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懈。雅弟子昙习,祖述先师,善于言论,为赵太子石宣所敬云”(注20)。从“高僧传”中,便可以明白显示,若要谈格义之学,应该以竺法雅 (大约是纪元三三○年前后) 为首。其次尚有毗浮、昙相也都是善于谈格义之...
杨政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047465.html
-
断事,信之符也 。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故易为之原。”
(注 20):参看“高僧传”卷四、竺法雅传,即大藏经第五 十册,三四七页上。
(注 21):参看大藏经第五十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147466.html
-
Parama有“最终”的意思,因此Paramita是指究竟、圆满、无可再超越的境界或状况而言,而汉语的“极”字,有“终极”、“边极”之意20,因此加在“度”之后,表示所达到的彼岸,是最终的成就,已究竟其边...
释天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447477.html
-
目录 序……………………圣严法师……………1 自序…………………………………………3 怎样读「妙云集」…………………………6 一、 从高僧类型看导师的风格…………8 二、 初学者如何读「妙云集」…………12 三、 久学者如何读「妙云集」…………15 四、 学佛者如何读「妙云集」…………19 五、 佛学者如何读「妙云集」…………20 六、 专宗专修者如何读「妙云集」……22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047492.html
-
期,1997,页 37。 20 这是东方学者能?#092;用汉文藏经的一大优势。日本的学者 基于其对汉译佛典的理解,及对西方佛学方法的掌握, 才能适时的提出反驳文章。 21 宇井伯寿,《印度...
杜正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147495.html
-
因为阿赖耶就是生命的根本,是轮回业报的主体。[20] 比较中观与唯识的差异,我们发现,中观打算超越生死,对于生死问题企图藉由精神与智慧的修养而消解掉生死烦恼。对于龙树而言,生死问题是无明之下的烦恼,但...三五下。 [19] 同前揭书,页三六上。 [20] 参见弥勒说,玄奘译《瑜珈地论》,《大正藏》三十册,页五七九,提出阿赖耶必定存在的八种理由,此处我们则仅就其作为一轮回业报的主体性来说,但是此一...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147497.html
-
勝鬘經》所說的「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對等於上述如來藏三義 (庫藏、胎藏、法身藏) 。[20] 2.印順如來藏學關於如來藏三義之詮釋的特殊貢獻 如來藏三義為貫通於許多如...63-66頁。Waymann對《勝鬘經》的如來藏三義的論述見Sutton 前揭書第52頁。 [20] Sutton 前揭書,頁53;Alex Wayman,The Lion's Roar of ...
賴賢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547504.html
-
Poems of Early Buddhist Monks,20这是一个精简的平装本,引论部分做了浓缩改写,并拿掉了注释。(3) K.R. Norman 1992年出版的《经集》(Suttanipata...zazhi, No.20, Nantou, Taiwan, Mar., 2002, pp.227-83.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 report on ...
蔡奇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747508.html
-
」,举了《中部》、《相应部》等六部原典的20个出处。受的「种类区分」有:二种受、三种受、四种受、五种受、六种受、......等等,亦各举其出处。132 Oskar von Hinüber, A ...
蔡奇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847509.html
-
此名为于有义转,为于无义转耶?若于有义转者,不应道 理,即前所说三因缘故;若于无义转者,即前所说二互为客 ,道理成就。”(注 20 ) 瑜伽行派认为凡夫的杂染心,产生于相信“名称”与“对象”一 ...施设的 )彼名,可言诠物的自体,在我等(瑜伽与中观)二者中, 一样被称述。”(注 73 ) 如前所述,瑜伽行派的意趣,如同《唯识三十颂》20偈所言---- “由彼彼分别,种种物分别。此遍计所执...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447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