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航]   

         不能忘却的纪念

  四年以前,在我院(原杭州师范学校、现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建校九十周年的庆典上,许多老校友情不自禁地吟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飘流截获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表达了校友们对母校的怀念,对词的作者李叔同老师的眷念和敬仰。
  九十年前,即一九一二年,李叔同应邀到我院的前身:浙江两面三刀级师范学堂(一九一三年又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事艺术教育。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八年他出家,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却在我院院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他的传奇般的一生,杰出的才华和超凡的人品,是我院师生永远不能忘却的。
   在我院,几乎每们师生都知道美术大师丰子恺的名篇《甘美的回味》,正是从丰子恺的回忆里,我们知道了:"音乐课应该是这样上的!"李叔同老师尊重学生、尊重艺术、视艺术为生命,其情其景,可谓广陵绝唱。我院美术教学的"人体写生课",也是李叔同老师的名言"模特儿的作用,是自然的人体美。艺术是求美的,它之所以感染着人们的心灵,全是美的作用"的启发下,克服了阻力与困难才开设的。
   在我院,还传诵着李叔同老师资助贫困学生的动人事迹。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富有音乐天赋和刻苦精神的刘质平有赴日留学的经费,在多方筹措无效的情况下,李叔同从自己每月一百零五元薪水中拿出二十元资助刘质平。这不仅仅是李叔同师生情谊的流露,更是"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李叔同:《金缕曲》),显示了他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的拳拳之心。
   对于李叔同的出家为僧,在浙江一师曾掀起轩然大波。他的学生和敬仰者大多认为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其实,李叔同自己在三十年代有应《越风》文史月刊编者黄萍荪之约口授的《我在西湖出家之经过》,字里行间,倒是透露出法师在军阀混战、外侮日亟的社会中报国无门的苦恼心情。他之所以转向佛教是企求专心致志于宗教哲学,摆脱世事羁縻,晨钟暮鼓,以望进入宁静无为之境界。李叔同的这篇口述,有助于我们对他的认识。
   出家后的李叔同法名"弘一",孜孜探求佛经奥理,仍然才华横溢,颇有盛名,被佛门称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晚年诚然是一位苦修的佛徒,但始终与浙江一师的友人、学生保持联系。他积极协助丰子恺编辑《护生画集》,帮助刘质平谱著《清凉歌集》,又敦促高文显辑著评传《韩偓》,以表彰晚唐诗人韩冬郎。他依然是一位积极的爱国者。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法师应邀为厦门市第一届体育运动会作歌。词去:"禾山苍苍,鹭水荡荡,国旗遍飘扬,健儿身手,各显所长,大家图自强。你看那,外来敌,多么狓猖,请大家想想,切莫再傍徨。请大家……把国事担当!"有谁能想到,这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呼声,竟会出自一位"与世绝缘"的老僧笔下呢?
  如今,法师圆寂已有六十年了。然而,诚如距我院仅四公里路的李叔同纪念室门前楹柱上赵朴初先生的对联所去:"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大师永远是我院院史上最杰出的一位,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而对大师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装在心里,做他喜欢做或是希望你做的事。像法师一样做人,像法师一样教人,像法师一样浇灌艺术教育之花,该是我院生要做的。


www.jujubetree.com
枣子树网站佛教导航联合制作-报恩斋专题网站
www.seach.org
首页 加入收藏夹 返回页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