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53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譬喻師與《成實論》

    毘13, 61c。2, 10c以下。成4, 267a以下。 8, 41b。成4, 266b。  C. 心不相應法 其它許多不屬於色、心、心所及無為法...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247999.html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成实论》云:61  识为种子,业行为田,贪爱为水,无明覆蔽。以此因缘,则受后有。   《入大乘论》云:62   识是种子义,游行六处,若见诸尘空,有芽则断灭。   《中论》云:63  如芽等相续,皆由...vatthu, 11, 3.  61 卷11, 大32, 325b。  62 大32, 42a。  63 卷3, 大30, 22a。  64 卷32, 大25,296c。原论文为:“过去善种,现在、未来善法...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

    部论书的定义。   关于三无漏根,《舍利弗毗昙论》的定义与巴利的定义完全不同。例如,[61]未知当知根的定义是:19   云何未知欲知根?坚信(随信行)、坚法(随法行)人、若法圣无漏非根,得名根,除...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2.html
  • 太虚的人生佛教论(2)

    ,乃指它那含有“天”神信仰的成分。事实上,太虚在《人生佛学的说明》一文当中,曾经明白地说过:“……‘人生佛学’者,当置‘天’、‘鬼’等于不论。”61即然置“天”等于不论,印顺为什么说“人生佛教”仍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1548065.html
  • 林葬----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二)

    山至相前峰,施行林葬。(注61)  唐高祖武德六年五月,延兴寺僧吉藏迁化,“遗命露骸”。吉藏虽以义解闻名,著《涅槃经游艺》一卷(大·1768),但他同时也是一名禅僧。隋炀帝时代,名高一时的昙献禅师还以他...596上中。  注57 同注52。  注58 《续高僧传》卷八,义解四,,489上。  注59 同前注,489中。  注60 《续高僧传》,明律上,卷二十一,,610下。  注61 同前注,611上。  ...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3.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1)

    以其年十月十七日,营空于少陵原之侧,俭以从事,律也。[61]  法愿临终对于她后事的安排,充分显示出露尸葬的理念,不过,她的亲人们却难以接受她暴尸林野的遗愿,“姐、弟永怀沉痛,不忍依承遗约”,最后在少陵...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5.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2)

    :  [59]:《续高僧传》,卷二十七,〈遗身篇〉传论,六八五上、中。  [60]:《高僧传》,卷九,神异上,〈晋罗浮山单道开传〉,三六一~三六二。  [61]:《金石萃编》,卷五十四,页二十七至...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448106.html
  • “满洲”与“文殊”的渊源及西藏政教思想中的领袖与佛菩萨(2)

    1985,页 657。 注076:达仓宗巴·班觉曩布, 《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页 61。 注077:见《大正藏》十,p.241,原文如下:“东北方有处名 ...

    王俊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548109.html
  • 经幢的形制、性质和来源──经幢研究之二(1)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平江府昆山县崇显教院的僧人所建的经幢即是一例,其造幢记中甚至称此幢为“摩诃揭帝宝幢”。[61]  [2]《佛说阿弥陀经》(大.336):这和《尊胜经》特别强调拯济幽冥有关,亡...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948115.html
  • 净影寺慧远的心识思想

    阿陀那识”的特性。参 见《大正藏》,卷31,页61下、页879中。  注13 《大乘起信论》分、、三门,分述众生心的生灭和变化。又《大乘起信论》没有“八识”的观念。  页397  别外境那些是染、那些...》又说:“真心之体,本隐今显,名为法佛”(注61)以为当真识本体由隐至显时,便是成佛。凡此,都可见慧远把“起净”理解为一件向本回归的事情。  五、结 论  瑜伽行学派的著作于六世纪传入中国,导至地论学...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548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