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64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乘二十二问(1)

    二乘 人至无学位,一切烦恼,先已(注47)断尽,今复更厌此苦依 身,以灭尽定灭其心知(注48),又自化火焚分段身,无苦依 身,诸苦永寂,是故名曰无余依涅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645591.html
  • 大乘二十二问(2)

    卷。 (注 48) 原卷及乙卷作“心智”,今从甲卷。 (注 49) 参看四七。 (注 50) 原卷缺漏“出障,...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745592.html
  • “发心”在汉藏佛学中之意义及其在宗教实践上之心理功能

    佛教的文献基础。  三、发心在汉地佛学中之意义  甲、现存有关发心的文献  印度的佛教约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汉地(注47);东晋之初势力转盛,隋唐之际达于顶峰(注48)。从现存的文献看来,当时汉地僧俗...,香港,1980年),页五一。  (注 47) 见吕澄著,《中国佛学思想概论》 (天华出版社翻印,台北,民国七十一年),页二三。  (注 48) 见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 “绪”(木铎出版社,台北...

    陈玉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845595.html
  • 明末禅宗在浙东兴盛之缘由探讨(2)

    48 同上注〈卷之一?南都会语〉,页138。 注49 同(注25),页588。 注50 同上注,页595。 注51 同(注10)。 ...奇 学 藏 明 容 乘 忍 微 云 │ │ └─── 48 59 36 1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1045619.html
  • 六朝佛家美学--以宗炳畅神说为中心的研究

    有人 依此错误的理解, 进一步申论说:“宗炳 〈 画山水序 〉 中所见艺术 的‘同类相动’观点实与早前中国本土艺术观的神秘传统有关”(注 48 ),这更属没有...所 硕士论文,民76年,页109-111。 注 47 以上解释,乃根据陈传席的注解。见氏著前揭书,页134-136。 注 48 见石守谦前揭文,页...

    林朝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1045620.html
  • 明画论诗化与禅宗之关系

    契悟佛法正果。 洎自唐代,禅宗思想立教之根本,仍以不依经论而悟见自性为主要宗旨,不唯不必求师,且不可依赖文字(注48),如《六祖坛经?机缘品》所云: 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桂冠联合出版,页101。注48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册,页333。注49 龚师鹏程《诗史本色与妙悟》,页142。注50 同上,页145。注51 同上。注52 同注48,页144。注53...

    林素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1145622.html
  • 《现观庄严论》初探(1)

    七十义”,E.Obermiller于《现观论中所显示的般若经义》一书中,曾大略介绍过(注48)。法尊法师也曾经写过一篇“现观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的论文 (注49)。这篇论文的内容较前者充实,但是并未...

    陈玉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145666.html
  • 《现观庄严论》初探(2)

    ”。详见(注35)引书,上、中二册全部。  (注 45) 参大正藏,册三○,页七七三上。  (注 46) 参大正藏,册三○,页四一九上。  (注 47) 参大正藏,册三○,页七五三中。  (注 48)...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145667.html
  • 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1)

    金刚经的注释者外,道氤并为成唯识论及妙法莲华经作疏解。附加于此的为他甚专精于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百论及因明等佛典(注48)。大约在此时(西元735)昙旷安居在西明寺。因秉性聪明及观察锐敏,他了解当时佛学...

    巴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345670.html
  • 明末的诤辩----异议者澄的佛学思想分析(1)

    业果不失。如《华严经》云:“因自相刹那坏,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注48)。”由于人的“七识”有不间断的“熏习”作用,前念灭时,熏起后念,虽“劫火洞然而业果不失”(注49)。这谓之“相续常”,虽常而时变化。...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94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