加他的体力的健康,使令他不疲倦,有这件事。

  「是诸法师若疲极,不欲说法」,太疲劳、辛苦了,就想休息了。「诸天益其胆力故,便能更说」,还能继续地赞叹般若法门。「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供养华香乃至伎乐故,亦得是今世功德」,这也是得到这个功德,你能这样做呢,不但是保护你的安全,同时还能增加你身体的健康,还有这件事。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