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云:“如何是?”师云:“这杀父汉!算你只少此一问。” 校记 ①“也”,永乐本无。 58、问:“如何是和尚意?”师云:“无施设处。” 59、师①上堂。云:“兄弟!但改往修来。若不改,大有著②...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647834.html
-
Golden Age of Sculpture in Sri Lanka , p. 59。 -----------------------------------------------------...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147847.html
-
āntarād āst?taka?hi (nā) nā? lābha(从八月到正月之间[所得],是受迦絺那的利养).[59] 在梵本中可以发现,有“na”(“无[罪]”)字样的权利,就是都是直接和..., 1454, 504c1-2。 [59] 见Kun Chang, A Comparative Studyof the Ka?hinavastu, p. 52。汉译部分参考Kun Chang, A ...
释继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247850.html
-
定位,乃在于其具有承继道安与智者等二位祖师之功。弥天道安法师所制僧尼轨范虽有二时行道、布萨、悔过等法,但依经义组织具体忏悔仪轨者,却是始于智者大师[59] 。故今看组织庞大、条理分明的《圆觉忏》,乃至...74,512c-513a)。 [59]) 虽早在智者大师制忏前,已有依《请观音经》制成十法的忏悔仪轨,只是今已不存。故若以现存具体、结构组织完备的忏法来看,智者大师亦可谓是第一人。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347851.html
-
有终极承担或终极献身。...终极真实乃是超世俗之精神性或宗教性所以形成的原本根据或理据。...对于终极真实的主体性心性体认,是保证能在精神上超克死亡,彻底解决生死问题的王牌(大乘佛学的佛心佛性)。59...可能”的观点进行省思。 57 以下所引述的观点,多半取自傅伟勋,前揭书的部份看法,以及郑金德《现代佛教原理》一书中的评述。 58 参见傅伟勋,前揭书,页270。 59 同上注,页271。 60 ...
王 惠 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647860.html
-
就包含了一切心与心所。而名色该如何成为识所缘?笔者试以图表解释:59 五外处:色、声、香、味、触 法 外 处 意内处(意根) 五内处:眼、耳、鼻、舌、身 五识身:眼、耳、鼻、舌、身识身 ...02, no. 99, p. 313, a24-25)。因此意根只缘法尘才能生起意识,如《杂阿含经》“意缘法生意识”(CBETA, T02, no. 99, p. 59, c11-12) 以及可参考 ...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
1M. i, 220 ; S. ii, 3f.; iii, 59, 62 ; A. iv, 348.《中阿含》卷7,29经(大1, 463c)、《杂阿含》卷2, 42经、43...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047997.html
-
在《大毗婆沙论》中,提到经部系的譬喻者之说,谓随眠于所缘不随增,亦不随增于相应法,59 随眠与对象无关,亦与心、心所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它是潜在的存在。 [326]附带说明,虽然这不是随眠,不过,在...俱舍论光记》卷19, 大41, 292b以下等。 59 《大毗婆沙论》卷22, 大27, 110a,又,在《成实论》卷9, 大32, 309a中,谓随眠有表面心与潜在心两种。 60 Kathā-...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世间慧的定义中常常出现,[59]所以,择法与择法觉支应该有所区别,择法觉支唯指无漏慧。
其次,属于出世间的三无漏根的定义说明,在《法集论》中,和前面世间慧之定义相同,首先举出各个表示无漏慧的独特...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2.html
-
,觉得更有极重要的理由。59 依此看来,印顺之所以认为太虚的人生佛教还有所不足,是因为他认为人生佛教不足以对治传统中国佛教的弊病。也就是说,印顺认为,传统中国佛教除了存在着注重“死、鬼佛教”的弊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154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