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缘众生>>正文内容

“目连戏”沉寂半世纪再登台 探究佛教戏剧文化艺术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4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目连戏”沉寂半世纪再登台 探究佛教戏剧文化艺术

目连戏


  舞台上乍起一股青烟,在暗蓝色的灯光下徐徐升起,形成灯柱投射在戏中人的头顶;舞台两侧突袭而来的两团熊熊火焰,霎时间照亮鬼魅的脸谱;急促的鼓点、凄厉的长唢呐……

  这是日前在浙江新昌文化中心上演的佛教宗教剧——“目连戏”片段。目连戏沉寂半个多世纪,所幸一息尚存,被浙江绍兴的老艺人重拾,再登舞台。

  目连戏是历史上最为有名、剧目最多、保存最为完整、内涵最丰富、规模最为宏大的佛教戏剧。源自唐代民间戏剧《目连救母》,传演久远。说的是目连之母刘氏,生前悭吝作恶,死后堕入地狱。目连是个孝子,他求佛救度其母。佛祖让他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这样便能使其母得救。后来母子同升天界。

  这出戏在宋朝时曾连演8天,可见情节已较为曲折复杂。剧中将佛教关于轮回报应、冥界地狱、礼佛敬僧的理论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以佛经故事为题材、影响广泛的一出戏。其内涵丰富、生命力极强,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均得以保留,是佛教与中国戏曲结合的代表作之一。

  佛教戏剧历史

  佛教与中国戏曲有着密切联系。魏晋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形象、佛教仪式及佛教思想逐步融入早期戏曲中,促进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六朝时,佛教变文对中国戏曲也有一定影响。佛教产生了一种佛经讲唱形式,谓之“唱导”,主要是宣讲佛理、演唱佛教故事或史诗传说。南朝梁代僧人慧皎《高僧传》说:“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民众需要,又将讲经文改写成白话,以吸引更多的听众。这种具有表演性的变文艺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南北朝时,以乐曲旋律配,以佛经偈颂谱成的歌曲或描述佛教精神的佛曲逐渐流行起来。随着传入的途径增加,数量增多,影响渐广,日益与中国传统戏曲结合。在敦煌发现的史料中,唐代佛曲就有200多首。在《高僧传》等书中,还记录了不少佛教音乐家,其中少康、文淑等成就卓著,影响颇大。

  到了唐代,俗讲已相当发达。这时的俗讲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听众已遍布各阶层。为适应这种需要,僧、俗作者以原有的俗讲题材为基础,汲取中国古代说唱文学的表现形式、手法,编写出变文,以供俗讲之需,使这种形式自成一体,并相对固定下来。在僧俗作者参与的这种再创作过程中,变文的内容在佛教经义、佛经故事的基础上,逐步增添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题材。如《降魔变文》、《庐山远公话》等。

  佛教戏剧的传播

  佛教戏剧的剧本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其劝化世道人心,改恶修善,崇德兴仁的特征十分显著。佛教戏剧充分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段,将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用戏剧这种人们喜闻乐见、通俗易懂、颇具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广泛传播到广大民众之中,使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等思想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心中,起到了很好的淳化民风、领人向善的社会道德伦理教化功能。

  而中国佛教戏剧的不少剧作者本身就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们希望能借戏剧这种颇具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来广泛传播他们虔诚信仰的佛教。他们也深信,尽自己心力通过戏剧这种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传播佛教的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世道人心的安定祥和、民众道德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益处,而他们做这些善事,也都是有很大的功德的。

  佛教戏剧的现代发展

  中国佛教戏剧艺术,根源于佛教,广泛地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有益的营养,不断充实完善,其繁茂枝叶曾覆盖华夏大地,其丰富的内涵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当代不少戏曲界、文学艺术界、宗教学研究的学者们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

  如我国目连戏的发掘和研究,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湖南省挖掘辰河目连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文化促进基金会曾拨专款予以资助;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举办了国际目连戏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观看中国祁剧《目连戏》录相后都惊讶不已。格瑞斯托弗·史蒂帕先生说:“很理想,看了很舒服,经得起研究。中国的传统是伟大的”。又说:“《九殿不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几年都学不完”。

  可见,中国汉传佛教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具有很高地位和特殊的魅力。中国汉传佛教戏剧艺术,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善入人心、让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善恶因果报应,崇德尊孝等思想深入传播到广大人民中间,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客观上也起了很好的社会道德伦理的教化功能,是华夏文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