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01篇,用时7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智藏与寂护的二谛思想以及对唯识思想的收摄之比较

    47-95。  (19)森山清彻,<中观派?唯识派?空、二谛、三性说?巡?论争>,《文学部论集》78号,佛教大学文学部,平成6年(1994),页59-79。  (20)Eckel.M.D.,in B. ...相唯识-无相唯识),再到唯心无我(中观)[59]。寂护成功地发展出有效整合唯识思想之策略。  (2)以中观的无生收摄唯识的无生  寂护在其《中观庄严论》中引《楞伽经》的一段话来说明唯识的无生与中观的无...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852379.html
  • 智顗的“三谛”思想及其所依经论(1)

    的道理。(详见《大正藏》卷25,页59,中-61,中。)  34 指“因缘所生法”等四句。  页80  众生说法”,怎么影取本颂(指“因缘所生法”等四句),唱说三谛说?这不合本论(指《中论》)的体系,...。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复次,声闻、辟佛虽于别相有分,而不能尽知,故总相受名。佛一切智、一切种智皆是真实,声闻、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昼灯,但有灯名,无有灯用。[59]   ...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852380.html
  • 浅析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之文学特色(2)

    大正》4?647b)。   112 见《大般泥洹经》卷五〈鸟喻品〉(《大正》12?889c)。  页59  一切法无常,毕定当破坏,诸有法如是,是最可怖畏。……  无量境界乐,此乐皆无常,本作业尽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952383.html
  • 古奥义书(Upani.sads)与初期佛学关于自我沉沦概念之比较与评论

    ,他因而成为不朽。[58]  人死后,其个我与其行为活动及知识(`srutam)一并去至不同世界。有些进入胚胎而再度赋予生命形体,而有些则因明了自我之本质而解脱。[59]亦即,是否轮回或解脱,完全...------------  58 Pras. 3.10-11.  59 Katha. 5.7.  60 Pras. 1.9-10.  61 Isa. 17.  62 Isa. 2.  页17   为...

    林煌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052384.html
  • 历代文献中的慧能“心性”思想探究

    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59]  又  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

    张国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252386.html
  • 论佛道儒三家伦理的关涉——以五戒与五常为核心

    争论变得十分激烈。[59]所以,佛教与儒家伦理的交涉、融和便显得十分必要和盛行。除了法琳《辩正论》直接引用《提谓经》以外,我们在道世《法苑珠林》卷八十八《五戒部》的“述意部”中也发现了他对五戒与五常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4552574.html
  • 敦煌本唐代净士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

    60种均运用七言诗体,其中59种运用七言古诗体裁,可见古诗是净土五会赞文的主要体式。与唐代文人士大夫投入主要精力创作的篇幅短小而又格律严整的近体律诗相比,古体诗是一种较少束缚而更易流传于民间的诗体。而...

    张先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64752839.html
  • 法源寺贞石录(2)

    并行书。  在大雄殿前。  已见著录:平目59上,70上,庙宇74,首都93,沿革、正风12/82。  [录文]阳:经文不录  阴: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沧桑己阅久,因革率难穷。名允法源称,实看象...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65652859.html
  • 论明代佛教孝道观──以《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为例

    生身罔极恩。……葬之事不成,祭之礼不行,报不得慈母恩,尽不得人子情,吾乃是天地之间一个大罪人。[注59]  《戏文》藉一卖身葬母之人的心声,说明儒家在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56] 同 [注21] ,卷中,第五十四页。  [注57]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上)(北京:中华书局)第五三二页。   [注58] 同 [注21] ,卷下,第三十四页。  [注59] ...

    王月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152924.html
  • 佛教寺院与国史上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

    New York,1944,pp.48—59(esp.p.54)。  除了以上的名称以外,当铺在宋代也叫做“抵当库”(《宫崎先生法制史论集》,页15、22),元代叫“典库”或“解典库”(《元典章》卷27,...

    杨联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3152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