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489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巴利学研究纪要:1995-2001(2)

    也有四种:(1)主题索引,(2)专名索引,(3)譬喻索引,(4)引论及附注中讨论到的巴利词(Pali Terms)索引。46 参见注30及32。47 John D. Ireland (tr.), ...

    蔡奇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847509.html
  • 「六群比丘」与「六众苾刍」──兼谈佛典仿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

    (近9成6),而尤以佛教僧人最多(超过7成6),在道教早期(东汉中晚期)经典《太平经》(170卷)中并没有拿「众」指称道教修行人的,46反之,佛典中此种用法则极为普遍。如前所说,佛典这个「众」的意思,...?燕策》:「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指参与战事的军士百姓)46 如前所说,道教修行人「道众」一称,应是受到佛典影响才产生的。并且笔者检索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太平经合校》,并未见到「数词+众...

    蔡奇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847510.html
  • 清辨《中观心论》及其《思择炎》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1)

    异者,总(在此)  非有(宗);(被别异者)是异法之故(因);如差别(喻  )。(由如此他者的遣除)于垂肉等中(牛)觉之别异也是  不存在。因为在无中,差别是无之故。”(注46)  《思择炎》进一步...注 96 )  页46  清辨在此说明自己的中观宗,并非是“虚无论者”(最极无者或  无见性者),因为他也肯定“内外一切法的施设”并非不存在;因此  “施设有”,因此不说一切诸法无性。此“施设”之所以...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447524.html
  • 当代台湾佛教变迁之考察(注1)

    │ 21 │ 20 │├─────┼────┼────┼────┼────┤│台南市 │ 31 │ 46 │ 39 │ 50 │├─────┼─...

    王顺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047534.html
  •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1)

    毫无关系的。这些思想、信仰、名称与祅教、伊朗的说法很接近,并从此传进西方预言者时代的犹太教,然后再传入基督教中。”[46]  西方学者将阿弥陀佛的起源,求之于波斯的祅教的理由,可归纳于由阿弥陀佛的二种...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147536.html
  •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2)

    参考上书页四六八─四七○。   [45] 本文译自藤田宏达‘原始净土教の研究’页二六三。   [46] 本文译自藤田博士上书页二六五。   [47] L.A.Waddell, The Buddhisn...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147537.html
  • 净土思想之考察

    :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土,皆为饶益诸众生故”[46...  [44] 大正三,一七四下。   [45] 大正二五,一O八中。   [46] 大正十四,五三八上。   [47] 大正二十六,三二上。   [48] 大正十一,六八上—中。   [49] 大正...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247538.html
  • 敦煌文献与僧稠的禅法

    文中的标点符号,是我加的。  “续高僧传”僧稠传在谈到稠公的著作时说,在佛法未通燕、赵之境以前,当地一度是 “略言血食,众侣奔赴礼贶填充,时或为名利所缠者,稠为说偈止之”[46]。传文再进一步说: “...42] 参阅本文后录,“敦煌文献之三”。   [43] “续高僧传”卷十六,页五五四上。   [44] “敦煌佛典と禅”,页一七二—一七四。   [45] 见本文后录,“敦煌文献之四”。   [46] ...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247539.html
  •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特色及其价值意义

    自属理所当然。道生将之注为:   “至于秽恶被烧,自是众生罪报。亦何伤无不在无不净乎?是以众生见烧,而净土不毁,且令人情欣美尚好。若闻净土不毁,则生企慕意深。借事通玄,所益多矣”[46]。  此指秽土...一戒净,二心净,三见净,四度疑净,五道非道知见净,六行知见净,七断知见净”(大正藏卷三八,页三九四上)。   [45] 大正藏卷三八,页三三四下。   [46] 卍续藏一五O册,四一O页左下—右上。 ...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4.html
  • 坛经思想的源流

    无众生可渡,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46]又云: “若以色见我,   p. 465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47]这些不是很明显地重视“无相...七二八上。   [45] 大正藏八册七二七下。   [46] 大正藏八册七四九上。   [47] 大正藏八册七五二上。   [48] 卍续藏一一O册四一五b上。   [49] 卍续藏一一O册四一五b上。 ...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