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48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山西崇善寺藏《碛砂藏》本的价值

    T22/244a-245a.   B45 T22/255b.   B46 T22/362b.   B47 T22/53Ib.    B48 T22/852-854.   B49 ...

    何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0047889.html
  • 从佛家美学看周梦蝶诗作的体悟

    看我  我以宁谧看花  花以宁谧看我  我以宁谧看花  花,默默萎落[46]  从“惊喜”到“宁谧”,人与自然相谐,即使再见到“花,默默萎落”,心境也不再起涟漪。外境的“动”不使心境妄动。“无念”的...。此结论出现在页83。  [35]  洛夫:《雪落无声》,台北:尔雅出版社,1999,页46。  [36]  周梦蝶:《周梦蝶˙世纪诗选》,台北:尔雅出版社,2000,页39。  [37]  周梦蝶:...

    蕭水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5.html
  • 释法照著:缘起法之认识论探究

    意思食”,《增一阿含经》名为“念食”。45而cetanA依据云井昭善《パーリ语佛教辞典》中显示,此为阴性词,译为“思”或“意思”,46所以可以确定在此处的“念”为“思”。而“更乐”就是“触”,只是翻译的...46、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pp.16~21、山本启量《原始佛教の哲学》p.151。  6 如《杂阿含经》卷八,188~299经;《杂阿含经》卷九,230~255经;《杂阿含经》卷十一,273~282经...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佛教的色(物质)之概念

    经(大2, 9b,10a)、卷3,61经(15c)、卷12, 298经(85b)、《增一阿含》卷42、卷46(大2, 778c、794a、c)、《放牛经》(大2, 546b、c)。   2...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047997.html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46 由此可知在各部派种种的名称之下,说明保持业力的潜在力。  (四)随眠与潜在力  【随眠的意义】 无表是善恶行为潜在习惯力,而习惯力也包括与善恶无关的知识、记忆或日常习惯性行为。但是,在这里所说...失法,诸业有果报”。(参原书p. 331)  46 《顺正理论》卷12,大29,398b:“复有诸师,于此种子,处处随义,建立别名,或名随界,或名熏习,或名功能,或名不失,或名增长。”  其中,不失与...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原始佛教的心

      [46]在前面第二节已考察原始经典中所说的,凡夫心的活动如何,所谓的“流转缘起”;以及与之相关连的善恶因果业报等。本节就试著根据原始经典,探讨应如何脱离轮回,达成理想,所谓的“还灭缘起”或“修道...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0.html
  • 证悟

    一样,同样地,善男子耶舍[以明净的心听闻四谛,于是]立刻生起所谓“一切集法,皆即此灭法”远尘离垢的法眼。46  在此稍加说明以上之引文。首先,所谓“次第说法”,是指为了让弟子信众的信仰或智慧之境界逐渐...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顺性行。云何名为转性行?如我供养然灯世尊,依彼因缘,读诵则知,是名菩萨转性行。”Mahāvastu, i, p. 1; p. 46f.; p.63。梵文之说明...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
  • 太虚的人生佛教论(2)

    性相等百界千如即是诸法实相,这种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第二层注重有情世间,特说众生一千性相也。但有情不能离开依报国土的器世间和有情所依的五蕴等,不过此阶段特以有情作中心罢了。46  从以上所引文献看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1548065.html
  • 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论傅伟勋的佛教生死学

    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法施设而成的个别方便说法[46] 。  从傅伟勋的研究成果来看,他似乎对禅宗特别偏好,专门标举禅宗的实践精神,列出禅宗(禅道)的十大特征,即吊诡性、妙有性、...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048097.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1)

    他的遗体移出火葬,但令人惊异的是:他的尸身坐在火中,却完好无损。弟子们只好将其遗体再移回石室中安置。[46]晋代也还有一位高昌僧人法绪,到蜀地修行头陀,后来卒于其所居住的石室,就葬在这里:  后入蜀,...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5.html