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993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国早期禅法的流传和特点--慧皎、道宣所著“习禅篇”研究

    两句,都是禅法中的一般用语。“习禅篇”本文接著又说:“其后僧周、净度、法期、慧明等,亦雁行其次”(注53)。这些人中,法期是属于觉贤--玄高--玄畅一系的。如果玄高传中所提的玄绍,就是慧通传中的“凉州... 50) “传”卷六,页三六三中--三六四上。96页(注 51) 转引自“汤史”,页三○八。(注 52) “传”十一,页四○○中--下。(注 53) 同上,同页下。(注 54) 同上,页三九八下。(注...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7.html
  • 中论空无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与现代的关系(1)

    有关各种境、我的法乃至一切法(设定)之究竟是不可知得的,故其云:“诸所有因果,相及可相法,受及受者等,所有一切法,非但于生死,本际不可得,如是一切法,本际亦皆无。”(注53)最后,则就境与我、身与我...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747548.html
  • 从原始佛教到阿毗达磨论书的二谛探讨(1)

    未曾看到“等谛”一语。然而在《长阿含经》卷8的〈众集经〉之中却有“等智”一语。其经文如下:  复有四法,谓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人心智。(大正1,51a18;  53b21)  此外,在巴利藏...的《杂心论》50以及《俱舍论》、《顺正理论》51的二谛思想所吸纳、继承。另外,在《大毗婆沙论》当中,也曾对佛、法、僧三宝作种种世俗、胜义的分别52,其他诸如:“预流向”53、“摄”54一语、“不正知”...

    释如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647568.html
  • 修所成慧依定而生之探讨

    寻无伺地的禅定地与无色界的禅定地(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及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毫无关系的。色界的无寻无伺地自然是指第二禅、第三禅及第四禅了。53下表显示色界禅定与它的禅支:  色界定  禅支...无寻唯伺、或无寻无伺。”  53 《大毗婆沙论》卷148 (大正27,757a23-25):“在未至、初静虑名有寻有伺,在静虑中间名无寻唯伺,在上三静虑名无寻无伺。”  54 《大毗婆沙论》卷4 (大...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试论各类“性行人”与“身至念”的修习

    信心、喜悦而住;虽不通达上位,来世亦能生在善趣。53   简而述之,贪行人与信行人共同具有黏著、爱求的性质。不过前者是对事物的黏著、爱求;而后者则是黏著、爱求于有功德的善法。这是二类行人的共通点与差异之... 底本p.102,《清净道论》(简体版)p.94。  52 此处“舍(cAgAnussati)”乃是指“施”,是有别于“四梵住”的“舍随念(uppekkHAbhAvanA)”。  53 “广大的信”、...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四谛现观之略探──以《大毗婆沙论》及《清净道论》为主

    是不同的,前者的“见”是passati52(√pas)而后者则是dassana53 (√das)。√das(dassana)在语法上没有现在式,因此当涉及到现在式的用法时,必须以passati来取代,...T.S., Visuddhimagga p.656。  53 P.T.S., Visuddhimagga p.697。  54 "passati"见Pali-English Dictionary by...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涅槃为所缘”初探──以《大毗婆沙论》及《大智度论》为主

    分为真实观与假想观。53自相作意与共相作意是属于真实观;胜解作意则属于假想观。约佛法的解脱道来说,胜解的假想观是不能得究竟解脱的。它只不过是一种对治法门,制伏一些烦恼而令心力增强。例如不净观的青瘀想、...得无相名。十相者何?谓色等五、男、女二种、三有为相。”---《俱舍论》卷28(大正29,149c19~22)。  52 《大毗婆沙论》卷11(大正27,53a13~19);《大毗婆沙论》卷104(大正...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6.html
  • 从初禅相应之心所谈修定前方便

    常以念为依止,以念守护其现状,以及无念则不能策励抑制于心”,来平衡五根。52并且“如果失念者及不正知者,即近行定也不能成就,何况安止定?”53可见念心所对于修定是多么的重要。  念即忆念,有不忘失的...瑜伽师地论》卷30 (大正30,449c~458c)。  52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119页。  53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143页。  54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429页。  55...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心念处”之探讨──以《大智度论》为主(1)

    的中心为主要的探讨对象,52 这是学者对三期划分的一个研究情形。  首先,《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3,〈念处品第六〉说到:  行一道,众生清净,远离忧悲,灭尽苦恼,得证涅槃,断除五盖,修四念处。53  ...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略论菩萨自利与利他

    但自为身,中者但为众生,上者自利亦利他人;若但利他,不能自利,云何言上?53  龙树菩萨回答:  不然。世间法尔;自供养不得其福,自害其身不得罪,以是故为自身行道,名为下人。一切世人但自利身,不能利他...利利人,也才可以称是有智之人。并且菩萨初发心作愿:我当度一切众生,此心既和不贪、不嗔、不痴三善根相应,又是身、口、意三业和合,因而相应之法均成为福德、善根资粮,104能助于佛道。在《大智度论》卷53上...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