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564篇,用时1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是普通的情况。根据南方上座部的说法,一个心法最少也有七个心所伴随著,并具体说明各各刹那的心,与几种的心所相应俱起。20  而在部派中,也有部派─例如经部认为,所有的教理学说,皆应遵从阿含的经说,因此否...他:这是错误的见解。就重新为他教示正确意义的无我之缘起说。(参原书p. 319)  20 巴利佛教的七心所,称为“共一切心”(sabbacitta-sādhāra?a)之心所,是指:触、受、想、思、一...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有关业的若干考察

    )。但是,有部系统仍有异说。20 [200]总之,有学之无漏善业被包括在第四业,无学之善业并不包括在内。这是因为无学皆已断尽一切有漏业,无学的无漏业并非能尽诸业之故。根据巴利佛教,出世间的无漏善只局于...18. 413)及A, ii p. 237(《南传》18. 414)。   19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4(大28, 555b)。   20 参照《俱舍论》卷16(大29, 83c)、《成实论》卷8(...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8.html
  • 原始佛教的生命观

    应当作“如食子肉想”而取用,[20]不可有贪求美味之心,这在巴利和汉译经典中皆曾论及。这是佛陀所说对于饮食所应具有的心态,譬如一对夫妇带著独子穿越沙漠,粮食逐渐减少,在穿越沙漠的途中,食物就已全部用完...、判断的心的作用)、10-14.苦、乐、忧  喜、舍五受根(苦乐的感受作用)、15-19.信、精进、念、定、慧五根(理想  心作用)、20-22.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令得证悟之无漏智的作用 ...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9.html
  • 原始佛教的心

    快乐的受之后,生起讨厌、想逃避的憎恶之念,[20] 对于这些爱憎等念,以所谓“爱支”的意志(业的a要素)表示。其次,对于其对象兴起取舍的实际行动,称为“取支”(业的b要素)。[21] 在取舍等行动之后,...iii, p. 280 ff.)《中阿含》86《说处经》(大2, 562a以下)。  [7] M.iii, p. 286f. 说一切法无常、苦、无我的经典者,又如:S.18, 1-20(S.ii, pp...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0.html
  • 原始佛教的證悟

    vattanikehi. 參照漢譯《雜阿含》卷20(大2, 145b)。(參原書p. 103) 3Saṁyutta,v, p. 343。南傳16下,220頁。So catuhi dhammehi ...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1.html
  •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

    前面《舍利弗毗昙论》的说明更为清楚。例如,《法蕴足论》对未知当知根的定义为:20   云何未知当知根?谓已入正性离生者,所有学慧、慧根,及随信、随法行,于四圣谛未现观,为现观故,诸根转,是名未知当知根...a)。   18同上卷5(560c)。   19同上(561a)。   20《法蕴足论》卷10(大26, 499c)。   21Vibhavga , pp. 306-344.   22出处同...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2.html
  • 证悟

    的十地说(十住说)、三乘十地的说法亦有所不同。但是,它可能是依某种意义,参照以前诸十地说所作。华严之十地,即:20  一、欢喜地pramuditā bhūmi(极喜地)  二、离垢地vimalā bh...办地七地,规定并说明各声闻及菩萨之阶位。  20 谈华严十地的经论,以《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为代表,因为相当多,所以在此省略其典籍根据。参见山田前列书277页以下。  21 《菩萨璎珞本业经》...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
  • 中国佛教的净土观念和社会改革观念

    思想,却也容易为不满现状者所用。北魏冀州沙门法庆招率乡人暴乱,口号是“新佛出世,除去旧魔”。[20] 此“新佛”当指弥勒,而“除魔”,则是《下生经》等所谓的“降魔”的延伸。[21] 法庆又自命“大乘”...

    杜继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2948095.html
  • 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与归趣

    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了悟一切境都是唯心所作,这了悟之心就是佛,所以唯心所念就是佛。由唯心所念无非是佛,他进而主张“唯心净土,周遍十方。”[20] 即是唯心所作的净土,周遍十方世界,无限...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048096.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1)

    石室藏幽就是一种佛教的露尸葬法:  心游正觉,行依真谛,超彼胜津,凭兹善誓。电多急影,泡是虚线,形归掩石,神住开莲。春莺朝唤,秋萤夜燃。徒令孺泣,匍匐空山。[20]  凿成窟室以藏尸者,有称“石室”,...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