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423篇,用时8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浅析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之文学特色(2)

    ---------------------------------------------------------  85 见元魏瞿昙菩提流支所译《正法念处经》卷一(《大正》17?5c)。  页49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952383.html
  • 趣向涅槃的唯一道路

    下定决心不再犯这个戒,此刻戒就再次清净了。  问5:曾犯根本大戒的人,深切忏悔后,精进修行,今生有望证到道智、果智吗?  答:根据南传佛教的教法,犯了(五逆重罪的)杀父、母、阿罗汉这三者中的一种,在...

    帕奥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3752416.html
  • 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从《复归佛陀的教导(一)》谈起

    佛陀的教导如何受到障蔽,以致需要倡言“重现释尊教导的菩提之道”[4],亦是作者在进行申论时必须说明的;但可惜的是,《复归(一)》对此问题意识的论述显得贫乏。[5]  “复归佛陀的教导”和“重现释尊的...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3452547.html
  • 地藏王菩萨本迹因缘

    利益更多。简单可以举个例﹕  十种利益 ——(1)土地丰穰,(2)家宅永安,(3)先亡生天,(4)现存益寿,(5)所求遂意,(6)无水火灾,(7)虚耗辟除,(8)杜绝恶梦,(9)出入神护,(10)...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60352762.html
  • 宋元老学中的佛禅旨趣

    具体特点有六方面:(1)具有伟大的智慧之德和伟大的光明之相;(2)普遍地广照一切地方;(3)没有妄知,也没有分别识,而有智慧的真实 识知;(4)脱离一切染污,没有无明,没有烦恼,自性清静;(5)永恒常在...

    刘固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1652914.html
  • 人间佛教与现代伦理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注5]此与般若类经所说“菩萨摩诃萨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无,非以第一义”,有一定的区别。[注6]按中观派的见解,&...ldquo;世俗谛”、“世谛”。   [注4] 据愚见,中土佛教理论上最为认同此点的莫过于天台宗的《三观玄义》等。   [注5] 《大正藏》第三十册,第三十二页下。...

    吴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1952920.html
  • 民初显密关系论述评──以密教弘传浙江及其效应为视角

    人才济济,绝学有重光之望矣![注5]   当其时也,既有来自日本高野山的密教僧人觉随等人来华弘密,更有诸多中土显教青年佛僧东渡学密。日本真言密教自南而北、自东而西,一度呈现出繁兴景象。而汉地显教佛僧...书信往来,现存共有七通,其中有五通集中于前三年。参见《太虚大师全书》第五十一册,第一二二-一二八页。  [注5] 太虚,〈中国现时密宗复兴之趋势〉,《太虚大师全书》第三十册,第一二二-一二八页。  [...

    陈永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052923.html
  • 论明代佛教孝道观──以《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为例

    谷风之什?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注5]  又如《论语?学而》云:   孝弟也者,其为仁...5] 王静芝,《诗经通释》(台北:辅仁大学文学院,一九九五年三月,十四版)第四三七-四三八页。   [注6] 宋?朱熹集注、蒋伯潜广解,《四书读本?论语》(台北:启明书局)第二-三页。   [注7] ...

    王月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152924.html
  • 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

    什么果。种念佛的因,结往生的果。种散心持名的因,结将来成佛的果。例如,佛在世时,一老人八万劫前曾因念佛一声,而遇佛出家证果。如种一心不乱的因,必获临终往生的果。  5、 从古到今大量往生事例  《净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152926.html
  • 从《肇论》看玄学向佛学的转变

    的解释:“不迁,指诸法当体之实相。以常情妄见诸法,似有迁流;若以般若而观,则顿见诸法实相,当体寂灭真常,了无迁动之相。所谓无有一法可动转者。以缘生性空,斯则法法当体本自不迁,非相迁而性不迁也。”[注5...。  [注3] 同 [注1] ,第三十页。  [注4] 冯达文,《早期中国哲学略论》(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一月)第二六七页。  [注5] 德清,《肇论略注》(香港佛教法喜精舍,一九九七年)卷一...

    张卫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95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