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顗大师”所作,此颂的篡改,疑即附会者所为。他篡改及附会的动机或许是善良的,但其行为却是有所偏向天台宗的。张勇博士认为佛窟遗则是《傅大士颂》的创撰者131,如上所述,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但是,这一观点...本章第一节所述。 131见张勇博士:《傅大士研究》第292—299页,巴蜀书社,2000年7月,成都。 132见方广锠先生:《佛教志》第14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
达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1142757.html
-
1949,pp.124-131 所列举的数据,而加 以统计的结果,南北魏和南北朝之间,云岗、龙门等 地所雕塑之佛菩萨像的数目,主要的有:释迦 112 尊;弥勒115尊;弥陀29尊;观音82尊。可见这...638c. 131页 ,所说的一部短经,经中强调要对那些“疾病 穷厄”的人,“给予医药”;不但给予医药, ,而且“尚当不惜肌肉,当供养之,趣令得愈 ”也就是说,甚至用自己的血肉来治人病,也 在...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2744450.html
-
的勒令僧尼还俗的行动,圆仁预计自己即将处于配入还俗之列,遂于会昌五年三月三日,“圆仁通状,请情愿还俗,却归本国。功德使收状,未有处分,但频有牒来安存。”(注131)不久,在会昌五年五月十三日,圆仁不得...三月”条,顾本,页175-176; 白本,页439-440;小野本,第四卷,页55-56;赖本,页 340-344。注131《入唐记》,卷四,“会昌五年三月三日”条,顾本,页183; 白本,页...
黄清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5444508.html
-
提及“十住菩萨”,如〈次问修三十二相并答〉(《大正藏》册45,页 128上)、〈次问法身佛尽本习并答〉(《大正藏》45,页131上)、〈次问住寿义并答〉(《大正藏》册45, 页143上),内容虽非尽...分别菩萨结使及其功德,如(《大品般若?十地品》说,舍若干法,得若干法 。先来之日,不谓此世无须《菩萨阿毗昙》事。(《大正藏》册45,页131中) 罗什说这部《菩萨阿毗昙》的编排次第乃仿照《大品...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2845913.html
-
禅宗戒律思想初探 以“无相戒法”和《百丈清规》为中心 王月清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四期 1999年07月出版 页131-146 页131 提要 慧能南宗禅倡导的“无相戒法”及南宗传人之一怀海创制的《百丈清规》代表了禅宗独特的戒律观。“无相戒法”是禅门独创的弘戒法门,但有其印度佛教思想之源。无相戒法的倡导,使得南宗禅在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离乱后开出抖落陈规、自由自在地寻求人生安...
王月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1646240.html
-
金堡的信中(注 131)解释前文中所提到的“白霓碧血,长留佛种”是指陈秋涛、金正希 (1598 ~ 1645) ,(注 132) 以及谦益的弟子黎遂球 (1602 ~ 1646);(注 133) 而“条...129) 即〈华首空隐和尚塔铭〉,收于《有学集》卷36。(注 130)〈华首空隐和尚塔铭〉,收于《有学集》卷36, 页363下。(注 131)〈复澹归释公〉,收于《有学集补》页514下~515上。(注...
连瑞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146880.html
-
佛界即魔界”的观点来看, 都可以得到“性恶”的结论’ (页 131); 又云:‘ ...... 特别是从“法性即无明”、 “无明即法性” 的观点来看,“性恶”乃法性和无明二者相“即”这 种思想的...〈杨文 〉对此并未加以区分,总以泛称的“天台宗”、“天 台宗人”等来反驳《陈书》,如〈杨文〉云:“陈博 士把“性恶”视为天台宗人的方便法门” (页 131) 、 “陈博士把“性恶”视天台...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2047164.html
-
中国律学源流 温金玉 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 (1999.7月出版 ) 页131~144 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 -------------------------------------------------------------------------------- 页131 提要 律学从曹魏嘉平年间传入中土,经过数代人的翻译弘传,辛苦经营,拥有了传统律学的四律五论。至唐时,律...
温金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0147262.html
-
(1995)。《律制生活》。1995。pp.126-131(原于 民国五十四年发表在海潮音杂志),pp.104-121、pp. 126-131。 注 5:明源(1965)。《觉世》。283期。p.2。 注 6:严持(1965)。《觉世》。284期。p.1。 注 7:真华(1965)。《觉世》。...
郭慧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0447267.html
-
(注130) 程氏文集卷第八颜子所好何学论。 208页 理也,即伯子(明道)所谓‘天理’ (注131)”。又“生之谓性,止训所禀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天性柔缓,天性刚急,……此训所禀受...也。”“正其理则万事一,一以贯之也。”以上“在人曰性,循性曰道。”道在万事万物,日用人伦中求之,而事皆有理也。 --------------------- (注131) 宋元学案,伊川学案,“性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5347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