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二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6日
来源:   作者:韩清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二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一

  丙十一、菩萨地3 丁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声闻地等决择。菩萨地决择,我今当说。

  丁二、依品决择15 戊一、种性品

  谓如成立声闻种性,当知成立菩萨种性,亦复如是。

  戊二、发心品2 己一、种类2 庚一、辨十发心3 辛一、标

  复次,有十发心。

  辛二、列

  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决定发心、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清净发心、羸劣发心、强盛发心、未成果发心、已成果发心。

  辛三、释10 壬一、世俗受发心

  世俗受发心者,谓诸菩萨未入菩萨正性离生所有发心。

  壬二、得法性发心

  得法性发心者,谓诸菩萨已入菩萨正性离生,及回向菩提诸声闻等所有发心。

  回向菩提诸声闻等者:有余依无余依决择中说: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陵本八十卷二十四页6157)由是当知,彼诸声闻皆已证入正性离生,是故名得法性发心。

  壬三、不决定发心

  不决定发心者,谓非彼种性,设彼种性复退还法所有发心。

  壬四、决定发心

  与此相违,当知名为决定发心。

  壬五、不清净发心

  不清净发心者,谓如有一,或随他转、或被陵逼不揆不量、或怖王难、或怖贼难、或怖鬼难、或怖退转、或为活命、或为利养恭敬因缘、或复矫诳。如是等类而发心者,当知皆名不清净发心。

  壬六、清净发心

  与此相违而发心者,名清净发心。

  壬七、羸劣发心

  羸劣发心者,谓如有一已发心菩萨,贪瞋痴缠所蔽伏故,舍于正行,处于邪行。

  壬八、强盛发心

  与此相违,名强盛发心。

  壬九、未成果发心

  未成果发心者,谓从胜解行地乃至第十地所有发心。

  壬十、已成果发心

  已成果发心者,谓如来地所有发心。如世尊言:我已解脱难行之行,我于一切难行之行极善解脱,自正愿满,亦令于他趣证菩提。

  庚二、略不说余

  此十发心,几染污、几不染污等广决择文,更不复现。

  己二、随护2 庚一、标

  复次,有四种心,菩萨应当恒常随护。

  庚二、列

  一、闻思所成心,二、悲心,三、资粮心,四、修所成心。

  戊三、自他利品2 己一、正行邪行别2 庚一、正行2 辛一、辨九正行3 壬一、标

  复次,菩萨有九正行,依于自义及与他义。

  依于自义及与他义者:本地分自他利品中说:自利利他略有十种。一、纯自利利他,二、共自利利他,三、利益种类自利利他,四、安乐种类自利利他,五、因摄自利利他,六、果摄自利利他,七、此世自利利他,八、他世自利利他,九、毕竟自利利他,十、不毕竟自利利他。如彼广释应知。(陵本三十五卷十七页2883)

  壬二、列

  一、于生死正行,二、于有情正行,三、于自体[1]正行,四、于诸欲正行,五、于身语意业正行,六、于不应损恼有情正行,七、于无间修善法正行,八、于内心奢摩他正行,九、于增上慧法毗钵舍那正行。

  壬三、释9 癸一、于生死

  云何菩萨于生死中行于正行?谓如病者于所有病、于辛苦药[2]。

  癸二、于有情

  云何菩萨于诸有情行于正行?谓如良医于有病者。

  癸三、于自体

  云何菩萨于自体上行于正行?谓如善巧家长于未成就幼童。

  谓如善巧家长于未成就幼童者:谓常随逐守护故,随学造作身语业故。义如本地分意地中说。(陵本二卷五页125)

  癸四、于诸欲

  云何菩萨于诸欲中行于正行?谓如商主行于商路于诸财货。

  癸五、于三业

  云何菩萨于身语意业行于正行?谓如浣染衣者于诸衣服。

  癸六、于不恼他

  云何菩萨于不应损恼有情行于正行?谓如慈父于己[3]膝上放失便利婴孩小儿。

  癸七、于修善法

  云何菩萨于无间修诸善法中行于正行?谓如求火者施功于燧。

  癸八、于奢摩他

  云何菩萨于内心奢摩他中行于正行?谓如其主于能致财可委付者。

  癸九、于毗钵舍那

  云何菩萨于增上慧法毗钵舍那中行于正行?谓如善幻者于诸幻事。

  辛二、略不说余

  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庚二、邪行3 辛一、标

  复次,若于五种有情众中起邪行时,说名无哀、无愍、无有伤叹。

  辛二、列

  一、于乞求者,二、于危厄者,三、于有恩者,四、于乐乐者,五、于乐法者。

  辛三、释2 壬一、释有情众5 癸一、乞求

  言乞求者,略有五种。一、求饮食,二、求衣服,三、求房舍,四、求病缘医药资具,五、求救护。

  癸二、危厄

  其危厄者,亦有五种。一、住艰乏者,二、住迷乱者,三、来归依者,四、相投委者,五、来拜觐者。

  癸三、有恩

  其有恩者,亦有五种。一、母,二、父,三、妻子,四、奴婢仆使,五、朋友兄弟亲属宰官。

  其有恩者亦有五种等者:此中有恩,谓所摄受应知。

  癸四、乐乐

  其乐乐者,亦有五种。一、爱乐事业兴盛乐,二、爱乐事业兴盛不乖离乐,三、爱乐时节变异苦远离乐,四、爱乐解疲倦乐,五、爱乐求升进乐。

  癸五、乐法

  其乐法者,亦有五种。一、乐说正法,二、乐受持读诵,三、乐论议决择,四、乐教授教诫,五、乐法随法行。

  壬二、释其邪行

  此中邪行者,谓于是中,或作加行故、或不作加行故、或不饶益加行故、或中庸加行故,应知其相。

  己二、不堪任堪任别2 庚一、辨不堪任4 辛一、标

  复次,于有情中,有五种不堪任性。若诸有情成就此者,诸佛如来尚难化度,况诸菩萨,或复余者。诸佛如来虽欲于彼作义利乐,然彼不能领受所作义利乐事,又于所作能为障碍;况诸菩萨,或复余者。

  辛二、征

  何等为五?

  辛三、列

  一、于清净无堪任性,二、于加行无堪任性,三、于彼果成办无堪任性,四、于加行及彼果成办无堪任性,五、于摄受饶益无堪任性。

  辛四、释5 壬一、于清净

  于清净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本性无有般涅槃法。

  壬二、于加行

  于加行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续已熟,

  同般涅槃法相续已熟者:谓具涅槃种姓,及于现法中堪能趣入正性离生,是名相续已熟。

  于此无间,造作积集能障正加行业。由此因缘,于现法中,无有堪能修正方便。

  无有堪能修正方便者:谓无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故。

  壬三、于彼果成办

  于彼果成办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续未熟,不作不集能障正加行业。由此因缘,无有功能成办彼果。

  壬四、于加行及彼果成办

  于加行及彼果成办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续未熟,于此无间,造作积集能障正加行业。由此因缘,俱无堪能。

  壬五、于摄受饶益

  于摄受饶益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于此无间,造作积集能感定受贫穷匮乏苦恼之业。由此因缘,于现法中,无有堪能令彼巨富无匮安乐。

  谓如有一于此无间等者:此中有情,通说有种姓及无种姓。谓于此法中,若造能感贫穷匮乏苦恼之业,定受彼果,无有堪能令彼巨富无匮安乐故。

  庚二、翻例堪任

  与此相违,当知五种有堪任性。

  戊四、真实义品3 己一、五事2 庚一、略标

  复次,若欲了知真实义者,当先了知略有五事。

  庚二、别辨2 辛一、初颂摄2 壬一、颂列

  嗢柁南曰:

  总举别分别 有实世俗事 若生若异等 相行等色等

  壬二、长行释11 癸一、总举

  云何五事?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

  癸二、别分别5 子一、相

  何等为相?谓若略说,所有言谈安足处事。

  何等为相等者:谓若是处能为假说所依,是名言谈安足处事。此是分别所行境界,是故名相。

  子二、名

  何等为名?谓即于相所有增语。

  子三、分别

  何等为分别?谓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

  子四、真如

  何等为真如?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

  子五、正智4 丑一、征

  何等为正智?

  丑二、标

  谓略有二种。

  丑三、列

  一、唯出世间正智,二、世间出世间正智。

  丑四、释2 寅一、唯出世间2 卯一、征

  何等名为唯出世间正智?

  卯二、释2 辰一、通达真如

  谓由此故,声闻、独觉、诸菩萨等通达真如。

  辰二、净所知障

  又由此故,彼诸菩萨于五明处善修方便,多住如是一切遍行真如智故,速证圆满所知障净。

  遍行真如智者:谓七真如遍行一切法中,是名遍行真如。一、流转真如,二、实相真如,三、唯识真如,四、安立真如,五、邪行真如,六、清净真如,七、正行真如。显扬论说七种真如作意,如彼别释应知。(显扬论三卷八页31,493b)

  寅二、世间出世间2 卯一、征

  何等名为世间出世间正智?

  卯二、释3 辰一、辨差别2 巳一、声闻独觉

  谓声闻、独觉以初正智通达真如已,由此后所得世间出世间正智,于诸安立谛中,令心厌怖三界过患,爱味三界寂静。

  巳二、菩萨

  又由多分安住此故,速证圆满烦恼障净。

  又由多分安住此故等者:此说菩萨应知。谓彼多住如是世间出世间正智,速得圆满烦恼障净。

  辰二、释得名

  又即此智,未曾得义,名出世间;缘言说相为境界义,亦名世间;是故说为世间出世间。

  辰三、举佛说2 巳一、标意

  世尊依此密意,说如是言:我说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有世间出世间智。

  巳二、释相

  若分别所摄智,唯名为世间;初正智所摄智,唯名出世间;第二正智所摄智,通名世间出世间。

  癸三、辨有无2 子一、初三事2 丑一、举相2 寅一、总问答

  问:相当言有耶?当言无耶?答:当言是有。

  寅二、别问答3 卯一、依假立自性差别

  问:为如自性、差别假立故立,如是当言有耶?答:如是当言无。

  卯二、依分别所行2 辰一、问

  问:为如分别所行境,如是当言有耶?

  辰二、答2 巳一、标有

  答:如是当言有。

  巳二、释因

  如是菩萨于相有性得善巧故,于诸相中善记为有、善记为无、善记为亦有亦无、善记为非有非无。彼由如是善记别故,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行于中道,善说法界。

  卯三、依言说离言说义2 辰一、问

  问:此相为以言说义当言是有?为以离言说义当言是有?

  辰二、答3 巳一、标

  答:俱由二义当言是有。

  巳二、征

  何以故?

  巳三、释

  若如语言安立足处,如是以言说义当言是有;若如自性、差别假立不成就义,如是以离言说义当言是有。

  丑二、例名等

  如相,名、分别亦尔。

  如相名分别亦尔者:谓名、分别言有言无,如相应知。

  子二、后二事

  问:真如、正智当言有耶?当言无耶?答:当言是有。

  癸四、辨实假5 子一、相2 丑一、问

  问:相当言实有,当言假有?

  丑二、答2 寅一、标二差别

  答:实有行中当言实有,假有行中当言假有。

  寅二、例所依行

  有相诸行亦有二种。

  有相诸行亦有二种者:谓有相行亦通二种。色、心、心所是实有法,不相应行是假有法。

  子二、名

  问:名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假有,唯于相中假施设故。

  子三、分别

  问:分别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二种俱有。

  二种俱有者:如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中,于善、不善、无记诸法分别假实应知。(陵本五十五卷五页4407)

  子四、真如

  问:真如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实有,胜义摄故。

  子五、正智2 丑一、问

  问:正智当言实有,当言假有?

  丑二、答2 寅一、标俱有

  答:当言俱有。

  寅二、释二种

  此中智是实有;若智眷属诸心心所亦名为智,说之为假;故有二种。

  癸五、辨世俗胜义5 子一、相2 丑一、问

  问:相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

  丑二、答2 寅一、标世俗有

  答:当言世俗有。

  寅二、释二因缘

  由二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

  子二、名2 丑一、问

  问:名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

  丑二、答2 寅一、标世俗有

  答:当言世俗有。

  寅二、释三因缘

  由三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三、言说所依故。

  子三、分别2 丑一、问

  问:分别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

  丑二、答2 寅一、标世俗有

  答:当言世俗有。

  寅二、释四因缘

  由四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三、言说随眠故;四、言说随觉故。

  子四、真如

  问:真如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胜义有,是清净所缘境性故。

  子五、正智

  问:正智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初正智当言胜义有,第二正智当言俱有。

  初正智当言胜义有等者:唯出世间正智,名初正智。世出世间正智,名第二正智。

  癸六、辨谁所生5 子一、相

  问:相当言谁所生?答:当言相所生,及先分别所生。

  当言相所生等者:此中相言,谓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现所成相。以彼为缘,名相所生。显扬论说:于依他起自性,执着初自性故,起于熏习,则成杂染。(显扬论十六卷十三页31,559c)由是此说先分别所生。

  子二、名

  问:名当言谁所生?答:当言补特伽罗欲所生。

  子三、分别

  问:分别当言谁所生?答:当言分别所生,及相所生。

  当言分别所生等者:本地分说八种分别。一、自性分别,二、差别分别,三、总执分别,四、我分别,五、我所分别,六、爱分别,七、非爱分别,八、彼俱相违分别。(陵本三十六卷二十页2992)由是此说分别所生。相为所缘缘故,名相所生。

  子四、真如

  问:真如当言谁所生?答:当言无生。

  子五、正智

  问:正智当言谁所生?答:当言由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正智得生。

  癸七、辨异不异3 子一、相4 丑一、与名2 寅一、问

  问:相与名当言异,当言不异?

  寅二、答3 卯一、标不可说

  答:俱不可说。

  卯二、释俱有过

  何以故?俱有过故。

  卯三、出过差别

  异有何过?名应实有。不异有何过?若取相时,应亦取名。

  名应实有者:如前已说,名是假有,唯于相中假施设故。若许异相别有名者,是则名应非假施设,而是实有,是故成过。

  丑二、与分别2 寅一、问

  问:相与分别当言异,当言不异?

  寅二、答3 卯一、标不可说

  答:俱不可说。

  卯二、释俱有过

  何以故?俱有过故。

  卯三、出过差别

  异有何过?分别应非相为性。不异有何过?离分别外所有诸相,应以分别为性。

  丑三、与真如2 寅一、问

  问:相与真如当言异,当言不异?

  寅二、答2 卯一、正辨5 辰一、标不可说

  答:俱不可说。

  辰二、释俱有过

  何以故?俱有过故。

  辰三、出过差别2 巳一、异过

  异有何过?诸相之胜义,应非即真如。又修观者应舍诸相,别求真如。又于真如得正觉时,不应于相亦得正觉。

  巳二、不异过

  不异有何过?如真如无差别,一切相亦应无差别。又得相时,应得真如。又得真如时亦如得相,应不清净。

  辰四、举事喻显3 巳一、举事2 午一、举种种3 未一、说无常等

  如诸行上,有无常、苦、无我共相,虽复是有,而不可说与彼诸行若异不异。

  未二、说粗重等

  又如身心,麤重、轻安虽复是有,而不可说与彼身心若异不异。

  未三、说法与种

  又如善、恶、无记法中,种子虽有,而不可说与彼诸法若异不异。

  午二、释俱过

  何以故?俱有过故。

  巳二、引喻2 午一、标举

  又如虚空遍一切故,于诸色处虽有虚空,而不可说与彼诸色若异不异。

  午二、释过

  何以故?俱有过故。异有何过?不遍一切故,虚空应无常。不异有何过?离色虚空应无所有。

  巳三、显理

  此中道理,如其所应,当知亦尔。

  辰五、引教证成3 巳一、标佛说

  声闻乘中,有处世尊依于诸行,显示不异亦非不异记别道理。如说:苾刍!取非即蕴,亦不离蕴。

  巳二、释体相

  此中欲贪说名为取。

  巳三、显俱过

  不异何过[4]?诽谤蕴中,善、无记法不清净过。异有何过?于诸取中,增益常性不清净过。

  诽谤蕴中善无记法不清净过者:此中不清净过,当知约彼证成道理为论。解深密说:由七种相名不清净。一者、此余同类可得相,二者、此余异类可得相,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五者、异类譬喻所得相,六者、非圆成实相,七者、非善清净言教相。(解深密经五卷六页16,710a)如彼别释应知。

  卯二、例余

  如相与真如不异非不异道理,名、分别、正智与真如,当知亦尔。

  丑四、与正智

  问:相与正智当言异,当言不异?答:如与分别俱不可说。

  子二、名2 丑一、与分别

  问:名与分别当言异,当言不异?答:当言异。

  丑二、与正智

  问:名与正智当言异,当言不异?答:当言异。

  名与分别当言异者:假实异故,名与正智,当知亦尔。

  子三、分别

  问:分别与正智当言异,当言不异?答:当言异。

  分别与正智当言异者:染净异故。

  癸八、相5 子一、相相

  问:相有何相?答:分别所行相。

  子二、名相

  问:名有何相?答:言说所依相。

  子三、分别相

  问:分别有何相?答:相为所行相。

  子四、真如相

  问:真如有何相?答:正智所行相。

  子五、正智相

  问:正智有何相?答:真如为所行相。

  癸九、行相5 子一、相2 丑一、问

  问:相有何行相?

  丑二、答4 寅一、无量相2 卯一、标

  答:应知此相,有种种行相、无量行相,由分别行相种种无量故。

  卯二、列

  谓色相、心相、心所有相、心不相应行相、无为相、蕴相、界相、处相、缘起相、处非处相、根相、谛相、念住相、正断相、神足相、根相、力相、觉支相、道支相、行迹相、法迹相、奢摩他相、毗钵舍那相、举相、舍相、缘相、依相、地相、水相、火相、风相、空相、识相、此世界相、彼世界相、日相、月相、那落迦相、傍生相、饿鬼相、人相、四大王众天相、三十三天相、夜摩天相、覩史多天相、乐化天相、他化自在天相、初静虑相、第二静虑相、第三静虑相、第四静虑相、空无边处相、识无边处相、无所有处相、非想非非想处相、起相、尽相、有相、非有相、杂染相、清净相、见闻觉知相、已得寻求相、心随寻伺相,如是等类余无量相。

  寅二、六相2 卯一、标列

  复有六相。一、有相相,二、无相相,三、狭小相,四、广大相,五、无量相,六、无所有相。

  卯二、随释6 辰一、有相相

  云何有相相?谓解了事名分别所有相。

  辰二、无相相

  云何无相相?谓不解了事名分别所有相。

  辰三、狭小相

  云何狭小相?谓欲界事分别所有相。

  辰四、广大相

  云何广大相?谓色界事分别所有相。

  辰五、无量相

  云何无量相?谓空、识无边处无色界事分别所有相。

  辰六、无所有相

  云何无所有相?谓无所有处无色界事分别所有相。

  寅三、五相

  复有余五相。一、相相,二、名相,三、分别相,四、真如相,五、正智相。

  寅四、二相2 卯一、标列

  复有余二相。一、本性相,二、影像相。

  卯二、随释2 辰一、本性相

  云何本性相?谓先分别所生,及相所生共所成相。

  及相所生共所成相者:缘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为境界故,名相所生共所成相。显扬论说:有情世界、器世界,此之二种虽不依见,亦不应思。何以故?世共了知现所成相故。(显扬论十七卷八页31,564a)由是说此名本性相。

  辰二、影像相

  云何影像相?谓遍计所起,胜解所现,非住本性相。

  子二、名2 丑一、问

  问:名有何行相?

  丑二、答2 寅一、无量种

  答:由相势力,亦有种种无量行相。

  寅二、十二种2 卯一、标

  又若略说有十二种。

  卯二、列

  一、假说名,二、实事名,三、种类相应名,四、各别相应名,五、随德名,六、假立名,七、共所知名,八、非共所知名,九、显了名,十、不显了名,十一、总名,十二、别名。

  一假说名等者:如摄释分别释应知。(陵本八十一卷一页6165)

  子三、分别2 丑一、问

  问:分别有何行相?

  丑二、答2 寅一、无量

  答:由相、名势力故,亦有种种无量行相。

  寅二、七种2 卯一、标

  若略说者,当知有七种。

  卯二、列

  一、有相分别,二、无相分别,三、于境界任运分别,四、寻求分别,五[5]、伺察分别,六、染污分别,七[6]、无染污分别。

  一有相分别等者:如本地分意地中释应知。(陵本一卷十一页45)

  子四、真如

  问:真如有何行相?答:其相不可说行相。

  子五、正智

  问:正智有何行相?答:若出世间正智,亦有其相不可说行相;若世间出世间正智,有取安立谛行相。

  癸十、差别5 子一、相

  复次,若相、若影像、若显现、若有、若戏论、若萨迦耶、若有为、若思所造、若缘生,如是等是相差别。

  子二、名

  若名、若想、若施设、若假言说、若世俗、若假立、若言论,如是等是名差别。

  子三、分别

  若分别、若思惟、若遍计、若邪道、若邪行、若越流、若不正取,如是等是分别差别。

  子四、真如

  若真如、若实性、若谛性、若无颠倒性、若不颠倒性、若无戏论界、若无相界、若法界、若实际,如是等是真如差别。

  子五、正智

  若正智、若正慧、若正觉、若正道、若正行、若正流、若正取,如是等是正智差别。

  癸十一、色等36 子一、依五法辨

  问:如是五事,几色?几心?几心所有?几心不相应行?几无为?答:相通五种,名唯心不相应行,分别、正智通心及心所有,真如唯无为。

  分别正智通心及心所有者:前说:若智眷属诸心心所亦名为智。由是此说通心及心所有。分别通二,其义易了。

  子二、依善巧辨4 丑一、蕴非蕴摄

  问:如是五事,几蕴所摄?几非蕴所摄?答:三蕴所摄,相摄不摄,真如不摄。

  三蕴所摄等者:名及分别、正智,皆蕴所摄,义如前说,名唯心不相应行。分别、正智通心及心所有故,相通有为、无为故,应分别说摄不摄。真如唯无为,是故不摄。

  丑二、界处非界处摄

  问:如是五事,几界处所摄?几非界处所摄?答:一切皆是界处所摄。

  丑三、缘起非缘起摄2 寅一、举缘起

  问:如是五事,几缘起所摄?几非缘起所摄?答:三缘起摄,相摄不摄,真如不摄。

  寅二、例处非处等

  如缘起摄,处非处摄及与根摄,当知亦尔。

  三缘起摄等者:名及分别,缘起流转所摄。正智,缘起清净所摄。余如蕴说。

  丑四、谛非谛摄2 寅一、问

  问:如是五事,几谛所摄?几非谛所摄?

  寅二、答3 卯一、标列

  答:谛有二种。一、安立谛,二、非安立谛。

  卯二、随释

  安立谛者,谓四圣谛。非安立谛者,谓真如。

  卯三、明摄

  此中三是安立谛所摄,相亦摄亦不摄,真如唯非安立谛所摄。

  三是安立谛所摄等者:名及分别,苦、集谛摄。正智,道谛所摄。相中分别、正智及与真如,亦谛所摄。唯名一种,非谛所摄。

  子三、依四缘辨

  问:如是五事,几因缘所摄?几等无间缘、几所缘缘、几增上缘所摄?答:相,一切缘所摄。名,等无间缘所不摄。分别、正智,四缘所摄。真如唯所缘缘摄。

  名等无间缘所不摄者:名唯假设,非如心心所法有其自性,前为后缘,是故说彼等无间缘所不摄。然望名言随眠、名言随觉,亦得说彼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所摄。

  子四、依四依辨

  问:如是五事,几法依所摄?几义依、几了义经依、几智依所摄?答:相,三依所摄。名唯法依所摄。如相,分别亦尔。真如,智所行故,义依所摄。正智唯智依所摄。

  相三依所摄者:智依所摄,唯是无相无分别出世正智。由是因缘,相及分别不说彼摄,唯说三依所摄,谓法依、义依、了义经依。

  子五、依有色无色等辨2 丑一、举色无色

  问:如是五事,几有色?几无色?答:相通二种。分别、正智唯无色。名与真如俱非二种,是假有故,不可说故。

  丑二、例见无见等

  如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亦尔。

  是假有故等者:如次配释名与真如应知。

  子六、依有漏无漏辨

  问:如是五事,几有漏?几无漏?答:相通二种。二唯有漏。二唯无漏。真如漏尽所缘义故,名无漏,非漏尽相义故。正智漏尽对治义故,名无漏。

  非漏尽相义故者:烦恼寂静,是漏尽相。真如唯是漏尽所缘,非是漏尽自相,故简非之。

  子七、依有为无为辨

  问:如是五事,几有为?几无为?答:相通二种。三唯有为。真如唯无为,诸行寂静所缘义故,非诸行寂静相义故。

  子八、依有诤无诤等辨2 丑一、举诤无诤2 寅一、问

  问:如是五事,几有诤?几无诤?

  寅二、答2 卯一、辨

  答:相通二种,二唯有诤,二唯无诤。

  卯二、例

  如有漏无漏,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丑二、例爱味无爱味等

  如有诤无诤,如是有爱味无爱味、依耽嗜依出离,当知亦尔。

  子九、依世间出世间等辨2 丑一、举世间出世间

  问:如是五事,几世间?几出世间?答:三是世间。真如是出世间。正智,一分唯出世间,一分通世间出世间。真如,一切言说戏论寂静所缘义,名出世间,非超过言说戏论相义故。

  丑二、例堕非堕摄

  如世间出世间,堕摄非堕摄,当知亦尔。

  非超过言说戏论等者:超过言说戏论,唯是出世间智。自相真如名出世间,其义不尔,是故非之。

  子十、依内外辨

  问:如是五事,几内?几外?答:相通二种。名唯是外。分别生所摄,故通二种。真如非二种。如分别,正智亦尔。

  名唯是外等者:名法处摄,故唯是外。分别通二,缘内、缘外生所摄故。

  子十一、依粗细辨

  问:如是五事,几粗?几细?答:三通二种。真如唯细,难识义故,非相渐减极略义故。正智唯细,行细义故。

  子十二、依劣胜辨

  问:如是五事,几劣?几胜?答:三通二种。真如唯胜,清净所缘义故,非从下劣胜进相义故。正智唯胜,真如为所行义故。

  子十三、依远近辨

  问:如是五事,几远?几近?答:一由处远、时远故,俱通二种。名、分别、正智由时远故,皆通二种。真如由二故,俱非二种,以无为故。

  一由处远时远等者:相通有色、无色,说由处远、时远,余通远近二种。处所、去来、时、方隔越义,是远义故;与此相违,说名为近。名、分别、正智唯是无色,说由时远,皆通二种。

  子十四、依有执受无执受辨

  问:如是五事,几有执受?几无执受?答:相通二种,名、分别、正智无执受,真如俱非二种。

  子十五、依同分彼同分辨

  问:如是五事,几同分?几彼同分?答:相通二种。余非二种,唯依有色诸根建立同分、彼同分故。

  子十六、依因非因等辨2 丑一、举因非因

  问:如是五事,几因?几非因?答:四是因,真如非因。

  丑二、例果非果等

  如因非因,果非果、有因非有因、有果非有果,当知亦尔。

  子十七、依是异熟非异熟辨

  问:如是五事,几是异熟?几非异熟?答:相通二种,名非异熟,分别通二种,真如俱非二种,正智非异熟。

  子十八、依有非有异熟辨

  问:如是五事,几有异熟?几非有异熟?答:相通二种,名非有异熟,分别通二种,真如俱非二种,正智定非有异熟。

  子十九、依有无所缘等辨2 丑一、举有所缘无所缘

  问:如是五事,几有所缘?几无所缘?答:相通二种。名无所缘。分别、正智俱有所缘。真如俱非二种。

  丑二、例相应不相应等

  如有所缘无所缘,相应不相应、有行无行、有依无依,当知亦尔。

  子二十、依有上无上辨

  问:如是五事,几有上?几无上?答:四有上。真如无上,无为清净所缘义故。

  子二十一、依世非世辨

  问:如是五事,几去来今?几非去来今?答:四通三种,真如非三种。

  子二十二、依系不系辨

  问:如是五事,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不系?答:欲、色界系三。无色界系亦尔。正智一种,若唯出世间,是不系;若世间出世间,通系不系。真如俱非二种。

  欲色界系三等者:相、名、分别,通三界系应知。

  子二十三、依三性辨

  问:如是五事,几善?几不善?几无记?答:相及分别通三种。名唯无记。真如唯善,清净善巧所缘义故,非能摄生可爱果相义故。正智唯善。

  子二十四、依三慧及境辨

  问:如是五事,几闻所成,闻所成境?几思所成,思所成境?几修所成,修所成境?答:相及分别是三种,是三种境。名是闻思所成,是三种境。真如唯是修所成境。正智是修所成,是三种境。

  子二十五、依空等及境辨2 丑一、问

  问:如是五事,几是空,是空境?几是无愿,是无愿境?几是无相,是无相境?

  丑二、答2 寅一、正辨

  答:相通三种,亦三种境。名非三种,是二种境。分别通三种,是二种境。真如非三种,是空、无相境。正智通三种,是空所行境。

  寅二、料简3 卯一、总说空等

  若无差别,总说为空、无愿、无相,当知此中,通闻思修所成为性。

  卯二、名三摩地

  若唯以三摩地名而宣说者,当知此中,唯修所成为性,通世出世。

  卯三、名解脱门

  若唯以解脱门名而宣说者,当知此中,唯出世间修所成为性。

  名非三种等者:空、无愿、无相,以闻思修所成为性,名是假有,故非三种。然为空、无愿所缘,不为无相所缘,以有相故,由是说言是二种境。分别亦尔。

  子二十六、依三学辨

  问:如是五事,几是增上戒、增上戒眷属?几是增上心、增上心所行?几是增上慧、增上慧所行?答:相是增上戒、增上戒眷属,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

  相是增上戒等者:谓若戒律仪相,是增上戒律仪所摄。诸根境相,名增上戒眷属。

  名是戒眷属,亦是增上心、慧所行。

  名是戒眷属者:谓戒学中,安立种种差别名故。

  分别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增上戒眷属。真如是增上心、慧所行,非三种。正智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增上戒眷属。

  子二十七、依学无学等辨

  问:如是五事,几学?几无学?几非学非无学?答:相及分别通三种。名唯非学非无学。真如亦唯非学非无学,是无为故。正智通学及无学。

  子二十八、依断不断辨

  问:如是五事,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不断?答:相通一切,名唯修所断,分别通见、修所断,真如是不断,正智亦唯是不断。

  名唯修所断者:名唯无记,故修所断。

  子二十九、依四念住辨5 丑一、相

  问:缘相为境修几念住?答:四。

  丑二、名

  问:缘名为境修几念住?答:一,法念住。

  丑三、分别

  问:缘分别为境修几念住?答:三,谓受、心、法念住。

  丑四、真如2 寅一、问

  问:缘真如为境修几念住?

  寅二、答2 卯一、法念住

  答:一,法念住。

  卯二、坏缘法念住

  又思惟身相真如,亦修坏缘法念住。受、心、法相,当知亦尔。

  丑五、正智

  问:缘正智为境修几念住?答:三,如分别说。

  子三十、依四正勤辨2 丑一、伏断舍2 寅一、问

  问:缘相为境,当言能舍已生、未生恶不善法,当言不能舍耶?

  寅二、答2 卯一、举相

  答:当言伏断故舍,非永害随眠故舍。

  卯二、例名等

  如相,名、分别亦尔。

  丑二、永害舍

  缘真如及正智为境,当言亦由永害随眠故舍。

  子三十一、依世间静虑等定辨2 丑一、举初静虑

  问:是五事中,思惟几事能入世间初静虑定?答:思惟欲界所系及初静虑所系相、名、分别。

  丑二、例余一切

  如是思惟下地所系及第二静虑地所系相、名、分别,能入世间第二静虑。如是所余静虑、无色,如其所应,当知亦尔。

  子三十二、依出世静虑等定辨3 丑一、举初静虑

  问:是五事中,思惟几事能入出世初静虑定?答:即思惟欲界所系及初静虑地所系相、名、分别、真如。

  丑二、例至无所有处

  如是乃至无所有处,如其所应,当知亦尔。

  丑三、别辨非想非非想处2 寅一、标唯世间

  非想非非想处,本性法尔唯是世间。

  非想非非想处本性法尔唯是世间者:由于彼处想不猛利,无出世道,故唯世间。

  寅二、问答系相

  问:非想非非想处所系相,当言是相耶?答:当言无相相,亦名微细相。

  当言无相相等者:由于彼处非有想非无想,如其次第,当言无相相。唯有微细想,缘无相境转,是故亦名微细相。

  子三十三、依根力辨2 丑一、举信等根

  问:是五事中,信等诸法用何为自性,以何为所缘,于何为增上得根名耶?答:分别为自性,名、相为所缘,于真如、正智为增上故,而得根名。

  丑二、例信等力2 寅一、例力名

  如根名,力名亦尔。

  寅二、问答位

  问:于何位中得力名耶?答:即信等根,非不信等之所陵杂。若成不杂法时,转名为力。

  子三十四、依觉支辨2 丑一、世间

  如根及力,如是若得菩提支名为觉支,此是世间觉支,以分别为自性。

  丑二、出世间

  若依菩提支名为觉支,此是出世间觉支,以正智为自性,真如为所缘,于觉悟安立谛为增上。

  若得菩提支名为觉支等者:此中觉支,说有二别。若通根、力而得名者,是即得菩提支名为觉支,非如实觉,故是世间,如根及力以分别为自性。若不通余,唯七觉支而得名者,是即依菩提支名为觉支,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此以正智为自性。由是说有二种差别。

  子三十五、依道支等辨2 丑一、举道支2 寅一、世间

  又正见等诸道支,若是世间,如前应知。

  若是世间如前应知者:谓正见等世间摄者,如前应知以分别为自性。

  寅二、出世间

  若出世间,以正智为自性,除诸戒支,安立、非安立真如为所缘,于所证得一切漏尽现法乐住为增上。

  除诸戒支者:八道支中,正语、正业、正命,戒蕴所摄,是名戒支。虽由正智眷属,亦说正智为其自性,然非诸心心所、非有所缘,是故除之。

  丑二、例行迹等2 寅一、略标举

  如诸道支,行迹、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等,当知亦尔。

  寅二、明建立3 卯一、行迹

  此中行迹,依钝根、利根,现法乐住已得、未得,差别建立。

  此中行迹等者:此有四种。谓苦迟道、苦速道、乐迟道、乐速道。差别建立,如本地分声闻地释。(陵本二十六卷十一页2202)

  卯二、法迹2 辰一、总标

  若诸法迹,依能任持世俗、胜义正法,差别建立。

  辰二、别释

  谓由任持增上戒世俗正法故,建立初二;由任持所余增上心、增上慧胜义正法故,建立后二。

  卯三、止观

  又由于所缘境不散乱义故,及观察彼义故,建立奢摩他、毗钵舍那。

  若诸法迹等者:此亦有四。谓无贪迹、无瞋迹、正念迹、正等持迹。差别建立,如显扬论释应知。(二卷十八页31,490b)

  子三十六、依解脱等辨3 丑一、解脱2 寅一、辨差别2 卯一、问

  问:依能解脱相及粗重二种缚故,立八解脱。于五事中,用谁为自性?以谁为所缘?于谁为增上?

  卯二、答3 辰一、自性

  答:用世间出世间正智为自性。

  辰二、所缘

  初及第二,于诸色中以显色相及真如相为所缘。第三,即诸色中以摄受相及彼真如相为所缘。

  第三即诸色中以摄受相等者:集论中说: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依止静虑,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集论八卷三页31,690c)此说所缘,当知即彼展转相入想,名摄受相;展转一味想,名真如相。

  次四种,各以自相为所缘,及彼真如为所缘。最后,无所缘。

  辰三、增上

  于能引发一切圣神通功德为增上。

  寅二、明断障

  又修观者,于诸色相及无色相,为自在障之所障故,为断彼障起此观行。

  丑二、胜处2 寅一、明胜伏事

  诸胜处中,前四如初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由诸色相难可胜故,于此事中能胜伏时,于无色相亦得胜自在。

  又修观者于诸色相等者:显扬论说:由六障净增上力故,分别建立解脱功德。六障净者,一、变化障清净,由前二解脱。二、最极现法乐住障清净,由第三解脱,净与不净皆清净显现故。三、往还障清净,由第四解脱。四、引无诤等圣功德障清净,由第五解脱。五、诸漏及有障清净,由第六、第七解脱。六、寂静最极住障清净,当知由第八解脱。(显扬论二十卷二页31,578c)此应准知。

  寅二、释胜知见2 卯一、圣者

  又此中言胜知胜见,谓诸圣者由正作意思惟诸色真如相故,得胜知见。若诸异生,即不如是。

  卯二、异生2 辰一、问

  问:若尔,异生云何名胜?

  辰二、答3 巳一、总标

  答:由三种想故。

  巳二、列释

  谓于净不净色由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待故,于净不净色由展转相随想;展转相随故,于净不净色由清净一味想。

  巳三、明共

  此最后胜,异生、圣者二所共得。

  由展转相待想等者:杂集论说:待诸净色,于余色中谓为不净;待不净色,于余色中谓为清净;非不相待。何以故?唯见一类时净不净觉无故。又于净中不净性所随入,于不净中净性所随入。何以故?于薄皮所覆共谓为净中,现有发毛等三十六种不净物故。如是展转总一切色,合为一味清净想解。(杂集论十三卷十九页31,758b)此应准知。

  丑三、遍处4 寅一、标所缘

  又十遍处,由胜处所缘力,应知其相。

  寅二、辨差别

  此中差别者,亦以大种相为所缘,及彼真如相为所缘。又空、识无边处相为所缘,及彼真如相为所缘。

  寅三、释得名

  若不尔者,由所依止不遍满故,能依不应得成遍满。由彼所缘真如之相所缘境界极遍满故,得名遍满。

  寅四、显业用

  由胜遍满二种势力,令诸解脱亦得清净。又能引发一切众圣神通功德。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二

  --------------------------------------------------------------------------------

  [1] 「體」,大正作「己」,陵本作「已」。

  [2] 「藥」,大正作「樂」。

  [3] 「己」,陵本作「已」。

  [4] 「不異何過」,大正作「不異有何過」。

  [5] 「五」,大正作「互」。

  [6] 「七」,大正作「六」。

返回目录

----------------------------------------------------------------------------------------------------------------

更多韩清净居士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