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162篇,用时8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试论僧肇《般若无知论》的易理思维

    有为,则与群生隔离,何能随而授药?<菩萨行品>[55]  以见僧肇的般若真空,融汇妙有,将无我之般若,转为真我之涅槃。实相即本体,理即法,法即佛,触事而真,不假他求。又因真空妙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38册,页167上、168下、169下、170上。  [55] 同上注,页168、169下、167中。  [56] 同注6,页153中。  [57] 同注6,此〈答刘遗民书〉乃是针对庐山慧远弟子刘遗民对...

    张晓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1054787.html
  • 从佛教思想史上转身论的发展看观世音菩萨(1)

    Buddhist Studies) 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 开始的时候,大乘并没有介绍任何新思想,他们只就传统佛教所留下的资料作部份的整理而已。”(55) 虽然是如此,他郤没有能看出,在...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1254789.html
  • 从《七十七智经》看“法住智”之意义

    圣智观者是其无漏。“成实法”中泥洹无漏,法住不定,在见道前说为有漏,在见道上义有两兼,一切圣人名用心起不生漏故,名为无漏,非是现观空断漏行故,名为有漏。[55]  慧远以为在部派的毗昙中,法住与泥洹是通有漏...。如牧象人先观象迹,以比智知在此中,后则现见,行者亦尔。先以忍比知思量泥洹,然后以智现见。故经中说:‘知者、见者能得漏尽。’”   [55] 《大乘义章》卷12(大正44,700c)。  [56] 印...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3554817.html
  • 千手观音像造形研究

    金堂县庆善  院大悲阁记云:  页55  「县南有僧坊曰天王院,天圣中赐名庆善,为金五百楹,成于僧  化之师文纪,至化之乃度作千手眼大悲菩萨,积十五年而功乃成,用  钱至一千万,然后圣相圆满,千手所持,多...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04854899.html
  •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1)

    方面的启发  教育是人类传道和开展文明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狄洛曾说:  教育,是人类共同成长的基础,教育方面的正确,人类的真、善、美资质  就得以发扬提升,世界的和谐进步就易达成。[55]  ...

    正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1355066.html
  • 一心与多门

    人越到了最后,对生命的意识越紧迫。“我在这个世界还有多久?”会随时提醒他。我今年55岁,前两年都没有像今年这样,对生命有那么深切的感触。   回过头来,我要告诉每一个青年朋友...

    王志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45355176.html
  • 十六国北朝佛教史学述略

    杨衒之明确的史学批评意识,到魏收批判的审视,形成了中国佛教史学上决不同于僧人修史传统的“传统”,但却是后继乏人的传统,魏收之后仅仅在齐隋之际的王劭那里有余波[55]。其中的原因,有传统史学的影响,有...吴先宁《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第154—158页。  [54] 《魏书·释老志》,第3031页。  [55] 王劭(约550—约606)曾作《释老志》,《辩正论》卷四《十代奉佛篇》》说它“...

    王 致 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60055250.html
  • 论佛教的基本教义及其舍离精神

    勿忘此为佛陀之根本精神也。”  以上为日本学者木村贤氏对佛教家庭经济道德之抒发。(见氏著原始佛教思想论,中译本P.250 -- 55。商务本。)  儒家思想,讲到社会问题、国家问题,必先从有一健全之家...

    澹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65555294.html
  • 隋唐五代时期的天台宗

    六十,僧腊四十。  因《别传》称“石城是天台西门”,《续传》称智者于“天台山大石像前端坐如定而卒。”给后人以智者卒于天台县的误会。据《智者碑文》及《智者年谱事迹》55,均谓灭于新昌石像前。新昌大佛位于...196上。  (54)《国清百录》,载《大正藏》卷46,P.810下。  (55)《大正藏》卷46,P.818中;823下。  (56)潘桂明:《智顗的王朝正统观念》,载《东南文化》1994年第二期,...

    王赐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1055315.html
  • 关于阿含经成立之考察(1)

    述說,故並不限於是比丘尼才如此說。如第二表舍利弗說中的6之下第二(S. 55, 26),便是很好的例證。原本作為實際發生之事來思考,一弟子為他人說法,又再同樣的在佛陀面前說,佛陀對其所說亦承認為正確,...

    宇井伯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1855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