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法法性论讲记(1)
顶礼上师三宝!
为利益无边众生发无上菩提心!
今天开始学习《辨法法性论》,本论是弥勒五论之一,所以首先略说弥勒五论的来源。
当年无著菩萨发了大愿,立志宏扬大乘深广的佛法。他对弥勒圣尊具有不可思议的信心,故前往云南鸡足山住山观修弥勒本尊,希望能亲见圣尊得到窍诀。依誓愿,无著菩萨在鸡足山苦修了十二年,终于业障清净,得见本尊金顔。弥勒菩萨以神通力把他带到兜率天,并授其弥勒五论。无著菩萨返回人间之后,就开始广弘这五部论典。
造这五论的弥勒菩萨是本师亲自授记的一生补处、十地大菩萨,对一切佛经的密意已达无碍,为利益无量众生,他造此五论以无误诠释一切佛经的密意。
今天我们能学习弥勒五论,因缘殊胜,意义很大,因为只要学好这五论,就可以通达一切佛经的密意,使自己的智慧得到很大增长,可以生起大乘正见,直趣大乘道的修行。所以大家应当生欢喜心,作希有想,很认真地学习弥勒菩萨的论典。
弥勒五论是《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和《大乘无上续论》(即《宝性论》)。对这五论,各宗派说法不一。有些智者认为五论实为一部大论,其根据是:《现观》只有顶礼句,《宝性论》只有回向句,其余三论既无顶礼句也无回向句,故《现观》是开头部分,《宝性论》是最后部分,其余三论是中间部分。有些智者说:这五论不应是一部论,若是一部论,理应意趣一致,但五论的意趣有差别,比如《庄严经论》许究竟三乘为了义,《宝性论》等许究竟一乘为了义,故不应安立为一部论典,而应承许《现观》和《宝性论》是中观论典,其余三论(《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是解释唯识观点之论。有的讲只有《庄严经论》是唯识论典,其余都是中观论典;有的认为《现观》讲了《般若经》中有关修行次第的现观法,故是中观论典,其余都是唯识论典;有些偏重于唯识,把五论都判为唯识论典;有些偏在中观上,承许五论都是中观意趣;藏地还有按大手印作解释的。总之,在印藏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法。对于五论的意趣,宁玛派自宗是如何解释呢?我们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本论注释来树立自宗的无垢观点。自宗讲:
《现观》是第二转法轮般若波罗蜜多的注释,因为该论中弥勒菩萨自己说:“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即以八事无误宣说一切般若波罗蜜多经典的所诠义。故对此没有可诤之处。
《宝性论》是第三转法轮宣说如来藏的诸了义经的注释。该论说:“如是依于正教理,为令自心纯一净,具信善圆之智者,亦为摄彼宣说此。”意思说,弥勒菩萨是依靠佛的正教而造《宝性论》的,“正教”就是第三转法轮宣说如来藏的诸了义经。无著菩萨在《宝性论注释》中也如是解释。我们对照经论,可以明显看到《宝性论》的内容都是在解释或归纳第三转法轮了义经的含义,比如《如来藏经》《胜鬘经》《不增不减经》《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法华经》等经典之义,在《宝性论》中都有相应的解释或归纳。故对承许《宝性论》是第三转法轮了义经的注释也没有任何诤论。
在《现观》和《宝性论》中都承许究竟一种性和究竟一乘。《现观》说:“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即法界一味无差别的缘故,有情的种性也不应有差别,故承许究竟中为一种性的观点。《宝性论》中也宣说一切有情具有无为法的自性住种性,依此种性决定皆成佛,并以理论成立。如论中说:“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具种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即以三种理成立一切有情平等具有圆具法身功德的如来藏,故承许究竟中唯有一种性,即佛性。又如:“犹如地藏及果树,当知佛性有二种,无始自性住种性,真实纳受胜种性。承许依此二种性,获得如来三种身,依于初者得初身,依于次者得后二。”明显讲到依于两种种性获得法报化三身,故是承许究竟一乘的观点。
《庄严经论》是将此《现观》和《宝性论》所讲经典以外的大部分大乘经之义摄集在一起的大疏,其中有了义经之义,也有不了义经之义。论中讲到大乘的皈依、种性及二利等,也讲到真实性和如何证悟真实性的修行次第,以及大乘的神通、大乘的自成熟和他成熟、大菩提的功德、事业等,还讲到信心、求法、弘法、教授、六度、四摄、供养、依止善知识、修习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菩萨及佛的功德等,尽摄大乘广大修行之义,堪称大乘法要之总汇,内容极丰。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若讲闻此论,决定能获得等同讲闻一切大乘法的功德。故此论功德甚大。从《庄严经论》的总体来看,主要在解释唯识经典的密义,如云:“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即不仅讲到暂时不具种性者,还讲到了毕竟不具种性的阐提,故许种性不只一种。又如:“法无我解脱,同故性别故,得二意变化,究竟说一乘”,即随不了义经把究竟一乘解释为具有八种密意的不了义,属于究竟三乘的观点。但这些都不是弥勒菩萨的究竟观点,因为论中也说“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这种讲法和《宝性论》意趣完全相同,是承许究竟一种性和究竟一乘的观点。虽然该论大多数明显在解释唯识经典的密意,但也有一些是在阐释中观之义,比如《真实品》中就讲了法无我之义。因为在了义方面,该论圆满抉择了法无我,也宣说了众生皆具心的自性清净光明,此外无佛性等,故其究竟密意完全与《宝性论》相同。
下面再讲《二辨》的意趣。自宗认为二论并未偏于唯识或中观,而是分别讲述大乘的广大义与甚深义。《辨中边论》是讲大乘总的广大义,《辨法法性论》则说大乘总的甚深义。很多宗派都把它们判为唯识论典,根据是论中讲了三自性和不成立外境之理(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以及遮破外境色法而安立唯识),但这并非无垢观点,因为仅讲三自性和不成立外境不决定是唯识论典,安立中观的意趣也同样可以运用这些法义。如讲内之细中观的修法窍诀时,完全是依三自性抉择不成立外境、万法唯心的大般若正见。又如中观、唯识二宗共许的《楞伽经》说:“五法三自性,及于八种识,二种无我义,摄尽诸大乘。”即承许以五法三自性等摄尽大乘深广之义,所以讲三自性不决定是唯识论典的特色。《开显般若母意趣经?弥勒请问》中也讲过三自性的名词,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也按中观自宗对于三自性作了解释,在八部《大幻化网》中也讲到名言的现相都是唯识,不成立外境,但这不是唯识论典而是密续。不但唯识论师世亲和陈那造了《入三自性论》,龙树菩萨也著有《入三自性论》。这些都说明不能仅以出现三自性的名词和不成立外境的义理就判定为唯识论典。况且,在《二辨》中,也没有“二取空的识决定是实有”等的字句和理论。所以自宗认为弥勒五论无偏解释了一切乘佛经的密意。
《辨中边论》主述广大道的关要,该论前六品分别辨相、辨障、辨真实、辨修对治、辨分位、辨果,这是通说三乘的广大道相,第七品“辨无上品”则由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显示无上大乘的广大道相。所以《辨中边论》是一部通说三乘广大道相、别说大乘广大道相的论典。
《辨法法性论》重点是讲大乘的甚深义,其意趣极似二谛双运的瑜伽行中观之理。为何这样讲呢?因为在世俗有法方面承许万法唯识,都是虚妄分别的显现,在胜义法性方面和中观相同,故其究竟意趣落在中观上,是以中观与唯识圆融的方式讲述大乘见解的关要。
对于《辨法法性论》,有些以中观的观点解释,有些以唯识的观点解释,这些也不能说是相违。就象对《般若经》,也有人用唯识的观点解释,比如世亲和陈那就把《般若经》和《现观》对照,按唯识的观点解释,但须知《般若经》的究竟密意是在大中观上。同样,《辨法法性论》虽然可以解释成纯唯识的观点,但该论讲法性时,明显开示的是大乘究竟深义的无分别智,其究竟意趣是落在中观上。故《辨法法性论》与二谛双运瑜伽行中观之理相同,是抉择一切甚深经典所说精华——无分别智的殊胜论典。
从深度上讲,弥勒五论当中,以《宝性论》和《辨法法性论》最深。当年在印度,二论均极珍贵,一般保密而不轻传,曾经一时在印度境内见不到二论的法本。后来是阿达?麦哲巴大师发现一座佛塔的裂缝处发光,从发光处找到二论的法本,此后才重新广弘于世的。
在翻译《辨法法性论》时,译师胜幢狮子边译边和班智达校对,班智达把经文一张张交付给他,并嘱咐:“万勿丢失,你应当善加保护。若此论失传,就等于至尊弥勒在南赡部洲圆寂。”这样郑重的再三交待。可见此论文字虽少,却是弥勒菩萨教授的精华。我们短期内对此论闻思,有很大的意义和功德。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辨法法性论讲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