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358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唐代安西榆林25窟之卢舍那佛

    约5.9米,宽约5.75米,高约3.12米[8],窟顶已坍毁,中央设方形佛坛,上有残存的佛塑像,为后代所增修,正面东壁与南北两壁、西面入口处两侧皆绘有壁画。壁画之风格、手法均相同,应为同一时期所作,且...

    赖文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452375.html
  • 欧阳竟无先生的生平、事业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质(1)

    则愤形于色。以贫故,晚应河南抚臣松寿教读聘,州县所馈节规约千金,皆坚却不受,出则布衣小车,无有知为中臣上宾者。[8]  从魏元旷的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  (一)同从兄欧阳晖、欧阳暄一样,欧阳昱在文章...

    程恭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652376.html
  • 浅析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之文学特色(2)

    记载,“有为法”为佛教用语,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   96 见姚秦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752b)。  97 见姚秦鸠摩罗什所译《诸法无行经》卷下(《大正》15?759...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952383.html
  • 黔南会灯录(1)

    黔南会灯录  清 如纯辑  8卷   序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以九年面壁。独契真机。只履西归。原无多说。至于立雪断臂之徒。悉皆直参上乘。一心相印。又何语之足录乎。虽然自佛法入中国。已有四十二章。即卢老出东瓯。亦著谭经妙论。又何语之不足录乎。黔居边鄙。佛法罕闻。明末寇乱。四方禅侣。咸避地乞食。于其间。或著衣持钵。不坠家风。或挂板悬槌。洪宣法教。于是诸家各有...

    清 如纯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1052492.html
  • 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从《复归佛陀的教导(一)》谈起

    [7]  也清楚表达:  我不是复古的,也决不是创新的,是主张不违反佛法的本质,从适应现实中,振兴纯正的佛法。[8]  从中可知,印顺弘扬的归趣乃立基于根本佛教的解脱道,并宏传中期佛教的菩萨道(审慎...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3452547.html
  • 禅七

    每天,行24支香,分为坐禅12支香,跑香也是12支,总共24支。这12支香的名称分别为:早课香、早板香、早4枝香、早6支香、午板香、午4支香、晚课香、养息香、晚4支香、晚6支香、晚8支香、晚10支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4752575.html
  • 解迷云居寺

    到了金代还在使用。罗昭先生已经考证出来金代在云居寺许多刻经的底本就是诠晓编定的。(《文物》1988、8期)   可考的诠晓的事迹还有,即当时的佛教弘场(统领主持佛教的地方)悯忠寺的“释迦太子之殿,乃...

    yjwdh的个性LOGO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5552593.html
  • 地藏王菩萨本迹因缘

    利益更多。简单可以举个例﹕  十种利益 ——(1)土地丰穰,(2)家宅永安,(3)先亡生天,(4)现存益寿,(5)所求遂意,(6)无水火灾,(7)虚耗辟除,(8)杜绝恶梦,(9)出入神护,(10)...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60352762.html
  • 律宗初探

    骗取;(4)、势力强取;(5)、诉讼巧取;(6)、恫吓胁取;(7)、受寄不还;(8)、应税不纳。上面八种就是属于偷盗的范围。三是淫戒,在家居士受持的称为邪淫戒。男女接触,相亲相爱,拥抱交媾,津血混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0552881.html
  • 人间佛教与现代伦理

    那时佛教是儒学自我批判、自我转型的工具。[注8]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等著作,一时领风气之先,依据佛教理论为其改革主张张本。若就伦理精神而言,则大乘经论中所展现的“慈悲&...   [注6] 参见姚卫群,〈佛教的“二谛”理论及其历史意义〉,《宗教学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注7] 此据曹溪原本《坛经?般若品》后面的偈颂。   [注8] ...

    吴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195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