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997篇,用时1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韩清净居士佛教思想之特质析论

    的主要著作。[註26]  韓氏晚年四疏所詮解的,是般若系統最為流行的兩部經典。他這一詮釋的基本思想原則,仍然是以了義經釋不了義經的原則。晚年四疏中,韓氏個人最重視也最滿意的,是《〈能...慈恩《述記》為準。一名一句務得其詮,一義一量務盡其旨,習規矩於步趨,衡是非於智解。」[註30]一名一句務得其詮,指務必求得經典文本中概念及文句的準確解釋,此即所謂「知法」;一義一量務盡其旨,指務必把握...

    程恭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81938882.html
  • 欧阳竟无抉择二转依、料简《起信论》的基本理路

    决定种姓,为大涅槃”[25],两者为法与法性,故非一非异,虽然如此,随缘唯可就相用义而言,不动唯可就体性义而言,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前句即说性,后句即说相,亦“不可得而乱”[26]。通过对如来藏...无间忽生有漏”[30],名之为真如缘起[31],如来藏缘起;“有漏无间忽生无漏,有漏无间续生有漏”[32],名之为无明缘起。  可见,欧阳竟无与太虚之间并非毫无可融通之处,两人都以为,在亲生因缘的意义...

    傅新毅(博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82338888.html
  • 宗密的灵知与王阳明的良知的比较研究

    佛性」(注26)一命题可知,佛性是有普遍性的,因而灵知也有普遍性。宗密自己便说﹕六道凡夫,三乘贤圣,根本悉是灵明清净一法界心。性觉宝光,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但以此心灵妙自在,不守自性,故...生死等法,一切皆空,开示此心,全同诸佛。(注30)  这段文字同时说灵知的普遍性与常照性。这空寂真心或灵知为一切众生所本有。它作为一个普遍的能力藏于一切众生的生命中。「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表示这灵知恒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91838951.html
  • 佛學入門(四)

      24、三藏:經藏(修多羅);律藏(毗奈耶);論藏(阿毗達磨)。   25、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26、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名三寶。   27、大乘:是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   28、小乘:是聲聞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   29、三業:身業,口業,意業。   30、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小乘的三法印。(再加大乘諸法實相為四法印)...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005139051.html
  • 傳統佛教的文學觀

     唯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閒吟。〈閒吟〉26[48]  但是在〈與元九書〉中則云:「知我者以為詩仙,不知我者以為詩魔。何則?勞心靈,役聲氣,連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當美景,或花時宴罷,... 酒障詩魔都不減,何嘗參得老龐禪?〈閑居雜題?其二〉30[52]  這些詩僧雅士,不說「詩思」而說「詩魔」,的確是承認創作的欲望有礙於修行。然而在創作欲的驅使之下,是否真能降伏「詩魔」之心,就不得而知...

    汪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74039115.html
  • 体恒法师:略论佛教“缘起”思想的生态价值

    联系在一起时才存在”,[24]“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25]因而,“生态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把人类是整体的一部分这个通俗道理告诉人们”。[26]环境伦理学家更是这么认为。[27] ...会给人类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新的泉源。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先生认为佛教是个早熟的宗教,它的思想更符合今后的人类思维和未来世界的应用。[30]如若真是这样,佛法中的...

    体恒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83939179.html
  • 民國早期顯密佛教衝突的探討

    對民眾的信仰密教,漢僧多以懷疑的態度看待;碧松分析當時學密的情況,而指出許多人乃惑於即身成佛之說,期望以逸代勞,快速解脫。〔註26〕法舫則認為那是一種不分青紅皂白的信仰現象:──────────────...收入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51冊,彌勒出版社,臺北,1984年,pp.639-40。註24:見氏書《印度之佛教》,正聞出版社,臺北,1985重版,p.325。註25:同上,p.305。註26:碧松...

    梅靜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2139451.html
  • 佛在人间----印顺导师之「人间佛教」的分析

    ,把它提出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    刮垢磨光』」(注26)。因此,我们将在下面做比较详细的分    析:            三、「人间佛教」的内容和本质        (一)从「凡夫...事业,以护持佛法       ,救度众生为重。经上说:「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       是故初发心」。应以    ---------------------    (注 26) 〈人间佛教要略〉;...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41839594.html
  • 鸠摩罗什译《大品经》《妙法莲华经》中的「深心」

    。 夫欲弘大道,要先直其心,心    既真直, 然後入行能深,入行既深, 则能广运无涯。( 注 26)    此处对深心的解释, 和前述《大论》「菩萨始得般若波罗蜜    气味,故能生深心」,似有所... 「复次! 菩萨初深心牢固,是名诸佛姓」,    ( 注 30)《大论》又曾将深心,解为一心,《大论》说:      复次, 菩萨欲深心,得无上道。深心名一心,重心深爱      佛道。 出於一切世间...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1939674.html
  • 《大般涅盘经》的佛性论(上)

          41 页    却又不能久住世间而要入涅盘,深感不解。 佛陀告诉叶迦对    如来不应生灭尽想, 因为「涅盘即是诸佛法性」,而法性是    常法、不变易法,( 注 26) 因此说如来常住...作乐想,就是颠倒见,但是   《涅盘经》却说「乐者即是如    ──────────────    (注26)「四相品」说:「如来身界不可坏故, 所以者何?       以无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

    释恒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313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