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南]
缅怀弘一大师随想
最早听到李叔同--弘一大师的名号,已是半个世纪前一事了。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师逝世十周年前后我在山东师范学院音乐系求学时听刘质平老师介绍的。溝刘师家中供奉身着袈裟的大师遗像,两壁悬挂大师手写的墨宝,书架上放置大师撰词的《清凉歌集》以及载有李叔同歌曲作品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丰子恺编)等等影象,都曾旨起我们系的部分同学对这位多才多世而又出家当和尚的长者的崇仰和惊异之情。那时音乐界还极少有人提到李叔同的名字,由于大师与刘质平的师生情缘,才使我们较早地得知这位传奇式人物的生平概略,并进而逐渐受到大师人格力量的熏陶,我为此深感庆幸。
大师逝世十五周年之际,直子恺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就是一九五七年他编辑出版了《李叔同歌曲集》。这本歌集为此后音乐界对李叔同的认识、研究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这是丰先生对他老师最好的纪念。
一九五九年七月,由中国音协、中国音乐研究所"音乐史编辑组"编写的我国第一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中,将李叔同定位于"中国最初一批音乐教育家"的行列。肯定他的歌曲"无论是词曲的配合和意境的创造,在艺术性上都超过了同时代的学堂乐歌";"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家比他同时代人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但同时又指出:"他的歌曲中,含有消极因素。"因而,在李叔同以其高度成就
载入史册的同时,亦为我们留下了若干至今仍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所谓"消极因素",显然是指那些触景生情、或带有出世思想包括皈依佛门后写的几首歌曲。实际上这类作品多系大师育人思想的深层流露,富于哲理性,必须具体深入研究,方可领略其真谛,而不致笼统评之为"消极"。作为音乐史学工作者,从理论上把这方面问题加以研究、论证,给学生以较完满的答案,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大师一种实质性的纪念,我辈当努力为之。
歌曲是声音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在正确理解、诠释的前提下,把李叔同歌曲中的优秀部分通过唱、表演、音响和媒体加以传播,将大师的思想品德、艺术才华和对中国音乐的贡献具体展现出来,同样是特别有
意义的纪念。
缅怀的意义在于继承与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