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一家在上海的生活是幸福的,起码是祥和的。他有一本分的妻子,一位慈祥的母亲,两个可爱的儿子。他自已也说过:"我从二十岁至二十六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在这样的情绪之中,他以自豪的口吻为沪学会实习科作了一首《祖国歌》: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乌乎,大国民!乌乎,惟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乌乎,大国民,谁与我豉吹庆升平!①
他对祖充满着挚爱的深情,同时他也清醒地看到当时中国的衰落与清政有无能。他不是没有远游深造、学得一技之长报效祖国的念头,只是他是一孝子,有着"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他乐意伴随在母亲身边共享天伦之乐。然而,就在1905年3月10日,他的母亲在城南草堂病逝。这位五岁没有了父亲,如今又失去母亲的李叔同,顿时感到如游丝飞絮,飘荡列根,他似乎觉得再也没有什么牵挂了,这就决定到日本去。
母亲去世后,李叔同扶灵携眷返回天津。字葬母亲后,又安顿了妻儿,于是他这就准备东渡。出国前夕,他写了一首《金缕曲.留别祖国 并呈同学诸子》,充分表达了他此时的情怀: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廋。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二十文章惊海内"看来也只能是他自已一时的豪气了,此时的李叔同才知道文章中的空谈无济于事。1905年秋,李叔同登上了东渡的轮船。
①一说《祖国歌》并非李叔同所作,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