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朝僧家吟咏佛理的诗作 罗文玲 明道管理学院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p. 61 提要 六朝自公元三世纪初到七世纪初,这段时期南北对峙,战祸连连,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就整个社会而言,政治分崩离析,割据势力拥兵自重;在学术领域上,儒学一尊的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佛教与玄学的思想。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也是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受到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中国文坛在六朝时期,...
罗文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746846.html
-
未尝语上 而遗下也(注61)。 △佛为二乘弟子说沙弥戒、比丘戒;为在家二众说五戒、八关 斋戒;为大乘弟子说菩萨戒。或宽或严,或详或略,大要使人 因其所居之位,曲为...”吧 (‘周易正义’“易七”、页11、 a)。
(注59)‘礼记正义’卷五十二“中庸”、页18、b。
(注60)同(注52)。
(注61)‘一乘决疑论’──‘卍续藏’一0四、一五一上。...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846848.html
-
页
有两种二谛︰一于谛;二教谛。于谛者如论文,论法性 空;世间颠倒谓有,于世人为实,名之为谛,诸圣贤真 如颠倒,性空于圣人是实,名之为谛。(注 61)
二谛是本,说法... 华严宗所宗为《华严经》,《华严经》有“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界”,(注 66) “初发心,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 67)“从初发心,乃至得见普贤菩萨,于其───────────(注 61) ...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846849.html
-
vrtti)。(注2) 二、中观部著作 (1) 入中观(Madyamaka-vatara )。(No.38 61) (2) 入中观疏 ( Madyamaka-vatatrabhasya ...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946850.html
-
与当时反对姚江为最的顾宪成辩论数───────────(注 139)〈顾端文公淑人朱氏墓志铭〉,收于《初学集》 卷61,页685 下。(注 140)〈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晋阶朝列大夫管公行状〉收 于《...
连瑞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146880.html
-
编︰《佛教思想的传承与 发展》(台北︰东大,1995),页283~308。
61 页
死,名出世人。(注 3)
同书的〈弘忍传〉中也有一段话谈到“见性”︰
虚空...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346884.html
-
-vijnapti`)的七 種難識了別(`sapta-vidha-dur-vijnana-vijnapti`)的說明來看 , (61)可認為其意也含在其中。因為其七種都是關於阿賴耶識 ... 61頁 其異譯本,《決定藏論》也有論過,在《顯揚聖教論》,甚至在 此《雜集論》卷第2,說明「識建立」的項目中,也有引用其八 論證。但是在此卷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346886.html
-
“出居城外禅众寺”[61],杨广无奈,竟致“礼望目极衔泣而返”[62]。智 急欲西返,表明他不愿接受晋王的政治控制,也表现出他孤傲倔强的个性和令人惊叹的胆量。杨广又让柳顾言“致书请留,待来年二月,约至...武丘山智琰传》。 [48] [58] [60] [62] 《天台九祖传?四祖天台教主智者大师》。 [49] [51] 《国清百录》卷二《秦孝王书第二十三》。 [52] [61] [63] [82...
袁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4046928.html
-
,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体认,则部下不仅是自己的袍属,更是自己的同事。 61、我们能拥有天下父母心,则天下人都是我们的儿女;我们能具有天下孝顺心,则天下人都是我们的父母。 62、为人做事...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0246974.html
-
,虽行空亦不取空相故,不妨怜愍心;…若菩萨能如是,真行般若波罗蜜。[61] 若只有悲心而无空观的智慧,易生染著,若只修空观而无悲心,则易堕二乘涅槃,唯有悲空(智)等持修学,才是真行般若波罗蜜。慈悲有...118]。亦是缘起中道的究竟圆满意。又如《大智度论》卷61云: 有相是一边,无相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诸佛实相。[119] 佛乃彻见空有,双离有相、无相二边而行中道。若能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悟此即...
释安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084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