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训练营”是“反教育”
2009年08月10日 08:24新华网
在家长和培训机构看来,对孩子进行突击“魔鬼训练”,是对孩子进行意志和人格培养。其实,这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是病急乱投医。
8月5日,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将网瘾少年殴打致死的案件被媒体曝光。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数
百家以挽救网瘾和问题少年而存在的训练营。这些训练营大多数是商业机构,其训练也大多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军训、体罚等强制手段。(《广州日报》8月7日)
呼吁政府部门加强对各类训练营的监管无疑非常必要。但是,这类在招生时就明确告诉家长要进行“苦难教育”、“惩戒教育”、“魔鬼式教育”的训练营,却有如此广阔的市场,即便早就有孩子控诉“生不如死”,家长却前赴后继地把孩子送进这样的训练营,更令人深思。拯救所谓的网瘾和问题少年,需要理清三大问题。
其一,问题不是仅仅来自学生,更来自教育。网瘾真是学生的单方面问题吗?针对学生进行强化治疗,真就可以取得显著疗效吗?分析网络成瘾的原因,真正的病症,更多是来自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环境。在学校里,老师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在家庭里,家长总是限制孩子做这做那,而不是鼓励孩子自主选择,更不用说与孩子一起上网,告诉他正确的上网行为规范,培养他良好的上网习惯;在社会上,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可是执法机构严厉打击了那些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开放、但却一直对中小学生敞开大门的营业场所了吗?
其二,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惩戒太少,而是爱心不够。对已经网络成瘾以及有其他问题的学生,一种认识是,这类学生缺乏惩戒教育,养尊处优,导致自控力差、自主管理能力差、自立能力差、耐挫能力弱。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吃苦教育、惩戒教育,让他们在体罚中学会“听话”。希望一夜之间能消除他们身上的问题,这一行为本身表明,对于孩子,缺乏耐心、缺乏爱——家长和教育机构同时忘了,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身上不良的习气,不可能靠打骂就能摒除,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感化、引导。事实上,就是“惩戒教育”,也必须以爱心为前提、宽严有度。
其三,强制式训练不是人格培养,而是人格摧残。在有的家长和培训机构看来,集中时间对孩子进行突击“魔鬼训练”,是对孩子进行意志和人格的培养。其实,这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姑且不说让孩子参加怎样的训练营应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是对人格的基本尊重;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也绝对不可能在一次强化受训中,就可形成。意志、品质的培训,必须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需要长时间的点滴积累。从小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不包办一切,这才是正常的人格培育过程。在此基础上的一些能力与素质拓展训练,才可能起到提升的效果。
此前以电击治网瘾,已被叫停;现在这起治疗网瘾“惩戒教育”致死的案例,应该引起家长们和社会教育机构的警醒。很显然,如果学校、社会不承担相应责任,不关注孩子的人格教育,家庭教育是势单力薄的,面对孩子的网瘾等问题,很难不病急乱投医。(熊丙奇)
来源:凤凰网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