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注 58) 大正五二˙一六˙中。 (注 59) 大正五二˙一七˙上。 (注 60) 大正五二˙八˙中。 (注 61) 大正五二˙一九˙下。 (注 62) 参看冢本先生‘中国佛教通史’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2052280.html
-
5]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正藏》第九册,页56c-58a。 ------------------------------------------------...的法会之一。执事委员有谢石柳,杨明德,吴底,许智,蔡柳金、蔡弟、罗炯市、赵旺根、李瑞其、曾培、洪银旺、萧树炎、翁金盛、何金水、谢祯祥、赵旺基、陈永合等居士。[58]1959年的调查,本寺境域面积八十坪...
颜尚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2752283.html
-
用途,1972年至1977年秋,沈家祯居士所主持的美国佛教会在台成立译经院,所以就无条件出借福严精舍兴办汉文佛经英译事业,直到1977年北迁,[58]才又让福严精舍办学露出一道曙光。当时适逢能净尼法师...法师、黄运喜专访,未刊稿。 [58] 释见重,《台湾佛学院志(1)--福严佛学院志》,香光书香出版社,页37。另见〈印顺导师访问录〉。 [59] 释见重,《台湾佛学院志(1)--福严佛学院志》,香...
阚正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0652357.html
-
部份,可参钟莱因《苏轼与道家道教》(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 25. 见朴永焕《苏轼禅诗研究》,前揭书,页58-59。李慕如〈谈东坡思想生活入禅之启迪〉一文也采“习佛不佞重理悟”之说,见屏东...黄庭坚与苏轼平生风谊兼师友,一祖三宗之一的陈师道也有苏门学士之称。江西诗学有一特征是以禅喻诗[57],应也是受到苏轼的启迪,只是参悟之法有所不同而已[58]。黄庭坚拈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法,...
萧丽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252370.html
-
译《大宝积经》之《富楼那会》(又称《菩萨藏经》)卷77(《大正》11?442c~443a)。 110 见北凉昙无谶所译《大方等大集经》卷九〈海慧菩萨品〉(《大正》13?55b)。 页58 此偈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952383.html
-
,他因而成为不朽。[58] 人死后,其个我与其行为活动及知识(`srutam)一并去至不同世界。有些进入胚胎而再度赋予生命形体,而有些则因明了自我之本质而解脱。[59]亦即,是否轮回或解脱,完全...------------ 58 Pras. 3.10-11. 59 Katha. 5.7. 60 Pras. 1.9-10. 61 Isa. 17. 62 Isa. 2. 页17 为...
林煌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052384.html
-
土,不饮酒防火。又五经似五戒:《礼》明撙节,此防饮酒;《乐》和心,防淫;《诗》风刺,防杀;《尚书》明义让,防盗;《易》测阴阳,防妄语。如是等世智之法,精通其极,无能逾,无能胜,咸令信伏而师导之。[58...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4552574.html
-
独译,而《比丘尼戒本》则为法显法师与觉贤法师所合译的,现在都收存在大藏经律部中。 (二)律教的东传。 佛法传入我国,是从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以白马驮经,入驻洛阳的印度高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0552881.html
-
之世,即宗教消溶之世也。”[注58]按照他的意思,伦理固然有宗教的根源,然则伦理的意蕴上却未尝言及世俗性与宗教性的问题,仅当吾人试图考虑伦理建设的实际步骤时,回溯到宗教源头的方案才有现实...。
[注58] 章太炎,《建立宗教论》。
[注59] 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等著作中,即是强调整体的德性实践对于重达传统与拯济道德危机的重要性,其返回美德...
吴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1952920.html
-
以求能与目连“僧尼两下相帮衬,成善果,超度了慈魂”(〈求婚逼嫁〉)[注58]。此中,亦可见明代佛教孝道观为维护出家非恶事,而所作出的努力。 (三)救度与救母的结合 “救度”思想,可谓是儒、释孝道观显著...56] 同 [注21] ,卷中,第五十四页。 [注57]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上)(北京:中华书局)第五三二页。 [注58] 同 [注21] ,卷下,第三十四页。 [注59] ...
王月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152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