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8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8

   我再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个修学般若波罗蜜非常重要。我讲个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印度一个婆罗门,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很好,他都很欢喜,父亲爱这两个儿子,但是父亲死掉了。死掉了以后,这个大儿子和小儿子两兄弟都很好,继续维持生活。但是大儿子,当然年纪大,到时候要娶妻了。娶妻娶个年轻人,年纪很轻,这时候不能结婚;不能结婚,他就到遥远的地方去做生意去了,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不回来。那么他的未婚妻年纪大了,应该结婚了,但是他不回来。这个未婚妻的父亲头脑一动,就到他弟弟这儿来说话了,说是:你哥哥老也不回来,你哥哥的未婚妻现在年纪也大了,我看就和你结婚好不好?弟弟说:不可以,我哥哥的未婚妻,我不可以,就拒绝,严词拒绝。

  过了多久,这个父亲又来劝他,说你哥哥你看,过了这么久还不回来,我这个女儿,我看就和你结婚好了。说:不!不!不,不可以!不可以,还是这样拒绝。多少次,他都是拒绝。这个未婚妻的父亲心里一动,心里就有一个计出来了,什么计呢?这个时候,过了多少天,从遥远的地方来一个做生意的人,拿着一封信,就给他弟弟,给他家里面说,说是你哥哥在那个地方死掉了,做生意,后来怎么怎么地已经死掉了,来报告你们这个消息。死掉了,这个弟弟心里一惊,哎呀!我的哥哥死了。

  过了多少天,这个未婚妻的父亲来了,说:现在你哥哥死了,你怎么的主意,我的女儿给你做妻,你们结婚,你赶快决定,不然的话,我就许给别的人了,就是这样讲。哎呀,在心里面很不是味道,就勉强地接受了吧。接受了,好!就结婚了。结婚了,过了多少天,就怀孕了啊。怀孕,他哥哥回来了。哎呀!世间上的事情,你看这样子,真是遗憾得很!他弟弟害怕了,马上就跑了,就从王舍城,就是摩竭陀国跑到舍卫国去,到那边,到了祗树给孤独园那里遇见一个比丘,就出家了,就落髪出家。那么也是见佛闻法,修四念处,没有多久得阿罗汉果!你看,这也是很好啊!你看这个人不得了!那么快,不是很久,得阿罗汉果,还有神通。

  他哥哥回来的时候,还有很多的亲戚朋友这些女人,就给这个女人给她堕胎,想办法给她堕胎。但是他哥哥非常得愤怒,恨得不得了。然后就拿出五百两黄金募人,说谁能够把我弟弟的脑袋拿来,我给他五百两黄金,你看这恨到这么个程度。这个时候就有人,钱这么多嘛,就有人就好!我可以有这个办法。就是五百两金现在就给你;拿到钱了,心里也欢喜。当然这时候经过一个时期调查,哦!他现在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在那里。那么这个哥哥和这个拿这五百两黄金这个人,一同地就到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这时候,他这个弟弟在一个树下静坐入定,那个贪爱受五百两黄金那个人就拿着箭射他,对准了要射,心里想:哎呀!这个人在那里静坐很庄严,是个修行人,我怎么可以射他呢?这不好,不要射。哎呀!我若不射,五百两黄金就没有了,那么还是射,拿起来就射。一射呢,本来是对准了射,结果这个箭回来了,把他哥哥射死了。

  你看这个事情,完全是想不到的事情啊。我现在说话是我说的话哦,经上没说这个话;这个阿罗汉是有圣道的,他在入定的时候,这个定能保护他,你是不可以杀害他的,所以这个箭射去了它会回来了,回来就把他哥哥射死了。他哥哥本来是很恨,但是箭回来了,更不得了,这个箭是有毒的,他哥哥就死了。死了以后就变成毒蛇了。变成毒蛇,这个心还在想要害死他这个弟弟,又跑到那个他弟弟住的那个……

  啊!我刚才说得不对哦!他是由舍卫国跑到摩竭陀国去,在灵鹫山,在灵鹫山一个洞里面静坐,在那里坐。那么他到那儿用箭一射,没射到,把他哥哥射死了,哥哥就变成毒蛇了,就在他弟弟住的那个洞的门的那个地方住,这个门一开一关,就把这个蛇挤死了,就这样子,就是挤死了。挤死了以后,又变成个蛇,变成很小的一条蛇,还是在这个洞的上边,就在他弟弟洞里静坐的头的上边。那个蛇一下来,堕在他头上,他全身中毒了,他的弟弟全身中毒。中毒了的时候,他就招呼这个洞不远有舍利弗尊者在那里,他就招呼这个舍利弗尊者赶快把我这个身体,把他移到这个洞的外边去,不要在洞里面死掉了。那么舍利弗尊者就来了,就把他移到洞外,一看,你说你中毒了,我看你这个面色不像中毒,还很正常嘛。中毒了以后多数脸都黑了,或者是全身都不对了,但是他还是完全正常。那么舍利弗尊者就说,你说你中毒,我看你不像中毒。这个比丘叫小军比丘,大小的「小」,军队的「军」,叫小军比丘。小军比丘说:色是我、我所否?受想行识是我、我所否?就这么回答他这么一句话。这意思是说,你看他中毒了,这个圣人阿罗汉中毒的时候,阿罗汉的心没有瞋恨心,心还是无我、无我所的这种圣人的智慧在控制这个身体,所以有毒就像没毒一样。但是把他移到外边去的时候,这个身体就碎了,像糠似的都碎了,有这么一件事情。

  这个经文上还有很多,那个我不说了。我现在说我个人的话,我认为他这个弟弟,他是阿罗汉,他是有神通的阿罗汉,最初他一入定了的时候,那个射箭的人射他,他这个定力的保护你不能伤害他。但是这个蛇又变成了蛇以后,以后又变成小蛇这件事,他弟弟知道了,他就知道这是他哥哥来要命的,因为他有神通,他知道。这个时候,他同意,好!我这个命给你,你要命,我就给你好了。所以这个时候它这个毒下来以后能发生作用,他就死了,有这么一件事。

  我们这里看出来,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力量,这是得阿罗汉的般若波罗蜜,不是这个佛的般若波罗蜜,不能和佛比较,佛的般若波罗蜜那是圆满高深,阿罗汉还要差一点;但是他有这么大的力量。他入的那个定是般若波罗蜜的三昧,不是世间的有漏定。但是他同意了,好!你要杀死我你才快乐,好,我就给你杀死,这个时候这个毒才能发生作用,就杀死他了,会有这件事。

  但是这个时候,死掉了以后,这些佛在世的时候,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富楼那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迦旃延、须菩提尊者,这些大阿罗汉都是有神通。一发生事情,他不须要问,一入定就知道怎么回事情,只有凡夫比丘还是不知道,初果圣人也不行。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就问佛,说这个比丘怎么回事情?这么快就得阿罗汉道,然后还被毒蛇毒死了,怎么回事情呢?

  佛说,在过去世久远的以前,久远以前的时候有个辟支佛,在深山里面修道、修行,后来有这个打猎的人,到深山里打猎,是用个网放在那里,也能捉住禽兽的,或者用箭射什么,总而言之,就是各式各样的情形。这个辟支佛这个圣人,就是不给他方便,这个禽兽一来,他就把它赶跑了,一来就把它赶跑了,这打猎打不到,这个打猎的就恨这个辟支佛,就恨他,就用毒箭来射这个辟支佛。毒箭射了辟支佛,辟支佛就飞到虚空里面,现种种神通。现了种种神通,这个打猎的人一看,哎呀!这是圣人啊,我怎么可以伤害他啊!于是乎给他磕头,向他忏悔,但是辟支佛也入无余涅槃了。但是这个打猎的人就发愿,将来我能遇见这样的圣人来修学,也能够成就这样的圣道,发了这么个愿。所以从那么以后,这个打猎的人,虽然是忏悔了,他生生世世地为毒箭所射而死,都是被毒死的。这个人是谁?就是现在这个小军比丘,这一生他是遇见佛法了,因为以前发过愿,遇见佛法可以得阿罗汉果。可是业力的剩余的力量,还是被杀、被毒箭射死了,还是因毒而死!

  是因毒而死,可是刚才说了,这个阿罗汉还是有无我、无我所的智慧,这个毒对这个身体可以伤害,但是对圣道还是不能伤害的,他不苦、他心里面没有苦恼。不像我们一个针扎得都痛苦得不得了,若是有毒药,这还得了!所以我们就是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关系。这位小军比丘以前有这个善根,现在这个因缘就得了阿罗汉果。所以这上面说,这般若波罗蜜是太好了。

  这前面的文:「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则为有佛」,这就是安慰我们这样的人,我们善根不够,佛在世弘扬佛法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在那里;现在佛已经灭度,到末法时代,我们才遇见佛法,哎呀!我相信佛法,我们这些人,这句话是给我们听的啊,「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则为有佛」。我们常能学习般若波罗蜜,那就是见佛了,就是向佛学习了!所以应该好好学习。

  但是我们若是欢喜坐禅的话,你若欢喜不立文字,我在这儿就是念佛是谁,不许读经!那就是等于是:你不要去亲近佛,等于是这样意思。你若不去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把经放在藏经楼那里,供在那里包起来,不许人看,那就是等于说:不许你见佛闻法,你看这事对不对?这样事你还得要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才知道有这件事。你若不读经的时候,是对嘛!不立文字,经是文字,文字是戏论。我就坐在这里眼睛闭上,如何是我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果你学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去用这句话还是可以,这句话可以修止观还是可以,也可以开悟。如果没有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不行,你怎么样也想不透,怎么叫做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你还是搞不出来什么名堂,什么名堂也搞不出来的,就是空过光阴了!

  所以,我们不要轻视文字,还是从文字这里来学习佛法,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还是这样是一个正轨,是一个成佛之道,这样才是对的。

  复次,世尊!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若有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是人渐渐得入涅槃。世尊!般若波罗蜜为大利益如是,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世尊!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则为有佛。

  「复次,世尊!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若有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是人渐渐得入涅槃」,这是第二科,赞叹般若波罗蜜能远离外边的怖畏,一共有三大段,第一段是法说。

  「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很广大的世界里面,「若有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这个「人、非人」,就是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这个也是人,但是另外又有人想要去恼乱他,是不能得其便,不能得到机会的。「若非人」,就是鬼神,鬼神想要恼乱这个人,也是不能得到机会。这是从外边来恼乱他,是不可能的,所以叫「离外怖畏」。

  「是人渐渐得入涅槃」,涅槃是大安乐处,就是第一义谛,你断了烦恼以后,得了无分别智的时候,就与第一义谛相应了,那叫做「入涅槃」。当然这个入涅槃,唯佛最为圆满、最为高深,其他的得圣道的人,只是一少分。

  「世尊!般若波罗蜜为大利益如是」,这里是稍微结束一下。这个般若波罗蜜为受持、读诵、修学的人得到大利益,像这样子。最大的利益就是「渐渐得入涅槃」,其他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不是大利益,但是也是人所欢喜的。

  「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这也是一种,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在广大的世界中,为一切众生真实的能令他离苦得乐,得无上菩提,所以「能作佛事」。「世尊!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那就是有佛了,我昨天也讲过。

  世尊!譬如无价摩尼珠宝,在所住处,非人不得其便。若男子、女人有热病,以是珠着身上,热病即时除愈。若有风病、若有冷病、若有杂热风冷病,以珠着身上,皆悉除愈。若暗中是珠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珠所住处,其地不寒、不热,时节和适,其处亦无诸余毒螫。若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灭。复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肤翳、盲瞽,以珠示之,即时除愈。若有癞疮恶肿,以珠着身上,病即除愈。复次,世尊!是摩尼珠宝所在水中,水随作一色。若以青物裹着水中,水色则为青。若黄赤白红缥物裹着水中,水随作黄赤白红缥色。如是等种种色物裹着水中,水随作种种色。世尊!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是珠其德如是。尔时,阿难问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摩尼珠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宝?释提桓因语阿难言: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天上宝清净、轻妙,不可以譬喻为比。复次,世尊!是摩尼宝,若着箧中举出育,其功德熏箧故,人皆爱敬。

  「世尊!譬如无价摩尼珠宝,在所住处,非人不得其便」,这底下说譬喻。「譬如无价」的「摩尼珠宝」,其他的宝都还是可以讲价钱的。这个摩尼珠,你不论怎么样,你不能估计它值多少钱的,所以叫做无价,就表示太尊贵了。这样的摩尼珠宝,「在所住处」,它在那个地方。「非人不能得其便」,那个非人的鬼神,他不能在这里活动来恼乱人,不可以;这个珠有这么大的威力。这是离外怖。

  「若男子、女人有热病,以是珠着身上,热病即时除愈」,这底下是说能破内在的烦恼。这个若善男子、善女人,他身体有病了,是什么病呢?就是有热的病,就是火大太多了,「热病」。有了这个病,用这个摩尼珠就是如意珠,着在他身上的时候,这个热病即时就好了,这热病就除掉了,有这么大的力量。这譬喻什么呢?「热病」譬喻我们的贪烦恼,有贪欲的烦恼,就是用热病来譬喻。我们若能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贪烦恼就息灭了,它有这个力量。

  非佛教徒我们或者不说了;我们佛教徒里面,学习了佛法以后,就会反省自己,我有贪烦恼,有贪欲的烦恼;有的人、有的佛教徒,知道自己有贪烦恼,但是并不想把它破掉,不想把贪烦恼灭掉,还继续地放纵自己,叫他有贪烦恼,不想把它灭掉。有的佛教徒感觉到自己有贪烦恼,想要灭掉,但是没有方法,没有方法。有的人知道方法,但是懈怠,也不肯来破除自己的贪烦恼。只有精进的佛教徒,他的觉悟心高一点,他才肯「以是珠着身上」,就是修学般若波罗蜜法门,能灭除自己心里面的贪烦恼。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徒里面,有几个,用数来计算一下,有几个佛教徒,我心里有贪烦恼,要把它灭掉了,能有几个?

  「若有风病、若有冷病、若有杂热风冷病,以珠着身上,皆悉除愈」:这个「若有风病」,地水火风这个风病,风病就是地水火风这个风大这一方面有病,中医说是肝属风,肝属木、木属风;那么就是风大有病。这个风病就譬喻我们的瞋心,愤怒的心情。「若有冷病」,就是寒冷、冷的病,这个譬喻愚痴,愚痴的邪知邪见,不相信因果,这个冷病。「若有杂热风冷病」,就是前面是一个一个说,个别的,这个别的还是有点事情,就是我什么烦恼都有,但是我的贪烦恼重;那就譬喻说有热病,以是珠着身上,热病即时除愈。「风病」是譬喻这个瞋烦恼,这个是说我什么烦恼都有,但是瞋烦恼特别大,是这样意思。这个「冷病」,就是贪烦恼、瞋烦恼也是有,但是不是那么重,是我这个愚痴的烦恼特别重,不明白道理。这是烦恼里面,它是最强的,所以这么样称呼。

  「若有杂热风冷病」,这个人他是贪瞋痴三种烦恼都有,都是那么大,贪烦恼和瞋烦恼和愚痴烦恼对比起来,那个分数都是一样的,这叫等分烦恼。「以珠着身上,皆悉除愈」,若是有这样烦恼病的人,你用般若波罗蜜这个宝珠,在你身口意里面常常学习、常常熏习,不懈怠的用功,所有的烦恼,这一共这四种烦恼:贪分、瞋分、愚痴分、等分,「皆悉除愈」,就都能够灭掉了。灭掉了这三种烦恼就见到真理了,那就是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了。

  「若暗中是珠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若暗中是珠能令明」,就是没有光明的时候,就是也没有太阳光、也没有月光、也没有灯光,日、月、灯这些光明都没有,是个黑暗的境界。「是珠能令明」,你若有这个如意宝珠的话,这个如意宝珠能给你放光明,你看这个如意珠有这么大的力量。「若暗中是珠能令明」,这个「暗中能令明」,其实这个暗也就是前面那个有贪、瞋、痴、等分烦恼,也都是黑暗,就是没有智慧的光明了。

  前边是横说的,这里是竖说的,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色界的众生、无色界的众生,都是在黑暗中生活的;「是珠能令明」:是如意珠,这个般若波罗蜜能令你得大智慧,破除烦恼的暗。

  「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珠所住处,其地不寒、不热」,前面这个热和寒说过,前面说冷,但是这里没有说这个风,这就是合说。前面是一个一个多数的说,现在是合起来。「热时能令凉」:这个「热」,前面是贪烦恼譬喻热,那把瞋心也放在一块,就合起来名之为「热」。这个「寒」,前面是说冷,「寒时能令温」:寒时这里就譬喻无明、愚痴,但是也加上懈怠、放逸、不恭敬佛法,也叫做「寒」,这样意思。「能令温」,就是不寒,就是破除去这样的烦恼了,所以就叫做「温」。破除热烦恼,破除贪、瞋就叫做「凉」,清凉自在。

  「珠所住处,其地不寒、不热,时节和适」:这个摩尼宝珠所在的地方,那个地方也不寒冷、也不热,就是般若波罗蜜在你的心里面住的话,你心里面就没有那贪瞋的热,和懈怠、无明、放逸、不恭敬的寒都没有了。「时节和适」,这时候你的身口意就和智慧和真理都是合适的,而不是矛盾的,没有这些事情。

  「其处亦无诸余毒螫」:那个珠所住处那个地方,也没有其他的毒来伤害你,或者是有毒蛇之类的毒虫来伤害你。

  「若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灭」,说若是这个男人、女人,这个地方没有加「善」,没有加这个善字。这个「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譬如说佛在世的时候,鸯掘摩罗这个人,他的瞋心特别大;譬如佛的弟弟孙陀罗难陀,他的欲心特别大,那就是为毒蛇所螫了。「以珠示之,毒即除灭」,那么以般若波罗蜜来开导他,他若肯接受、能学习,那就能得成圣道,这些烦恼就都没有了。这是个别的说断烦恼的事情。

  「复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肤翳、盲瞽,以珠示之,即时除愈」,这底下,这个说到眼痛,其实也应该包括前面那个寒病、风病、热病、冷病也包括在内;但是还特别说出来,就表示我们这个眼睛是我们的六根里面是最重要的部分,眼睛特别痛。或者是「肤翳」,肤翳那个表皮,翳就是有遮盖,有翳。这个「盲」就是看不见了,也可能眼睛不感觉有肤翳,但是眼睛痛;现在说「盲」那就是完全看不见了。这个「瞽」,就表示那个眼睛外面蒙上了一层,就像一个鼓似的,也就是看不见了,这样意思。这是说眼睛的毛病的各种相貌。「以珠示之,即时除愈」,你若用般若波罗蜜来开示他,这个眼病就好了。这是说用这个如意宝珠来示这个人,如意宝珠有这个力量,能令你的眼痛、肤翳、盲瞽都取消了,能令你眼睛正常没有病痛,即时除愈。若是学习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这个力量,能令你眼睛没有病,你可以试一试。你就常受持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试一试,看有没有这个作用。

  「若有癞疮恶肿,以珠着身上,病即除愈」。「若有癞病」,这个癞病,《论语》上孔夫子那个学生伯牛有疾,他可能就是一种癞病,或者就说是痲疯病这一类的病,这种病。「疮」,各式各样的疮。还有「恶肿」,肿瘤这一类的东西。「以珠着身上,病即除愈」,你若能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也能把这个病都能消除,也能治好,有这个事情。在《高僧传》里面倒是有说这种事情的。

  「复次,世尊!是摩尼珠宝所在水中,水随作一色」,这个摩尼珠,它在这个水里面,这个水就随顺这个珠,就成就了那样的颜色;这句话是总说,这句话是标出来,底下就说出来。「若以青物裹着水中」,若以青色的物,「裹着」,裹这个如意珠放在水里面,「水色则为青」,水的颜色就是青的颜色了。若黄色、赤色、白色、红色缥物裹着水中,「缥」是什么色呢?是淡青色,就是天空的那个颜色,叫缥色。这么多颜色的东西,每一种颜色,你用它裹着这个如意珠,「水随作黄赤白红缥色」。这底下,「如是等种种色物裹着水中,水随作种种色」,这可见这个如意珠有这种力量。

  那么在佛法里面修行人来说,你有般若波罗蜜,也能随顺你,你能得定、你能得八背舍、八解脱,乃至能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也能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佛地,它能随顺你的修行的力量,能得到这么多、这么多的功德。

  「世尊!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若是这里面这个流水这个水,这个池子里面的水都污浊了,你若是用这个如意珠放在水里面,「水即为清」,这个水就清了,水就不浊了。这表示说,我们内心若是不清净,这是总结前面的烦恼;内心里面有烦恼,这心就不清净了。若以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放在你的心里面,你能受持、读诵、正忆念,那么你心就逐渐地就清净,没有烦恼了。「是珠其德如是」,这个如意珠的力量有这么大,那么那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有这样力量。

  我头些日子,同人谈话也讲了四句话,「半亩方塘一剑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去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四句话是朱熹作的。这四句话若用在这上也是合的,就是「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问去那得清如许」,问一问,你这条溪水,这个水池里面的水,这个塘里面的水,为什么那么清净呢?「唯有源头活水来」,有活水流来,所以这个水是清净的。那就是有般若波罗蜜的水,所以你心清净,这么样是合、是相合的。

  「尔时,阿难问释提桓因」说:「憍尸迦!是摩尼珠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宝?」这底下问,这个摩尼珠有这么大的功德,它是天上的宝贝呢?是人间的宝贝?这是问这个宝珠的来源。「释提桓因语阿难言: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天上有这个宝,阎浮提人也有这个宝。「但功德相少」,阎浮提的人间的宝,人间虽然也有摩尼珠宝,但是它的功德相没有这么多,没有天上的多,「不具足」,不具足这么多的功效。「天上宝清净、轻妙」,天上的如意珠特别的清净,而且轻而还妙。「不可以譬喻为比」,没有譬喻能譬喻来的,它的那个微妙的境界太高了。

  这个摩尼珠是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释提桓因,他手里拿那个金刚杵和阿修罗作战的时候,这个金刚杵断了、碎了,落到阎浮提来,变成如意珠,这是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是在那个龙的脑里面有如意珠,在那里有如意珠。第三个说法,是过去佛的舍利,佛法完全灭亡了的时候,这个佛的舍利就变成如意珠,有福德的人就得到了。第四个原因,总的来说,就是我们世界上有大福德人,他就会有如意珠,就是福德的业力所招感的。就像这个造罪的人到地狱去,地狱里面有很多很多令人苦恼的一切器具,那个器具谁造的?也没有人造啊,就是他的业力、自己业力创造的,是这么回事。那么苦恼的器具是众生的业力创造的;那个安乐的东西,像摩尼珠也是,也是人的业力创造的,你若有那个福德,你就可以得到了。

  这地方加以分别呢,天上的如意珠清净微妙,「不可以譬喻为比」,世间上的,我们人世间的如意珠,不能比,比不上的。

  「复次,世尊!是摩尼宝,若着箧中举出,其功德熏箧故,人皆爱敬」,这个摩尼宝珠若放在一个盒子里边,然后把它从盒子里面拿出来,「其功德熏箧故」,这个摩尼珠的功德熏习了这个盒子故,「人皆爱敬」,人都欢喜这个盒子。虽然没有摩尼珠了,还是欢喜这个盒的。

  如是,世尊!在所处有书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无众恼之患,亦如摩尼宝所著处,则无众难。世尊!佛般涅槃后,舍利得供养,皆是般若波罗蜜力,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法相、法住、法位、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一切种智,是诸功德力。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是佛舍利,一切智、一切种智、大慈、大悲,断一切结使及习,常舍行,不错谬法等诸佛功德住处。以是故,舍利得供养。世尊!舍利是诸功德宝,波罗蜜住处,不垢不净波罗蜜住处,不生不灭波罗蜜,不入不出波罗蜜,不增不损波罗蜜,不来不去不住波罗蜜。是佛舍利,是诸法相波罗蜜住处,以是诸法相波罗蜜熏修故,舍利得供养。

  「如是,世尊!在所处有书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无众恼之患」,这底下是合法了。这摩尼珠是这样子,现在般若波罗蜜也是这样子,但是比摩尼珠更好了。「在所处」,在什么地方,「所」就是处所,在各处、任何地方。有书写般若波罗蜜经卷的,这个地方就没有众恼之患,很多的苦恼的事情都没有。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威力能达到这么个程度。「亦如摩尼宝所著处,则无众难」,这众难也没有,一切的苦难都没有。

  「世尊!佛般涅槃后,舍利得供养,皆是般若波罗蜜力」,这还是又归到这里来。「佛般涅槃后」,这个「般」,中国话就是「入」,佛入涅槃以后,「舍利得供养」,佛这个身体火化了,变成碎身的舍利,它就能得到天人的恭敬供养,为什么能呢?「皆是般若波罗蜜力」,是因为佛修学般若波罗蜜成功了的关系,有这个力量。同时也是「禅波罗蜜」的力量,佛也成就了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这个精进波罗蜜、忍波罗蜜、戒波罗蜜、檀波罗蜜,也是这些功德的力量,舍利得供养。

  「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就是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观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一共有十八空,这也是十八空的熏习的力量。「四念处」,或者佛弟子修学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熏习这个力量,所以舍利得供养。乃至佛有不共于一切圣人的特别的功德,「十八不共法」的功德的熏习的力量,所以得供养。也是佛成就了「一切智」,一切智的熏习的力量,舍利得供养。

  也是「法相、法住、法位、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一切种智,是诸功德力」。这个「法相」怎么讲?这个「相」是形相,善法也有相、恶法也有相、不善不恶法也有相,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乃至众生法、心法、佛法,它都叫「相」。在这么多的相里面,都能够觉悟到第一义谛,那就叫做「法相」。但是我们没那个智慧就不行,就不明白。「法住」,这个「法住」怎么讲呢?就是这个第一义谛假藉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出来;不颠倒的文字,那只有佛能有这种力量,就是恰到好处。他用这样的语言文句,能表达诸法实相的道理,这是佛的大智慧境界,所以叫做「法住」。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