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489篇,用时13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成唯識論中時間與種熏觀念的研究

    非異類故,非現起故,非 易知也,此中不說。(註46)   明顯地,述記把「異類」做為種現與種種必須區別的理 由之一。這是依據瑜伽師地論所說「法與...無剎那住相」(見前文),因此,也可 以把它看成是主張「剎那」有前後延續性的學派之 一。 (註 46):大正藏卷...

    楊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3944046.html
  •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

    终于证得无上正等。阿育王“于菩提塔其心最重,所以者何?佛于此处成正觉故。”[46] 这样的设计,取意在印度佛陀成道处的菩提树,象征佛陀的成道。极具原始佛教意味,据传道法师所说:...。另一重要原因,是福严精舍在新竹,经费是依赖台北及海外的……与台北信众的联系,将缺乏适当地点。”印顺着,《华雨香云》,页97。   [46] 《阿育王传》卷二...

    释德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0444116.html
  • 从现代性看“人间佛教” ─ 以问题为中心的论纲

    自身的思想资源。这种过于心急地拥抱现代性,无法深入展开宗教所具有的价值资源,特别是宗教中那些超越和非历史性的因素。[46] 就像我们现在所热衷于进行的普世伦理的论述无法把宗教资源中真正有深度的价值开发...,《妙云集》下编之三,之七。   [44] 〈治学以佛法为方法〉。   [45]《 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自序〉。   [46] 如有学者认为,佛教是具有“突破历史的力量...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0544118.html
  • 我国宗教音乐研究概述

    佛教乐舞“羌姆”音乐考察》 43、呼格吉乐图《内蒙古藏传佛教乐曲考》 44、田小军《呼和浩特地区藏传喇嘛教音乐》 45、嘉雍群培《藏族宗教乐舞的形成及发展》 46、边多《综论藏传佛教嘎尔羌姆音乐》 47...   43《中国音乐学》 2000年第4期。   44《交响》 2000年第4期。   45《音乐探索》 2000 年第 4 期。   46《中国音乐学》 2000 年第 4 期。   47《 ...

    田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4844227.html
  • 妙泽居士著:佛学的真实面目(1)

      43:做功课有何要领?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   45:解悟空性很重要   46:也谈禅、密、净   47:修行的本质   48:必须走的‘中道’  ...

    妙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1644294.html
  • 妙泽居士著:佛学的真实面目(5)

    佛人若同时能解悟好《金刚经》和《阿弥陀经》(或《无量寿经》),并能为他人宣说两部经典的无二无别,这人已是成佛有余了。   46:也谈禅、密、净   对佛学稍有研读便能明白,一切法门莫不是都以开悟...

    妙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1944298.html
  • 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1)

    触著见成佳句子,随机饤饾便天然”[46];姚镛说:“邹郎雅意耽诗句,多似参禅有悟无”[47];徐山玉诗:“文章有皮有骨髓,欲参此语如参禅,我从诸老得印可,妙处可悟不可传”[48];叶少蕴于其“石林诗话”内...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0.html
  • 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2)

    诗人玉屑”与“南濠诗话”。   [44] 见陆氏“赠王伯长主薄”诗。   [45] 见葛氏“寄杨诚斋”诗。   [46] 见杨氏“题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二绝之一。   [47] 见姚氏“题邹登龙梅屋稿...] 见上注同书木叉道人郑龙辨“寒山唱和序”(第一页)。   [220] 见Samuel Johnson: Lives of the English Poets, pp. 1-46。按所谓哲理诗,即...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1.html
  • 實在與知識

    具體的共相,具有一般和特定性徵的靜性對象,此種對象是透過諸感官的一種混合認知而了解的,諸感官則具有很大混合的記憶因素[46]。佛教只承認事物是如剎那及如事件之流一樣,同時將諸感官和理知作了一很大的分別...[44] anadhigata-artha-adhigantr.pramānam.   [45] Sādhakatamam j?ānasya kāranam pramānam.   [46] ...

    張尚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344304.html
  • 刘贵杰:僧肇思想之基础(1)

    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46]。  小乘行人虽知诸法由缘而生,并无实体可言,故名为空,然仍未能空“空”,未能泯合“空”“有”,不滞“空”“有”,唯不执于有,不滞于空,即有即...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