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23篇,用时4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文殊法门看《中观论颂24?1—6》(2)

    Orientaliste de Louvain,    vol.25, Louvain-la-neuve, 1981.   [1949] Tome II: Chapitres XVI-XXX, ...文殊的教典而理解出来的。  [3]  常童形梵天(SanaGkumAra),参看DPPN,vol. II,1021—1022;五髻童子(PaJcazikha),参看DPPN,vol. II, 105—...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246883.html
  • “缘起”与“缘所生法相”

    118a25- c05),可知是起源于佛告苾刍:“吾当为汝说缘起法及缘已生法”的教说。此经是出于《杂阿含》296(T02, p. 84b14ff. ; SN 12,2, 20; II. 25)。此经之...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相对与第一段的南传“相应部”paccaya《缘经》 (SN 12,2, 20; II. 25ff.)的经文则含有汉译《...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0746994.html
  • 巴利学的现况与未来任务

    Verses II (《长老尼偈经》,PTS 1971)、The Word of the Doctrine (《法句经》,PTS 1997)、The Group of Discourses II (...ed. E.M. Hare), London, PTS 1952-56; Volume II (ed. E.M. Hare & K.R. Norman), London, PTS 1956-73...

    蔡奇林 翻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847511.html
  • 原始佛教的生命观

    独特的无我或空。这是一切法无我或空的状态,表示佛教的理想是于一切时采取无我或空的态度。亦即,i. 认识到一切法皆没有所谓自性之实体本体,即“无自性”(空、无我),ii.同时也含有如下的实践意义:对于一切...。   又,ii.关于人格的尊严,在原始经典中多处提及,谓不可依出身、家世或职业,衡量一个人的人格价值,而印度的阶级差别也是不合法[*理]的;这可从释尊认为一切人的人格应依其品德或行为来判断,又应承认...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9.html
  •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中文名称:龙门石窟   ●英文名称:Longmen Grottoes  ●批准时间:2000年11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龙门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53848696.html
  • 佛教四护卫禅

    方法。   (1)常正思惟   灭除瞋恚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正思惟 (如理作意) ,要正思惟瞋恚对自己的害处如下:   (i)我起瞋恚后,将因瞋业在将来受苦;   (ii)若起瞋恚将自毁戒,并且损害他人,...不良,损害他的肝脏(起肝火),便秘甚至失眠等。   (ii)他因过去宿业与习气的影响,又起了瞋心,不知道如何去对治它。   (iii)他的瞋恨就像是不被接受的礼物,将会退回给他,就像是逆风扬尘﹐灰尘只会...

    法增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4249264.html
  • 《生活中的緣起》——学习缘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树品(10th Sutta, The Tree" Sutta,The Kindred Saying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vagga, Samyutta nikaya II,PTS, p.43)。  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2651450.html
  • 生活中的緣起(1)

    Kindred Saying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64)。依《汉译南传大藏经》:“阿难!勿作是言。阿难!勿作是言。阿难!...Sutta, KalaraThe Nobleman, in the Kindred Saying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PTS, p.43...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0351521.html
  • 潘宗光:如何推动佛教教育

    与北传 [融合]; 禅、净 [融合]; 出家、在家 [融合]; 乃至生活上、社会上、世界上各个方面的[融合]。我们有了这种[融合]的善愿, 也是一种[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   ii)、从手段上...

    潘宗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22260355.html
  • 佛教中国化与藏传佛教(密宗)的形成

    子合,或由莎车,皆经槃陀、葱岭、阿富汗,入印度北之迦湿弥罗国。(东晋时法显出时经子合路,唐时玄奘则从莎车返。)  ii)西域于阗路:此路不经葱岭正脊,而自于阗入罽宾,较前路为快。  iii)西域天山路...

    彭 国 亮 撰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2446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