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564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国早期禅法的流传和特点--慧皎、道宣所著“习禅篇”研究

    说明:“修行道者当复观身、五阴之本。色、痛、想、行、识是谓五阴也”(注20)。 经中“五阴成败品”是比较长的一节文字,其中对肉身、心意的毁败和烦恼,一层再一层的加一分析。提到一生的烦恼时,经文说:(注...-四○。横超著文,见“中国佛教?研究”第一 (京都、昭和五一年二版),页一九○--二一八。(注 18) “正藏”卷十五,页二四二上下。(注 19) “正藏”卷十五,页二四○中--二四二上。(注 20)...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7.html
  • 中论空无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与现代的关系(1)

    分裂的原因,时代与地理环境的变迁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与此有直接关系的便是戒律的修改,而戒律又关系学说的观念,是以学说亦必受影响,(注20)另外一个分裂的主因就是对佛陀说法的理解365页上的分歧,吕澄云:...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747548.html
  • 修所成慧依定而生之探讨

    后,不再依于名言却能体证义理而成就的。18除此之外,《大毗婆沙论》卷95对修所成慧的内容更有如下所云:  修所成慧者,谓暖、顶、忍、世第一法、现观边世俗智19、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20   《大...瞿昙僧伽提婆译) 大正藏第2册,No.125。  4.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20卷 (尊者舍利子说,唐?玄奘译) 大正藏第 26   册,No.1536。  5.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试论各类“性行人”与“身至念”的修习

    ,其中充满种种不净。20  换言之,从“头发”至“足跖”,以“皮肤”为界限,在这样的范围内观察我身所充满的种种不净,即为“身至念”的内容。再者,《清净道论》亦说:  如是以骨随包摄于脑,为厌恶作意而说...卷20,(八一)〈长寿王品念身经〉第十(大正1,556a13~16);《中阿含经》卷24,(九八)〈因品念处经〉第二(大正1,583b6~9)。  19 “比丘观此身中三十六物恶秽不净。”《增壹阿含经...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涅槃为所缘”初探──以《大毗婆沙论》及《大智度论》为主

    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槃。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说法。20  释尊的任何教授、教诫都是为了调伏吾人内心的烦恼及舍断种种错误的认知,以达到最安乐的境地(涅槃)。就如万川流水皆流向大海一样,佛弟子所学、所修都...主张的涅槃实有自体,也就是涅槃胜义有,龙树当然是不以为然地加以斥责,以求回归佛法的真义。  另外,龙树也有广义的涅槃说,特别是对三解脱门是涅槃义的说明。如《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6c29~...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6.html
  • “心念处”之探讨──以《大智度论》为主(1)

    呢?[依]分别[而说]……[再]其次,依何意义而说处呢?[依]发趣[而说])20  山崎良顺认为,觉音注释中所出现的paTThAna三义,其前二说(nAnAppakaraNa-paccaya和...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略论菩萨自利与利他

    说:  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自庄严法身,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诸功德庄严众生。20  显示依世俗谛的施设概念来引导具学习福德因缘的众生,因此为其说三十二相为生身佛自庄严,同时...20卷 (尊者舍利子说,唐?玄奘译) 大正藏第  26册,No.1536。  19.《十二门论》1卷 (龙树造,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30册,  No.1568。  20.《大丈夫论》2卷 (提婆...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

    四、 易行道之目的  易行道之目的,就《十住》中求问者的立场,是因为听闻到菩萨从初发意到阿惟越致的阶段,于其间历时久远,且有退堕于二乘之患,以是缘故,冀求一种能稳当并可急速到达阿惟越致地的门径。20(...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14册,No.475。  12.《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20卷 (宋?法护等译) 大正藏第14册,No.489。  13.《坐禅三昧经》2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15册,...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1)

    ;得尽智故,名亦无漏。四诸学人等从禅定起,随对众境,随所断惑。未尽之处,或犹生着故,名亦有漏;断惑尽处,虽对众境,结业不起,名亦无漏。(20)在亦有漏亦无漏心的情况,修行者的心比较复杂。就第一阶段的发...18)《次第禅门》一下,《大正藏》四六·四八一c~四八二a。  (19)(20)《次第禅门》一下,《大正藏》四六·四八二a。  (21)《次第禅门》一下,《大正藏》四六·四八二a~b。  (22)(23...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19.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2)

    真理的法门。定相应于寂,慧相应于照。智顗又喜以寂照来说心:  此心常寂常照。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20)  寂是寂然不动,是寂静状态;照是感而遂通,是充满动感。心便具足这两种状态,而交互为...《大正藏》四六·九c。  (19)《法华玄义》四上,《大正藏》三三·七二0b。  (20)《法华玄义》五上,《大正藏》三三·七三三a。  (21)《摩诃止观》五下,《大正藏》三三·七四三c。  (22...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