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向他解说微妙的佛法,然后又教他用心中观想的方法去“观想念佛”,但他心思散乱,根本不能集中心思作观想。这位善知识又告诉他,你若是心思散乱,不能观想“阿弥陀佛”,就应该只用口念“无量寿佛”,(注48)...--------注48:见吕碧城:《观无量寿经释论》,她说:“世人每以称名为念 佛,然经云:‘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 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据此,则念佛与称名判然不同。吾 人...
罗锦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548127.html
-
关键地方,故意要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之力加思索,才能恍然大悟的得到答案,自然也是富有禅味的作品!同时也可看到,早在战国时代,中国散文的技巧,已经是相当高明的。(48)伯俞泣杖的故事,也是富有禅味的记载。...药山禅师回答得很技巧,他说:只因为中国已经有了禅,所以他才肯来呀! (48)参看 Professor Bunon Watson, Early Chinese Litratad (罗锦堂译:《古代...
罗锦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648130.html
-
丛刊影印本。 11 僧璨:《信心铭》[1];[2];[3],分别载《大正藏》第48卷:第367页下;第377页上;第376页下。 12 僧肇:《肇论·般若无知论》[1];[2];[3];[4];...,第440页。 23 《宗镜录》:第24卷;第39卷,分别载《大正藏》第48卷:第533页上;第649页下。 24 《祖堂集》,1993年,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 佛教的主旨是...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5148145.html
-
理知行动,理知依照其自身的律则,将诸刹那中的事件予以综合(注47)。在外在世界中,并没有具体的共相适切地符合此种综合。如果看到一个对象,在最初觉识之後所跟随的便是一种生动的意像(注48)。如果了解一个...Savikalpaka-pratyaksa。
(注47)Ts,R390-avikalpakam apijnanam vikaloptpatti-aaktimat。
(注48)sphutabha。
...
张尚德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548418.html
-
料的综合研究》(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民国81年), 页48-57,128-150;[元]张道宗,《纪古滇说集》, 页4;清抄本,《僰古通纪浅述》,文见尤中校注, 《僰古通纪浅述校注》(昆明...《宋高僧传》,卷十一,《大正新修大 藏经》,第五十册,页772中。 注48: 冉云华,同注四三,页103。 注49:[宋]契嵩,《传法正宗记》,卷七,《大正新修大藏 经》,第五十一册,页750...
李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148451.html
-
上文的解释是:因为常坐三昧只修常坐一行,所以又称为一行三昧(注48)。其实“一行三昧”一词,语出《大品般若经˙问乘品》,是其中所说之“百八三昧”中之第八十一支(注49),此外并散见诸般若经论之中。此一...,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有二。(注50) --------------------
(注 47)同上。
(注 48)《止观辅行传弘决》(以下称《辅行》)卷二之一:“言一行者,剪略身仪,不兼余事,名为...
释慧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548459.html
-
rdquo;〔47〕此说似乎沿袭了谢良佐之说。意思在于强调,释氏本心,而不知天理,故只为脱生死;而“心”“一言以蔽之,曰生而已。天地之大德曰生”〔48〕,...十二
〔39〕《五灯会元》卷三
〔40〕《二程遗书》卷十八
〔41〕〔42〕《宋元学案》卷二十四《上蔡学案》
〔43〕〔45〕〔47〕〔48〕同上书卷四十八《晦庵学案》上
...
麻天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0248915.html
-
的宋朝以来的禅净双修。又如此的修行生活,是受到来自闽南的会泉、会机二师的指导。会泉师(纪元1874年~1943年)是福建同安人,名明性,别号印月,自署华满,晚称莲生道人。[48] 民国13年任改制后(...之3,页48.林慧云〈黄中妙大师事略〉、昭和3年5月1日)。他的来台,是在纪元1929年(或是在1928年的夏天[51] )及纪元1934年。1929年的造访台湾,曾挂锡于台南法华寺及开元寺,并在真常...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249230.html
-
常、大乘为妙,称之“相待妙”。入观缘寂,本教则绝,绝由于观,将此绝名,名于观妙。为显此义,故以绝为妙。[48]
在其《摩诃止观》里,“相待止观”:...》册46,页24a。
[46] 同注5,卷3上,《大正藏》册46,页25c。
[47] 同注5,卷3上,《大正藏》册46,页26a。
[48] 同注7,卷2上,《大正藏》册33,页...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549235.html
-
),而依中观的方式,即可证得这种空性慧(48~58颂),经过五学道即能达最终的圆满(59颂)。如此,结束了显乘的探讨。 此外,阿底峡又提出密乘的方式,他认为行者本身如果喜欢密乘经典所说的仪轨,也想...所有诸佛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皆因发是菩提心故......又此菩提心,是诸菩萨总持行门”。(48)既然说是一个实践的行门,他真的就为此撰了一个修行的仪轨,名为《发菩提心仪轨》(藏文,No.3966),这个...
张福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3149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