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故知无生。(1:1,《大正》30.2b)
这偈颂的梵文为:
na svato napi parato na dvabhyam napyahetutah39;utpanna ...及非无。(25:18,《大正》30.35c)
相应的梵文偈颂为:
tisthamano39;pi bhagavan bhavatityeva nohyate,na bhavatyub ...
吴汝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2146249.html
-
可反映出汉代的声韵学。同 时透过支谶的译经,看出在二世纪中期,大乘佛教经已存有印 度的思潮。因此支谶的译经是非常值得学界注意与研究的。[ 注39]另一方 ───...1993, 140n.5)的研 究,支谶译经所用的传本不像是正统的梵语,而是混合 梵语。 注39:然而或许因为支谶的翻译被评为“晦涩、欠通”(参黎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2446254.html
-
二,一直上增的原则编成。至于《小部》, 则是将毗舍离结集时集出的《杂藏》, 重新抉择而成 (注39) 。 ─────────── (注39) ...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4146276.html
-
敕命而将〈大佛名经〉(一部十 六卷,或十八卷)、〈法琳别传〉(一部三卷)、〈续开元释 教录〉三卷入藏之经过及相关者皆加以详细的记述(注39)。 因此对照〈大藏目录〉...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录〉,《高丽大藏经》( 影印本) 第38卷( 汉城:民族佛教研究所,1985年),页 710。 (39)同前注,71-75。 ...
释成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4346279.html
-
的考证,认为是童受所著(注39)。然作者究竟是谁,至今学 界仍未成定论。 大庄严经论出三藏记集没有收录,法经录以来的经录皆 有收载。而其书名,由...-179页。 (注39) 可参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 究》一书,第329页。 (注40) ...
丁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4646282.html
-
38) 差别相是“三”是“用”,绝对相是“一”是“体”,无体不足以明用,无用未足以显体,体用不二正是三圆融精神之所寄。?敌对相即 (注 39)
“夫有心者,皆有三道性相,即是三轨性相故净名云烦恼之...不横才是伊字的本来面目。(注 39) 智者之时,称烦恼之俦为如来种,是就相对论种,到了湛然以 后相对种方称作敌对种。见安藤俊雄,《天台性具思想论》, 页45-47,天华,民...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446293.html
-
肯定的。《中论》24品共有四十首诗颂,其中第20、21、33、39颂明显地是tarka的应用,另外,3品2颂,8品4-6三颂,11品2颂,15品5颂,20品6、16两颂,21品8颂,22品3-7颂,23...)。清辨《般若灯论释》品24,对龙树的“二谛”论,曾有底下的注释:世俗谛者,一切诸法无生性空,而众生颠倒故妄生执著,于世间为实。诸圣贤了达世问颠倒性故,故一切法皆空无自性,于圣人是第一义谛(39)。
...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546295.html
-
理惑论》,(注 38) 书中内容全是为拥护佛教而写的,也揭开了三教之间相互对抗的序幕。( 注39) 自后汉起,这些基于拥护或反对佛教而撰写的文字,便透过单篇文章、问答、诗颂、引书为证加以铺排等形式 ( 注...作者和成书年代,颇众说纷云,无一定论。但就内容而言,汤用彤及诸多学者仍推此书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书籍。(注 39) 该书叙说当时对于佛教的观感是“世人学士多讥毁之”,反佛者抨击佛教是“夷狄之术”,由于...
陈昱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646296.html
-
佛教与中国文学》论到白居易时云: 他对佛教的理解浅薄得多, 但他不是只讲理论,而更注重人生实际,因而对后世影响反而更大。(注 39) 的确,白的作品,常表现一种不务荣名、任运随缘、悠游自得情趣,这...自《中国佛教史料初编》,页756。(注 38) 同注 37,页743。(注 39) 同注 12,页143。 274 页 三、宋至晚清 唐代文人习佛的风气延至北宋时,佛教本身的发展已度过了它的极盛...
王志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646297.html
-
书卷十〈飏尘车〉条略云: 约行烟 ( 注 39) 置三二十具,如飞梯板屋之数, 其车与烟同纵, 待烟气盛,即推车逼城,飏其尘灰,使守人不能存立,回避聚向一边,则攻城人可缘上(本注:用石灰最佳)(本卷页...第七十回〈妖魔王放烟沙火,悟空计盗紫金铃〉页775-776。(注 37) 《西游记》页769-770。(注 38) 台北商务景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注 39) 意即“飏尘车”的构造约似施放烟雾用的...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74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