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率布教师十名来台,于剑潭寺开始布教,后来儿玉在此皈依,并得其助在圆山公园西麓建寺,称“镇南山临济护国禅寺” ( 注 58)。 大正元年六月,黄玉阶以该寺建成,作<镇南山临济护国禅寺创成记忆藤园将军>...郑喜夫文,同注 44,页 85。
( 注 58)同注47,附录。
( 注 59)藤园将军即是儿玉源太郎,见黄秋造编,《镇南纪念帖》, 转引自郑喜夫文,同注 44,页 96。
( 注 ...
李世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5145958.html
-
58 某种机缘而皈依佛门.削发为僧的.有些人虽然出家前识字无多.但出家后受到了师传的文化教育,文化程度也有很大提高.总的说唐代佛教僧侣的文化水准,比起一般民众要高出许多.特别是其中的上层僧侣.堪称为...
谢重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5145959.html
-
ldquo;不可得空”调伏心地。住是地中,虽有烦恼,心常不堕。[58]
菩萨利益众生的手段之一,就是乐说无碍的辩才,然而此一辩才一定要结合菩萨本愿与大悲心,否则面对众生,极可能因为不耐烦...。
[57] 引自龙树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释〈序品〉,卷29,新版页1107。
[58] 引自龙树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释〈四念处品〉,卷48,新版页1845。
[59] ...
游祥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0745983.html
-
1892~1965)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以下引 用简称《汤氏佛教史》,商务印书馆,民国51年台一版)下册 ,页58。钱师宾四博士(1895~1990)《国史大纲》(台北︰ ...害群之马以贪污自肥的机会,(注58)此事非本文所欲论,而且前贤多有论述,(注59) 不赘。
总之,北魏在毁佛之后,释尊遗教在黄河流域的发展更胜于前,除了昙曜创立的制度而外,更缘于在曜公背后的太子...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1245990.html
-
《东瀛采真录》(《太虚大师全书》平装58)。(注163) 李添春氏前揭文。(注164) 参考陈圣璋前揭文(前揭书页21)。 郑卓云〈台南开元禅寺沙门列传〉──《南瀛佛教》9之9,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1745999.html
-
正入初住
破見惑
十行正出假位,不復關前[58]
二住~七住
破思假
八~十住
侵 習
...72页中 [57] 《大正藏》第四十六卷 第73页上 [58] 《大正藏》第四十六卷 第73页上 [59] 《大正藏》第四十六卷 第73页上 [60] 《大正藏》第四十六卷 第79页上~下 ...
释惠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2346009.html
-
不生不灭性说的,并非众生已有无漏清净的心。”[58]《成唯识论》曾提出两种心性本净说:然约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非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名本净。(大正...〈所知相分〉中,圆成实性所摄的四种清净法之一,其余为离垢清净、得此道清净、生此境清净。[58] 〈如来藏之研究〉《以佛法研究佛法》,pp.331-332。[59] 参见《如来藏之研究》,pp.196-...
陈 一 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046087.html
-
荒木见悟“明末????儒佛调和?性格”一文(注58),以下仍继续李卓吾的佛教活动和思想。以李卓吾的当时立场而言,他所处的生活圈,既然都是“左派王学”的健将,除非他不涉及圈内讨论,否则他即必须了解和使用对方...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846098.html
-
1978年),页二六九。 (注 58) 荒木见悟,前引书,页二六五~二九一。 (注 59) 在“答李如真”一文,李卓吾曾坦言:“弟学佛人也,异端者流,圣门之所深辟。弟是以于孔氏之徒不敢轻易请教者,非一日矣...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846099.html
-
华严经第四如来名号 品,大正9, PP.418-420中;新华严经,大正10, PP.58-60 上;摄大乘论释第十五,大正31, P266 20.见于大般涅槃经第三金刚身品... 答:因人人都有佛性(成佛之因子),所谓“众生悉有佛 性,一阐提也可成佛”,这思想源于大般涅槃经(58)。
6.问:何以在中国盛行“人人可成佛”的思想? ...
张 瑞 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946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