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9
是菩萨摩诃萨超越无量劫,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常行般若波罗蜜,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
「是菩萨摩诃萨超越无量劫,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能勤精进的观察、筹量、思惟这个般若法门,这个菩萨他又能够超越很多的劫,超越很多的劫就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无上菩提就相近了,就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要成佛了,是这样意思。
「何况常行般若波罗蜜」,何况这个人,他能够不只是一念,他长时期的修行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法门。那就「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他修行这个般若波罗蜜法门,这样观察思惟筹量,就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应、相随顺的,他不违背。这个意思就表示不是声闻,不是小乘人,不是那个小乘人。你学习、你读《阿含经》,他也能修无我观,也有般若的气氛,也是的;但是他没有发大悲心,那就不行,那就不能够「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就不能。他只是得阿罗汉果就停下来了,然后就入无余涅槃了。
我们有的时候读《阿含经》,还有看其他的一些经,我们容易有一些误会。什么误会呢?舍利弗尊者也好、摩诃迦旃延也好,这些很多的大阿罗汉,都是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那么这不就是菩萨吗?怎么能说他们是小乘呢?我们通常说阿罗汉是小乘,这个菩萨和佛是大乘;那么这就是不对了,阿罗汉就是菩萨嘛!他也是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嘛!怎么能说他是小乘呢?这是个误会。说阿罗汉是小乘,从什么地方说的呢?从他这一生寿命尽了、入无余涅槃说的。他入无余涅槃了,入无余涅槃以后,他就休息了,他没有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身体了;没有这个身体,就不能和世间上的人接触了,世间人你有求于他,不能有感应了,那么就是他不度众生了啊!
那么菩萨呢?菩萨是不入无余涅槃的。我们读《华严经》的〈十地品〉,那个第八地菩萨有想要入无余涅槃,十方诸佛来警告他:「你不可以入无余涅槃,你还有很多功德没成就呢!你最初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你要得无上菩提、要广度众生的,现在这个愿还没有成就,你怎么可以违背你最初发的愿,要入涅槃呢?」《华严经‧十地品》第八地菩萨有这样的问题,这就看出来菩萨不入无余涅槃。不入无余涅槃,继续的亲近十方无量诸佛,听佛说法。这第八地菩萨的神通广大,他同时还能在众生的世界广度众生的。他这样做,他无量无边的功德圆满的时候,得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就继续的广度众生。我们应该要……,假设你若想做大法师的话,的确是应该广学,要读读《大般涅槃经》,也说到这些事。
所以,他尽未来际广度众生,不入无余涅槃,他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得无上菩提,所以他这个车是大的,能够运很多很多的众生到涅槃那里去。你阿罗汉虽然也度众生,你就是这几年嘛!假设你是二十岁得阿罗汉,你活一百岁,就是八十年度众生。这八十年完了,入无余涅槃,就停下来了嘛!你怎么能和菩萨无量劫无量劫的度众生度化的多呢?所以说阿罗汉是小车,菩萨、佛是大车是对的,我感觉完全是对的!一点也没有说错。不过,若是读《法华经》来说,那也不必执着,因为阿罗汉也还能发无上菩提心的,那么也是菩萨了,这是回小向大了,就是所以不要回大向小就好了。
所以,这上面说「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这是因为发了无上菩提心了,所以他是与无上菩提是相应的。如果没有发无上菩提心,当然修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听闻这个法门去修行,也可以得阿罗汉果的,那就是因为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关系。所以这里面说「何况常行般若波罗蜜,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呢?功德是更大了啊!
须菩提!譬如多淫欲人,与端正净洁女人共期,此女人限碍,不得时往。于须菩提意云何?是人所念,为在何处?」
「须菩提!譬如多淫欲人,与端正净洁女人共期」,这底下说一个譬喻。佛又招呼须菩提尊者说:譬如一个多淫欲的人。虽然欲界的凡夫都有欲,但是也有人欲心轻、也有人欲心重,现在只是约欲心重的人说,多淫欲的人说。「与端正净洁的女人共期」,大家共同的有个约会,约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面。「此女人限碍」,这个女人约会好了,到时候有障碍。「不得时往」,不能按照时间去见那个男人。「于须菩提意云何?是人所念为在何处?」说那个男人他心里面所想念什么呢?他想念什么呢?
「世尊!是人念念常在彼女人所。
常想念那个女人。他怎么想念法呢?
恒作是念,忆想当来与共坐卧欢乐。」
「恒作是念,忆想当来」,他就想念:这个人应该来呀,「与共坐卧欢乐」。
「须菩提!是人一日一夜为有几念生?」
说这个人在一日一夜,那么应该是二十四小时。他心里面想念那个女人,这个念,想了又想、想了又想,一共有多少念头生起来呢?
须菩提言:「世尊!是人一日一夜其念甚多甚多!」
须菩提说:「世尊!是人一日一夜,其念甚多甚多!」很多很多的,不断地在想念。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念般若波罗蜜,如般若波罗蜜中说,行是道,一念顷超越劫数,亦如彼人一日一夜心念之数。
这样说,「佛告须菩提」说,那个菩萨他念般若波罗蜜,他心里面观察、筹量、思惟,那么是契合般若波罗蜜中说的法的,他不断地修行这个般若法门,「行是道」。「一念顷」,时间很短促,就能超越的那个劫的数目,「亦如彼人一日一夜心念之数」,能超越那么多的劫。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远离众罪,所谓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罪。
这个菩萨能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他能够……前面说是得无量无边阿僧祇福德,这里说能远离很多很多的罪过,也等于是灭除很多很多的罪过。什么罪过呢?「所谓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罪过,是凡是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相顺的,那都是罪过,都是罪过的意思。
我昨天说,与般若波罗蜜不相应,没有栽培佛法的般若的善根,只是去栽培一些世间的善根,栽培世间的善法,我们说它是善法。说是善法,在这里来说呢,就是「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罪」,其实这是罪业。因为你离了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时候,做世间善法,其实离三恶道不太远。做世间善法,是善,和做三恶道的罪,善恶是相对的;但是,这个善没有般若波罗蜜相应的时候,和那个罪相差不多,相差不多的呀!相差的不是很多。所以,般若波罗蜜的确是非常的重要了,非常重要了!
所以,我们出家人既然是出了家,应该修学般若波罗蜜善根相应的善根功德,应该是这样才对!不然的话,就是有一点冤枉了。做了世间的功德,当然这里面也有一点事情,那就是能有一点保护佛法的作用。因为世间上的人,不相信佛教的人:「看你们佛教就是自己修行,对于社会上一点也没有什么贡献,你们是个寄生虫,所以这个都是迷信,要去消灭你们」。我们若是做了一点世间上的善法,对社会上有一点贡献,「喔!佛教是对于社会还是有利益的,不是寄生虫。」那可以这样做,有这么一点作用。若这样说呢,就是对于佛法有护持的作用,是这样子。
但是,若从另一立场来说呢,假设我们出家人不做世间的社会事业,不做!我们就专心的修四念处,我看能得圣道!专心修四念处的话,你照《阿含经》修行也好、你照《般若经》修行也好、你照《华严经》、照《法华经》去修行也好,我看能得无生法忍!就像做其他的事情那么努力的话,不要说加倍,你就用同样的那么多的精神修四念处,我看能得圣道,不要说现在是末法,不要说这种话。能得了圣道,你有了圣道的时候,他敢说你是寄生虫吗?我相信他不敢说!
你看,佛在世的时候那些阿罗汉,平常没有事的时候,他也不表示什么;有需要的时候,他也会现神通的嘛!他也会有很多很多的表示的呀!那谁说佛法是迷信?谁敢说这个话?不敢说的!我们读《阿含经》也好,读这些大乘经论也好,佛固然也说到发慈悲心、爱护众生;但是对出家人,应该重视修学圣道,我看是应该这样说。不过,现在话还是说回来,就好了,做慈善事业也是好,还是这么说吧!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所得善根功德,假令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功德犹亦不减;于余残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千亿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前面是解释三种称叹的一个原因,因为这样关系,所以菩萨成就大功德,无量无边功德。这底下,就是再详细地说功德殊胜,说这个话。
功德殊胜这底下分两段。第一段,他自己的功德,来赞叹他自己的功德广大。第二段,举出来不同的功德,来显示这般若法门功德的殊胜,是这样意思。现在这里面再说这个自分功德,说他自己的功德的广大,不是和别人来比较,只是说他的功德广大。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他修行这般若的法门。「一日所得善根功德」,不要说是多少年,不要那么说;就是一天,这一天他能够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能观察、筹量、思惟:诸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道理的话,那么他所得到的功德有多大呢?
现在说一个譬喻,「假令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功德」,这句话这么说:就是他所得的功德里面,你把它取出来一部份功德。这一日所得善根功德,取出来一部份功德。这一部份功德,假设若是有形相的话,可以「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就是这么多。取出这么多功德,这一日所得善根功德,已经取出来这么多了,看上去还没减少,看上去还没减少。
「于余残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千亿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那么取出来的「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这个功德,这个功德,和那个余残的、剩余的那个功德来对比的话,「百分不及一分」。这「百分不及一」,这底下这句话,我用两个方式来解释:就是那个余残的功德分成一百分,那么「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和那个百分之一分相比,还是不及,还不能比,可以这么样解释;或者说就是「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功德,这个算一分,增加了一百分,百分还不如那个余残的功德,百分还不如那个余残功德的一分。
底下也是一样,「千分、千亿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也还是不能显示出来那一日所得善根功德的多,是这么意思。这个「算数」,前面这个「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于余残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千亿万分」,也不及一分,就是算数,用算数来算;或者是用譬喻,用譬喻呢,譬如说是一个身体特别强壮的人,和一个身体特别软弱的人,这个软弱的人和那个特别强壮的人是比不来的,也可以这样作譬喻。「譬喻所不能及」,也还不能表示出来行般若波罗蜜一日所得善根功德的那么多。究竟有多少?还是说不上来。这表示这样修学般若法门,功德太大了!
我们若读全部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不得了!学习般若法门的功德太大了!太大,是其中有一样事,我说一说,就是释提桓因给你做大护法,有这种事情。我们若在人间,有一个有力量的人来做护法,心情已经很欢喜了,何况释提桓因呢?那上面所说那个功德是太多了!当然这是一种勉励人要修学般若法门,应该这样用功才好。
现在有问题要回答。
问:可否不要打香板,因为会影响其他打坐的人。
答:对的,这话说得有道理。
现在的打香板,本来是不打香板的,我当天说了,这拿着香板只是走一走,是个形式而已,不打的。现在打香板,是那个人是受请而打的,是这么回事;不是拿香板要打人,不是这个意思。是那一个修行人,他要求拿香板那个人去打他的,打他香板的。不是拿香板主动要打人,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你说呀,你说:「不要打香板。」这个话有点儿不合事实,因为他请求打的。他请求打,那么你应该说:「你们不要请求打香板。」你应该这么说,应该这么说才对。
这个,我们不必咬文嚼字。这个事,我们再研究研究怎么办法。
如果自己的昏沉重,那么要求打香板,警策一下,头部会清醒一点。清醒一点,你静坐的时候就可以用功了,修奢摩他也好、修毗钵舍那也好,就可以用功了。这就是这个打香板呢,对那个人的修行有帮助。
这一位是法师哦!要求不要打香板。那就是若不打呢,对他没有帮助,就是不要帮助他,也等于是这个意思,你就不要帮助他。那么他在昏沉的时候,也不能修奢摩他、也不能修毗钵舍那,有这个困难。打了香板,就有多少帮助,是有这个好处。
你现在说:「不要打,怕影响别的修行的人。」对别人修行也可能有影响,譬如他用功很相应,你忽然打香板,有声音惊动他,他就感觉到有一点妨碍。但是,现在打不打香板先放下。我和这个船(传?)宏……是法师哦?我和你说一个道理。譬如说这个人用功很相应,他修奢摩他也好、修毗钵舍那也好,忽然间有一个声音的时候,这里面有一个作用:就是如果你是修奢摩他的时候,你感觉到打扰了,你这时候可以说:「我不要动。我听见声音了,我心还不要分别,还是寂然不动。还是寂然不动,但是,我感觉到既然提出这个意见,那就是有一点妨碍了。」有一点妨碍了呢,你现在不妨假借这个声音的妨碍,你坚强自己,心里不要动,也等于是考验你一下。那么,你也可以等于是打你的香板了,你也是进步了一下,也有可能。
有一个成话说「刀以磨利,梅以寒香」,这个刀钝了,在磨石上磨一磨,愈磨它就利了。说是你用功修行的时候,有这些不如意的境界出现的时候,你就用你的修行的正念来应付,就能够帮助你的正念的进步的,也有这种作用的。
所以如果你修这个毗钵舍那,你现在就观察这个打香板的声音是缘起自性空的,这就是不妨碍你的观察,还照样可以观察,那么也应该对这个用功的人有帮助。
这个问题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用功修行的人,不要要求外面的境界完全如我意。我这样说这话,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法?不要求外面的人如我意,不这么要求。就是我们看佛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看佛的意思,这个修行人完全在自己这一方面来调整一下;外面的境界,我不动,不动。说是他现在要对我有所伤害什么的,我本身要加强我的修行的力量。当然,也不能说百分之百都这样,但是尽量是这样子。
如果这样的话,这个打香板,不妨还继续这样,不要说不打,我看这样好不好?如果说真是不打,那些打瞌睡重的人,他这一支香就空过了,不是也很可惜?是不是?所以,「你打香板,你躭误了、影响了我的修行。」但你把这一念心转变过来,你就说不影响,你心里面转变一下:「我照样可以奢摩他,我不动!」那么也就可以不动,照样可以修毗钵舍那,也不耽误你,而对那一个人有点儿帮助,不是也很好吗?是不是?
那么我就解释到这里。若是有不同的想法,可以再提出来,我们再讨论。我们不要说……我这里我不想独裁,我不想这样子,可以再讨论。
这个不出声的香板,不出声的香板也是可以。我们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看,那上告诉这个大家坐禅的时候,有打瞌睡的办法。他是弄一个球,弄一个毛线的球。你打瞌睡的时候,他这球丢在你的怀里头,丢在怀里,你就会醒了。醒了的时候,你这时候不能再打瞌睡,你要拿着这个球,看别人谁打瞌睡,你就把球给他。有这个办法。
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弄一个……。打瞌睡如果重的话,弄一个那叫「禅镇」,大概是用木板做的,有个线,大概是挂在头上……怎么地,你若一打瞌睡,它就掉下来。他用那个办法,倒不是打香板。但是,后来逐渐地、逐渐地也就是有打香板的这个规定。
这样说,打香板有声音也有个好处。你知道有什么好处?因为打他一个人,那个声音传到别的人,别的人也受到警诫了,也精神好一点。若没有声音,就不行了。所以有声音,也有好处。
有的时候,如果你真是……。你像我们现在这个禅堂,因为有地毯,就有一点不一样。如果五十年前,中国大陆的禅堂,它那是砖地。砖地打站板的时候,这维那打站板的时候,那班首知事都有拿着香板,这香板一齐落地,一齐落地这个声音不得了!反倒使令人有不同的感觉。使令这修行人啊,有不同的感觉啊!所以,有可能一刺激就开悟了,也有可能的,就开悟了。
所以有打香板,现在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班首师父拿着香板,也不出现那个境界,只有这个打瞌睡的出来个声音,出来声音。我感觉这个打香板的人,今天是第四天了,打得熟了一点,所以声音大了一点;一开始那个声音还不大。
所以,我想还是要保留这个声音,听一听,可能你在那儿静静的,在奢摩他,如果你参念佛是谁也好嘛!忽然间有个声音,你忽然间也可能会开悟了呢?不是也好嘛!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